第31章 保证金
糖醋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 保证金,《父承子液》金银花原文主角,糖醋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断不可!”
夏原吉不假思索便摇头,“户部当得五成!”
朱瞻基翻眼白道:“夏老儿,直说了吧,五成之利,户部恐难承其重!”
朱瞻基心中亦有不舍。
但食盐背后牵连甚广,无论远近,朝中大臣之家、功勋贵族,乃至诸藩王,又有几人与此无涉?
若动此利益,难免群起而攻。
此刻他不过监国太孙,并非九五之尊。
纵使无所畏惧,一旦事态扩大,朱棣必责难于他。
这也是为何他将四成收益奉上朱棣的缘故。
简单来说,便是取悦朱棣。
四成的甜头,以朱棣好战之性,定然难以抗拒。
只要这份额能让他满意,其余势力即便心生怨恨,也只能迁怒于朱棣。
毕竟朱棣才是最终得益者,而他们若找朱棣理论……
并非朱瞻基轻视这些人,纵使赐予百般胆量,他也怀疑这些人是否有勇气面对朱棣的雷霆手段。
对朱棣而言,阻碍他谋利的人,即是阻挠他北伐。
凡反对北伐者,皆为眼中钉、肉中刺!
届时皇祖父定不会吝啬杀几个祭旗,以壮北伐士气。
自己那愚钝的父亲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若非父亲执意反对北伐,朱瞻基如今怕是连监国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夏原吉,朱瞻基并非轻蔑户部,若是真的五成利落在户部头上,恐怕这位老者日后只能昼出夜伏,否则早晚会被暗算致死。
或许这其中也有朱棣的授意。
朱瞻基瞥了眼夏原吉,说道:“老夏,这次我可没占你便宜。
说实话给你,我打算用新盐把市面上的盐都挤出去,再重新制定食盐买卖的规则!”
夏原吉愣了一下,问:“重新制定食盐买卖规则?”
朱瞻基点头,接着说:“前几天我已派人去找那些家境富裕的大商人,让他们聚到应天来。
我会根据大明的区域划分和人口多少,规定好细则,每个地方安排固定商人在我的规则下卖这些盐。”
夏原吉与朱高炽听了这话,互相对视一眼,还是由夏原吉开口道:“殿下容禀,老臣有不明白的地方!”
“直说!”
夏原吉拱拱手,“请问殿下,自古商人都逐利而行,殿下怎么限制这些商人呢?要是有人私自不守规矩,殿下又该如何应对?”
“这很简单!”
朱瞻基微笑着回答,“要做盐商可不容易,我会要求他们交一大笔保证金,这保证金就是他们守规矩的保证。
如果他们按规矩行事,到期后这笔钱就会还给他们;若不守规矩,我不但没收他们的保证金,还会取消他们的盐商资格!”
“保证金?”
这是夏原吉头一回听说这样的新词,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不管是什么金,只要是金子,那不都是钱吗?
对户部来说,有了钱,事情就好办多了。
听到这话,朱高炽也笑了,拍着手说:“此法极妙,这样一来,朝廷定能得到不少保证金!”
“你们想什么呢?咱们朝廷还得讲信用啊,懂不?”
看到两人一副只顾着算钱的模样,朱瞻基一脸无奈地嘲讽道:“这些保证金我们只是替他们保管,如果他们守规矩,钱就归还他们;要是不还,以后谁还会信你们?”
“可是……这么多钱,难道朝廷就不要了吗?”
朱高炽有些惋惜地搓搓手,一脸心疼。
即使他还没见到所谓的“保证金”,但他已经能想象出这笔钱的数量有多惊人。
想到这笔钱不属于朝廷,习惯了穷日子的朱高炽顿时心疼不已。
“当然不能要,商鞅立木的道理,你爹难道不清楚?”
朱瞻基轻哼一声,接着说道:“再说啦,这保证金算得了啥?你瞧瞧咱们大明有多少子民?夏老兄,五千万人总该有的吧?”
夏原吉听了这话,面上微微一滞,随即点头应道:“去年粗略统计过,虽不够精准,但人口大致在五千万出头。”
朱瞻基瞥了他一眼,尽管那迟疑一闪而过,可他看得分明。
这也不能怪夏原吉,即便到了后世,大明的人口依然像个谜。
你能相信吗?无天灾、无人祸,也无大战乱,更没有耕地不足的矛盾下,明朝的人口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
而且一年减少上千万人!
这其中的隐情,朱瞻基无需多想也能猜到几分。
按正常的增长规律,如今的大明人口至少得有七千万才是。
不过这类事牵涉太多,朱瞻基并不急于弄清。
毕竟吃饭得一口一口来,走路也得一步步走。
若一下子揽太多事,朱瞻基也怕自己掌控不住,万一出错就麻烦了。
既然官方人口是五千万,朱瞻基也只能接受这个数字。
思索片刻后,他将此事记下,随后又道:
“夏老兄,一人一年五斤盐总是少不了的吧?五千万人再加上牲畜和其他方面的需求,一年五万万斤盐应该少不了吧?”
每说一句,朱高炽与夏原吉便点点头。
尤其是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对这些数字极为敏感。
朱瞻基说得对不对,他几乎不用计算就知道。
当听到五万万斤盐时,夏原吉捋了捋胡须,站出来道:
“回禀太孙殿下,去年仅两淮和两浙两地产盐就超四万万斤,全国总计产盐逾十万万斤!”
朱瞻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