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周威烈王姬午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章 周威烈王姬午,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国家发展方面,赵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上,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商业和手工业也日益繁荣,赵国的城市逐渐成为经济交流的中心。
军事上,赵国也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赵烈侯注重军队的建设和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赵国的军队在与周边诸侯国的战争中,逐渐取得了优势,扩大了领土范围。
通过赵烈侯和公孙连等贤能之士的共同努力,赵国逐渐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赵国的强盛不仅为其在战国乱世中赢得了一席之地,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韩国的状况
韩国在成为诸侯国后,其发展状况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政治上,韩国缺乏像魏文侯、赵烈侯那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和系统的改革。虽然也有一定的政治体系,但在制度建设和人才选拔方面相对滞后。韩国的政治权力分散,贵族势力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决策和高效治理。而且,韩国处于列强环绕的地理位置,外交上常常陷入两难境地,难以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
经济方面,韩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商业较为发达。韩国的冶铁业尤为突出,拥有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所制造的弩箭威力巨大,在当时的战场上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然而,韩国的农业发展相对薄弱,土地资源有限,粮食产量难以满足国家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军事上,韩国虽然拥有精良的兵器,但整体军事实力并不强大。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人口相对较少,韩国难以组建大规模的军队。在与周边强国的战争中,韩国往往处于劣势,经常受到秦国、魏国等国的侵扰。为了生存,韩国不得不频繁地在各国之间周旋,时而与他国结盟,时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强国的压力。
韩国在成为诸侯国后,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局限性,使其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始终未能成为像魏、赵那样的强国,在激烈的战国纷争中艰难求生。
五、周威烈王决策的历史评价
1.司马光的观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一事进行了长篇评论,他认为这一事件是周室衰落的关键。
司马光指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威烈王姬午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一承认使原本属于“打家劫舍”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行为。在他看来,周天子本应是天下秩序的维护者,凭借“天子”的名分让诸侯服从指挥。谁人冒犯天子权威,有势力的诸侯可联合其他诸侯国进行讨伐。春秋五霸“奉天子以令不臣”,正是维护这种秩序的体现。
然而,周威烈王却将立国的底线出卖。三晋本为晋国大夫,属于家臣,却鲸吞主家土地,到晋幽公时,晋只剩下绛城与曲沃两个地方,其他土地都被三晋瓜分,出现了奴大欺主的局面。而周威烈王的册封,使得三晋成为合法诸侯,即使再有齐桓公一流的人物,想出面收拾魏、赵、韩,也师出无名了。
司马光认为,三晋强大后若不尊礼仪,不请求天子而自立为诸侯,那他们就是悖逆之臣,会有维护礼仪正义的诸侯征讨他们。但如今他们请求天子获得任命,便无人能征讨。所以,“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周威烈王此举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和等级制度,使得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丧失。原本周王室虽已衰落,但天子名分仍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天下的秩序。而册封三晋这一行为,让各诸侯看清了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从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完全褪为空壳,周室益发破落,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因此,司马光将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以警示后人天子不可自坏规矩,否则上梁不正下梁必歪。
2.后世学者的看法
后世学者对周威烈王册封三晋这一决策看法不一,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不同意见。
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认为周威烈王的决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旧有的政治秩序已难以维持。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经过长期发展,实力强大,实际掌控了晋国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周威烈王的册封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是一种务实的政治举措。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三家分晋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图强奠定了基础。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是在这种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历史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因此,周威烈王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更多学者对周威烈王的决策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周威烈王的这一决策严重破坏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政治秩序。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的册封必须经过周天子的认可。而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使得原本的家臣成为合法诸侯,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和名分观念。这一行为让各诸侯国看到了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进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此后,各诸侯国纷纷无视周天子的存在,相互攻伐,兼并战争不断升级,导致天下大乱。正如司马光所说:“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周威烈王的决策成为了“礼乐崩坏”时代的重要开端,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
还有学者从战略角度分析,认为周威烈王的决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他试图通过册封三晋来换取诸侯的支持和维护自身天子地位,但这种做法只是一种短期的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周王室衰落的问题。相反,这一决策使得周王室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源,在诸侯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而且,册封三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势力平衡被打破,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和动荡,周王室在这种局势下更加难以生存。
后世学者对周威烈王册封三晋这一决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决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春秋与战国时代的重要分水岭。
3.决策对周王朝命运的影响
周威烈王册封三晋的决策,从多方面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
在政治秩序层面,周威烈王此举严重破坏了周朝原有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西周时期,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的册封需天子认可,这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周威烈王将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册封为诸侯,使原本的家臣成为合法诸侯,打破了严格的等级界限。这一行为让各诸侯国看到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导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加剧,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控制,政治秩序陷入混乱,周王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严重动摇。
从诸侯关系来看,周威烈王的决策打破了原有的诸侯势力平衡。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成为新的诸侯国,战国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周王室本就衰微,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难以再发挥平衡诸侯的作用。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不断发动战争,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王室不仅无法从诸侯那里获得支持和尊重,反而成为了诸侯争夺的对象,其地位岌岌可危。
周威烈王的决策还削弱了周王室的政治资源和影响力。册封三晋使周天子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用来维护权威的手段,即对诸侯册封的控制权。此后,各诸侯国更加轻视周天子,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荡然无存。原本周王室还能凭借天子的名分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天下秩序,但这一决策让周王室彻底沦为一个空壳,失去了复兴的可能。
周威烈王册封三晋的决策,从政治秩序的破坏、诸侯关系的失衡以及自身影响力的削弱等方面,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使其在战国的乱世中逐渐走向灭亡。
六、周威烈王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
1.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家分晋以及周威烈王的册封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战国时期激起了层层波澜,深刻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诸侯纷争加剧成为这一时期的显着特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也时有战争,但大多以争霸为目的,规模和激烈程度相对有限。然而,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了更为频繁和残酷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参战兵力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例如,着名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总数超过百万,战争持续数年,最终赵国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各国为了在战争中取胜,纷纷加强军事建设,发展军事技术,培养军事人才。同时,合纵连横等外交策略也应运而生,各国之间时而结盟,时而反目,政治局势变幻莫测。
各国称王现象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诸侯只能称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实力的增强,各国逐渐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爵位。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称王,随后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自称为王。公元前334年,魏、齐两国在徐州会盟,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此后,秦、韩、赵、燕、中山等国也相继称王。各国称王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战国时期进入了一个更加混乱和动荡的时代。
政治格局的变化还体现在各国的政治改革上。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是这一时期政治改革的典型代表。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推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使各国的政治制度更加适应战争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各国的实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也进一步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三家分晋和周威烈王的决策,使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诸侯纷争加剧、各国称王以及政治改革的兴起,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画卷,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发展的特点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与政治变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显着进步。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铁犁、铁锄、铁镰等农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铁制农具质地坚硬,能够深耕土地,使农作物的根系更好地吸收养分,从而提高产量。同时,牛耕技术也得到了推广。牛耕的使用节省了人力,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扩大了耕地面积。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国纷纷修建水利设施,如魏国的西门豹治邺,开凿水渠,引漳水灌溉农田,不仅改善了土壤条件,还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更是闻名于世,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建成则使关中地区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商业的发展也十分突出。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商业城市不断兴起。大梁、邯郸、新郑等城市成为经济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货物。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如“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十分活跃。商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富商大贾,如范蠡、吕不韦等。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雄厚的资金,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各国纷纷铸造自己的货币,如齐国的刀币、赵国的布币、秦国的半两钱等。货币的统一和流通,方便了商品交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相互关联。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织,这一举措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政治变革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商业的政策,如降低关税、保护商人等。经济发展也对政治变革产生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力。这促使各国进行政治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为新兴阶层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政治变革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文化思潮的涌动
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各种文化思潮蓬勃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他的思想为封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不应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社会自然发展。庄子则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强调个体的逍遥自在。道家思想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寄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重视。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富强。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各国的变法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秦国正是通过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
这些文化思潮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动力。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七、周威烈王姬午的历史地位
1.在东周历史中的地位
在东周众多君主中,周威烈王姬午占据着极为特殊且关键的地位,他的决策成为了东周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趋势愈发明显,周天子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周威烈王面临着复杂而艰难的政治局面。他所做出的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的决策,看似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实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地位上看,周威烈王虽身为天子,但此时的周王室已无力掌控各诸侯国。然而,他的这一决策却使他成为了春秋与战国时代交替的标志性人物。在此之前,尽管周王室实力衰落,但名义上的礼乐秩序仍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而周威烈王的册封行为,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等级制度,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在作用方面,周威烈王的决策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他将晋国大夫册封为诸侯,使得原本的家臣成为合法诸侯,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政治秩序。各诸侯国看到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纷纷无视周天子的存在,相互攻伐,兼并战争不断升级。从此,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控制,周王室的权威彻底丧失。
从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意义来看,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国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周威烈王的决策为这些变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周威烈王在东周历史中扮演了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角色。他的决策虽然在当时可能是出于无奈,但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东周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2.对战国时代的开启作用
周威烈王的行为为战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战国时代开端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是战国时代开启的重要标志。在这之前,晋国虽被三家实际掌控,但名分上仍未得到周天子认可。周威烈王的册封使三家分晋的事实合法化,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等级秩序。这一行为宣告了春秋时期以尊王攘夷、维持礼乐秩序为主的政治模式的结束,为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从政治层面看,周威烈王的决策加速了周王室权威的丧失。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册封诸侯的权力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周威烈王将晋国大夫册封为诸侯,让各诸侯国看清了周天子的软弱和无原则。此后,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控制,各诸侯国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纷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攻伐、兼并,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逐渐形成。
在经济方面,三家分晋和周威烈王的册封决策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壮大,各国纷纷推行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和军功等,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强了各国的实力,为战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上,战国时代的到来促使各种思想流派蓬勃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鼓励学术交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着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相互争鸣、相互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
周威烈王的行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战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他在战国时代开端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3.历史教训与启示
周威烈王册封三晋的决策带来了诸多历史教训,也为后世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维护制度权威:周威烈王自坏规矩,破坏了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导致天子权威丧失,天下大乱。这警示后世,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必须严格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违反制度的行为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 具备战略眼光:周威烈王的决策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只图一时之利,未从根本上解决周王室衰落问题,反而加速其覆灭。后世统治者应立足长远,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避免因短视而陷入困境。
· 顺应历史潮流:虽然周威烈王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韩、赵、魏三家崛起的趋势,但他未能有效引导和利用这一趋势来重振周王室。这表明,政治决策者应敏锐洞察历史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引领变革,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掌握主动权。
· 平衡各方利益:周威烈王的决策打破了诸侯势力平衡,引发更激烈的纷争。在政治和社会发展中,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关系,避免因利益失衡导致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