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周赧王姬延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章 周赧王姬延,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朝的灭亡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秦国在灭亡周朝后,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威望,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诸侯国则失去了周天子这一名义上的共主,彼此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兼并战争也更加频繁。
周赧王时期周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时代拉开了序幕。
三、周赧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
1.秦齐称帝风波
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秦昭王和齐愍王称帝这一事件,更是在战国局势中激起了千层浪。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昭王在位时,秦国的势力进一步膨胀,他不满足于王的称号,欲称帝以彰显秦国的强大和自己的尊严,企图取周而代之。与此同时,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理下,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齐国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在东方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秦齐两国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两个大国。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秦国的一种战略手段。秦国希望通过与齐国并尊为帝,来试探其他诸侯国的反应,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分化六国联盟,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创造有利条件。齐愍王起初接受了这一建议,两国同时称帝,向天下宣告了它们的霸主地位。
然而,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应。纵横家苏秦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劝说齐愍王去帝号。苏秦认为,称帝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感和警惕,使齐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称帝也会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齐愍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于12月取消了帝号。秦国见齐国去帝号,为了避免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对抗,也不得不取消了帝号。
秦齐称帝风波对战国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这一事件暴露了秦齐两国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联合起来对抗秦齐。韩、赵、魏、齐、燕五国组成联军攻秦,虽然这次联合行动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但也显示了各国对秦齐称帝的不满和警惕。
其次,秦齐称帝风波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更加复杂多变,为了应对秦齐的威胁,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不断调整。齐国在去帝号后,赢得了其他诸侯国的好感,增强了自己在东方的影响力。而秦国则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更加谨慎地对待其他诸侯国。
秦齐称帝风波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战国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埋下了伏笔。
2.乐毅伐齐之战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它的起因源于齐国在当时的一系列行为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与警惕。
齐国在齐愍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但也逐渐走向了骄横与扩张。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宋国地处中原,是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国家,齐国吞并宋国后,实力大增,对周边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齐国的扩张野心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受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各国纷纷寻求联合对抗齐国的机会。燕国与齐国有着深仇大恨,此前齐国曾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打燕国,几乎使燕国灭亡。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一心想要复仇。在这种背景下,燕国积极联合其他诸侯国,准备对齐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国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六国联军。乐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深知此次战争的关键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联军在乐毅的指挥下,首先在济水以西与齐军展开决战。齐愍王骄傲轻敌,对六国联军的实力估计不足,导致齐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败。此后,乐毅果断调整战略,他认为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已经达到了打击齐国的目的,于是让他们各自回国,自己则率领燕国军队继续深入齐国腹地。
乐毅率领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包括齐国的都城临淄。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齐愍王在逃亡过程中被杀,齐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在这危急时刻,齐国名将田单挺身而出。他坚守即墨,运用智谋,利用火牛阵等战术,最终打败了燕军,收复了失地。但经过这场战争,齐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
齐国在此次战争中遭受重创,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看,齐愍王的骄横跋扈和错误决策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在国内实行暴政,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使得齐国国内人心惶惶,军队士气低落。在对外政策上,他盲目扩张,树敌过多,没有考虑到其他诸侯国的感受。从外部来看,六国联军的强大实力和乐毅的卓越指挥也是齐国失败的关键因素。六国联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抗齐国,使得齐国难以招架。乐毅善于运用战略战术,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乐毅伐齐之战对战国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改变。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战国时期的东方强国地位不复存在。而燕国则通过这场战争,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同时,秦国在这场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此后,战国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楚国内乱与衰落
在周赧王所处的战国时代,楚国曾是地域广袤、实力雄厚的大国,几乎占据整个南部中国,拥有人口众多、兵力强盛的优势,具备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一系列内乱和外部打击,使楚国逐渐走向衰落。
楚国衰落的根源可追溯到吴起变法的失败。战国初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楚国也不例外。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旨在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吴起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精简机构、整顿吏治等。这些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旧贵族发动叛乱,杀害了吴起,变法随之失败。吴起变法的夭折,使得楚国旧贵族势力依然强大,阻碍了楚国的进一步发展,为楚国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庄跷起义的爆发。公元前301年,楚国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庄跷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给楚国的统治阶级带来了沉重打击。这次起义不仅削弱了楚国的国力,也暴露了楚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如贫富差距悬殊、政治腐败等。楚国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局势。
秦国的军事打击是楚国衰落的重要外部因素。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相会。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赴会,结果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楚怀王逃跑不成,忧愤而死。在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郢都的沦陷,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的文化和精神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楚国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看,吴起变法失败后,旧贵族势力把持朝政,政治腐败,导致楚国的政治体制僵化,无法适应战国时期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经济上,楚国虽然地域广阔,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相对落后,无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军事上,楚国军队在面对秦国的进攻时,表现出指挥不力、战斗力低下等问题,无法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
楚国的衰落对战国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大国,其衰落使得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秦国在削弱楚国后,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对其他六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楚国的衰落也使得东方六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各国之间的联合抗秦变得更加困难。楚国的文化和艺术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衰落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秦攻三晋进程
在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为实现统一六国的野心,开始积极向中原地区扩展,三晋(韩、赵、魏)首当其冲成为秦国进攻的目标。秦国对三晋的进攻过程,是其逐步蚕食、削弱对手的过程,背后有着明确的战略意图。
秦国对三晋的进攻始于公元前314年,趁齐攻燕之机,秦国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这一时期,秦国的战略意图主要是试探三晋的实力,同时扩大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宜阳是韩国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国不惜投入大量兵力,经过几个月的激战,于公元前307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这一战役显示了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坚定的扩张决心。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韩、魏联军,歼敌24万多人。这一战使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秦国的势力进一步向东扩展。此后,秦国继续对三晋进行蚕食,到公元前286年,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
秦国对三晋的进攻并非盲目行动,而是有着清晰的战略意图。首先,三晋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三晋可以切断东方六国之间的联系,便于秦国各个击破。其次,三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攻占三晋可以增强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此外,秦国通过对三晋的进攻,也向其他诸侯国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实力,起到了威慑作用。
面对秦国的进攻,三晋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韩国由于实力相对较弱,在秦国的进攻下,往往采取妥协求和的策略。例如,在宜阳之战后,韩国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魏国则在早期试图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抗秦,但由于各国之间利益不一致,联合行动往往难以取得成效。在伊阙之战失败后,魏国也逐渐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开始向秦国屈服。
赵国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赵国积极加强军事防御,修筑长城,同时与其他诸侯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应对秦国的威胁。然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士兵被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对三晋的进攻使三晋的实力不断削弱。韩国和魏国在秦国的持续打击下,国土面积不断缩小,国力逐渐衰竭。赵国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较强的实力,但长平之战的失败使其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三晋的衰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在周赧王时期对三晋的进攻是其统一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逐步削弱了三晋的实力,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三晋在秦国的攻击下,虽然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但最终未能阻止秦国的扩张,战国的局势也因此更加朝着秦国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周赧王的历史评价
1.传统观点剖析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赧王常被贴上“窝囊”“无力回天”等标签,这些传统评价反映了人们对他所处时代和个人作为的普遍看法。
认为周赧王“窝囊”,主要源于他在面对秦国等诸侯强国时的无奈与软弱。周赧王继位时,周王室已极度衰弱,影响力仅局限于王畿之地。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这是对周王室尊严的公然挑衅,周赧王虽严词拒绝,但最终还是被樗里疾逐出王宫,迁至“西周”。这种无力保护自身尊严和地位的表现,让人们觉得他缺乏作为天子的威严和强硬手段。此外,在联合伐秦的尝试中,周赧王虽积极组织,但最终因诸侯失约而无功而返,还落得个“债台高筑”的下场,躲债高台的行为更增添了他“窝囊”的形象。
“无力回天”也是对周赧王的常见评价。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的权威不断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崛起。到周赧王时期,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兼并战争,实力远超周王室。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秦昭襄王更是野心勃勃,企图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虽心怀壮志,想要重振周王室的雄风,但面对如此强大的诸侯和严峻的局势,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联合伐秦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他无法改变周王室衰落的命运。最终,周朝在他的统治下走向灭亡,这也让人们认为他没有能力挽救危亡的周朝。
这些传统观点产生的原因和依据,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实力决定一切。周王室的衰弱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周赧王继位时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所采取的措施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周王室的命运。同时,人们往往以结果来评判一个人,周赧王未能阻止周朝的灭亡,这使得他在历史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历史记载往往强调强者的辉煌和成功,对于弱者的努力和挣扎关注较少,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周赧王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客观评价探讨
在对周赧王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观点,而应从更客观的角度出发,全面审视他在困境中所做的努力、对周朝延续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周赧王继位时,周王室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交织。然而,他并未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尝试采取措施来挽救周王室的命运。面对秦国的崛起和威胁,他响应楚国的提议,组织联合伐秦。尽管这次行动最终失败,但他敢于挑战强大的秦国,展现出了一定的勇气和担当。他努力召集诸侯,试图恢复周天子的权威,重新凝聚各方力量,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值得肯定。
在王城迁徙的过程中,周赧王虽被迫离开“东周”迁至“西周”,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周天子的尊严。面对秦武王试举周鼎的无理要求,他严词拒绝,没有轻易屈服于秦国的压力。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颜面,也向诸侯表明了他扞卫周天子地位的决心。
周赧王的这些努力对周朝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周王室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天下的正统。周赧王的坚持和抗争,使得周王室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继续存在,为周朝的历史延续了最后的余晖。他组织的联合伐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也让其他诸侯国看到了周王室不甘灭亡的决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国对周王室的关注,延缓了周朝灭亡的进程。
然而,周赧王也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所处的时代,周王室的衰落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诸侯势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实力远超周王室,周赧王手中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力量来实现重振周室的目标。他所组织的军队数量有限,装备简陋,难以与强大的诸侯军队相抗衡。在联合伐秦的过程中,诸侯们各怀鬼胎,对周赧王的号令置若罔闻,这也反映出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
此外,周赧王在决策和应对策略上也存在不足。他在组织联合伐秦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诸侯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矛盾,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诸侯的响应程度。在面对经济困境时,他选择向富户筹借军资,虽然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也为后来的“债台高筑”埋下了隐患。
周赧王在困境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对周朝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自身决策的不足,他最终未能改变周朝灭亡的命运。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后世影响分析
周赧王及其所处的时代虽已远去,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赧王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的崛起,深刻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随着时间推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削弱,最终导致天下大乱。这为后世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政治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就是对分封制的反思与改进,避免了地方势力过度膨胀威胁中央政权,这种制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观念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与周赧王所处时代紧密相连。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纷纷涌现,他们着书立说、相互辩论,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和人生哲学。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为各国统治者提供了不同的政治选择,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价值观念。例如儒家的“仁爱”“礼义”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法家的“法治”主张等,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从历史教训来看,周赧王的经历警示后人,一个国家或政权若不与时俱进、积极变革,就会逐渐走向衰落。周王室在面对诸侯崛起的挑战时,未能及时调整政策、加强自身实力,最终被历史淘汰。同时,联合行动中各方的利益协调至关重要,周赧王组织的联合伐秦因诸侯各怀私心而失败,这提醒人们在合作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共同目标。此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王室“债台高筑”的困境表明,一个政权若经济崩溃,必然难以维持统治。
周赧王及其所处时代在政治制度、文化观念和历史教训等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