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周武王姬发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周武王姬发,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武王:开创西周盛世的伟大君主
一、周武王的生平背景
1.显赫的家族出身
周武王姬发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他的父亲周文王姬昌,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的君主。文王在位期间,广施仁政,礼贤下士,使得周国的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的治国理念和高尚品德,对姬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风范。
姬发的母亲太姒,是一位聪慧贤德的女性。她以身作则,相夫教子,为姬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太姒的温柔善良和贤淑品德,让姬发学会了关爱他人、尊重长辈,塑造了他宽厚仁慈的性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姬发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为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君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成长环境与早期经历
周武王姬发成长于周国蓬勃发展的时期,其成长环境与早期经历对他领导才能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军队中,他积极参与军事训练,深入学习兵法战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这种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让他深刻理解了军队的运作和士兵的需求,为他日后指挥大规模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参与重要决策方面,姬发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果敢的决断力。他跟随父亲周文王处理政务,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分析局势、权衡利弊,如何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例如,在制定对商朝的战略时,姬发提出了联合诸侯、分化瓦解商朝势力的建议,得到了周文王的认可和采纳。
此外,姬发还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和才能的提升。他广泛阅读经典书籍,学习历史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他尊重贤才,虚心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些经历让姬发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稳重、有勇有谋的领导者,为他日后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灭商大业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先周崛起与周武王的准备
1.周文王时期的奠基
周文王时期,周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显着的发展与壮大,为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上,文王广施仁政,礼贤下士,吸引了众多贤才归附。他以姜子牙为军师,弟弟周公旦为太宰,召公、毕公等良臣各当其位,形成了人才荟萃的政治局面。文王还注重国内的治理,推行德治,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周国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上,文王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水利灌溉,提高了粮食产量。他鼓励商业活动,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同时,周国积极与周边部落进行贸易往来,扩大了经济影响力。
军事上,文王加强军队建设,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他积极拓展领土,征服了周边一些小部落,增强了周国的军事实力和战略纵深。为了便于进攻商都朝歌,文王还将都城迁至丰邑,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当时的外部环境中,商朝在暴君纣王的统治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纣王穷奢极欲,沉迷酒色,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同时,商朝与周边部落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军事力量分散。而周国在文王的领导下,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商朝的潜在威胁。
周文王通过这些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举措,使周国逐渐崛起,为周武王日后的伐商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周武王继位后的筹备
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子承父志,为完成灭商大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筹备措施。
在用人方面,他重用贤才,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让其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智慧;任命弟弟周公旦为太宰,负责处理国家政务。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也各得其位,他们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周武王治理国家,使得周国人才济济,政治清明。
为了壮大反商力量,周武王积极联合诸侯。他通过宣扬商朝的暴政和自身的正义之举,赢得了众多诸侯国的支持和响应。受命九年,姬发在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多达800个。这次会盟不仅是对商朝的一次示威,更是周武王检验自身号召力和诸侯团结程度的重要契机,为后续的伐商行动奠定了坚实的联盟基础。
军事训练也是周武王筹备工作的重点。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他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军事素养。同时,他还注重军队的装备建设,制造了大量精良的武器和战车,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周武王还密切关注商朝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动态。他派人收集商朝的情报,分析商朝的弱点和破绽,以便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战略战术。
通过这些筹备措施,周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军队士气高昂,诸侯联盟稳固,为周武王最终发动伐纣战争、推翻商朝统治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孟津观兵:灭商预演
1.观兵的背景与目的
孟津观兵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周文王时期,周国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渐崛起,实力不断增强,而商朝在纣王的残暴统治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国力日益衰落。此时,商朝虽仍具一定实力,但内部已危机四伏。
周武王组织孟津观兵,有着明确的战略目的。一方面,这是一次伐商的预演,旨在检验周国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让士兵熟悉作战流程和环境,提升实战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试探各方诸侯的态度和响应程度,看看是否能在伐商时得到广泛支持。
此次观兵对各方势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周国而言,增强了军队的信心和凝聚力,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对于诸侯来说,让他们看到了周国的号召力和伐商的决心,促使更多诸侯倾向于与周国结盟。而对于商朝,这无疑是一次强烈的警示,加剧了其内部的恐慌和不安。
2.观兵的过程与结果
受命九年,周武王率领军队踏上了孟津观兵的征程。军队从镐京出发,浩浩荡荡地向孟津挺进。一路上,士兵们士气高昂,纪律严明,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当周武王的军队抵达孟津时,前来会盟的诸侯多达800个。这些诸侯听闻周武王的号召,纷纷响应,带着自己的军队赶来。他们对商朝的暴政早已不满,渴望能跟随周武王推翻商朝的统治。
在孟津,周武王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他登上高台,向诸侯们慷慨陈词,历数商纣王的罪行,表明伐商的决心和正义性。诸侯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周武王的指挥,共同讨伐商朝。
此次观兵,虽然周武王并未立即发动伐商战争,但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展示了周国的实力和号召力,使各方诸侯更加团结在周武王周围,为日后的伐商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商朝感受到了来自周国的巨大压力,加剧了其内部的恐慌和混乱。孟津观兵成为了伐商战争的一次重要预演,为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四、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1.伐纣的时机与决策
周武王做出伐纣的决策,是综合考量当时商朝政治局势、军事力量以及周国自身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后慎重决定的。
从商朝的政治局势来看,纣王统治下的商朝已陷入严重的危机。纣王穷奢极欲、沉迷酒色,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他还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比干被剖心、箕子被囚禁,使得朝廷内部人心惶惶,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同时,商朝与周边部落的关系也日益紧张,不断发动战争,国力消耗巨大。
军事方面,商朝虽拥有庞大的军队,但由于长期征战,兵力分散,且士兵对纣王的统治心怀不满,士气低落。而在牧野之战时,商朝因军人不足,竟武装奴隶兵对抗周军,这些奴隶兵阵前倒戈,进一步削弱了商朝的军事力量。
反观周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周武王继位后,重用贤才,联合诸侯,加强军事训练,使得周国上下团结一心,士气高昂。
孟津观兵后,周武王一面加紧练兵,一面派人探听殷商的动向。当得知商朝内部矛盾激化、军队战斗力下降时,他认为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即位后的第四年春天,周武王果断决策,发动了灭商战争。
2.牧野之战的经过
受命十一年,周武王认为伐商时机已到,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人、甲士人,踏上了伐纣之路。大军抵达盟津后,八百诸侯也率兵前来助战,随后武王在此举行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罪行,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之后,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商都朝歌,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抵达离朝歌仅70里的牧野。
在兵力部署上,商纣王仓促应战,虽集结了70万大军,但这些士兵大多是临时拼凑,其中不乏奴隶和战俘,战斗力参差不齐。周武王则精心布局,以姜太公为先锋,率领少量精锐部队冲击商军阵营,打乱其阵型;自己亲率主力部队,严阵以待,伺机而动。
战斗伊始,姜太公身先士卒,带领先锋部队如猛虎般冲向商军。他们士气高昂,作战勇猛,迅速撕开了商军的防线。商军虽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面对周军的猛烈攻击,阵脚大乱。此时,周武王看准时机,指挥主力部队全面出击,向商军发起了总攻。
周军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喊杀声震彻天地。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与商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战斗异常激烈。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本就对纣王的统治心怀不满,此时纷纷倒戈,加入到周军的阵营中,进一步削弱了商军的力量。
纣王见大势已去,狼狈地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周武王率军入城,来到鹿台,看到纣王的尸体后,连射三箭,并砍下纣王与妲己的脑袋,悬挂在宫廷外的白旗下示众。至此,延续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彻底灭亡。
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准确把握战机,合理部署兵力,灵活运用战术,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周军的英勇表现也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商朝的灭亡与影响
商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上,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穷奢极欲,沉迷酒色,对百姓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同时,他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比干被剖心、箕子被囚禁,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统治集团分崩离析。
军事方面,商朝长期对外征战,兵力分散,国力消耗巨大。在牧野之战时,因军人不足,竟武装奴隶兵对抗周军,而这些奴隶兵对商朝的残暴统治早已恨之入骨,阵前倒戈,使得商朝军队瞬间崩溃。
从过程来看,周武王抓住商朝内部矛盾激化、军事力量削弱的时机,联合诸侯,发动了伐纣战争。在牧野之战中,周军以少胜多,大败商军,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正式灭亡。
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格局上,商朝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将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打破了夏商时期众方国林立的状态,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文化传承方面,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商朝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和文化,如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等。这些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框架和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灭商建周:西周王朝的建立
1.周朝的建立与定都
牧野之战大获全胜后,商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周武王顺势建立了周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建立周朝后,周武王面临着定都的重要决策。他最终选择了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作为都城。镐京地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周朝对全国的统治和防御。
周朝初期,周武王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架构。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各自的封国内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这种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范围。
在国家架构方面,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其下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负责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三公辅佐周天子,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九卿则分管不同的政务,如礼仪、军事、司法等。
此外,周朝还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明确了各个阶层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通过这些政治制度和国家架构的建立,周朝在初期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2.追封与分封诸侯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这一举措意义深远。追封文王不仅是对父亲功绩的高度肯定和尊崇,更是向天下宣告周朝政权的合法性和延续性。周文王在位时广施仁政、礼贤下士,使周国逐渐强大,为灭商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追封文王能凝聚人心,让臣民更加忠诚于周朝,同时也激励着后世子孙继承先辈遗志,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他把吕尚封于齐,伯禽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等,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分封诸侯的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
分封制对周朝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上,通过分封诸侯,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方国林立的状态,使周朝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国。经济上,各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国内发展经济,促进了全国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军事上,诸侯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当周王室面临威胁时,诸侯可以出兵勤王,增强了周朝的军事防御能力。文化上,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可能会对周王室构成威胁。但在周朝初期,分封制对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周武王的为政举措
1.封邦建国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了封邦建国的制度,也就是分封制。
分封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王族,他们是周天子的亲属,如周公旦被封于鲁,召公奭被封于燕等,这部分封国数量众多,是周朝统治的核心力量。二是功臣,像姜太公吕尚被封于齐,他们为周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通过分封来给予奖赏和肯定。三是先代贵族,例如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等,此举旨在安抚这些旧势力,减少新政权面临的阻力。
诸侯国在地域上分布广泛。在中原地区,分布着众多重要的封国,如鲁、卫等,这些封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较为发达,是周朝统治的重要支撑。在边疆地区,也有一些封国,如燕、齐等,它们起到了抵御外敌、开拓疆土的作用。
各诸侯国有着明确的职责。政治上,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汇报封国的治理情况。经济上,要向周天子缴纳贡赋,为周王室提供物资支持。军事上,当周王室遭遇外敌入侵或内部叛乱时,诸侯需出兵勤王,协助周天子维护统治秩序。
封邦建国制度对周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方面,通过分封诸侯,周天子将权力分散到各地,形成了一个以周王室为中心的政治网络,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使得周朝在初期实现了政治的稳定。经济上,各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国内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全国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化上,不同地区的封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相互交流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一定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可能会对周王室的权威构成挑战,为后来的春秋战国纷争埋下了伏笔。但总体而言,在周朝初期,封邦建国制度对巩固统治、促进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