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始皇嬴政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秦始皇嬴政,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度量衡的统一同样意义重大。嬴政规定了长度、容量和重量的标准单位。长度以寸、尺、丈为单位,1丈 = 10尺,1尺 = 10寸;容量以斛、斗、升为单位,1斛 = 10斗,1斗 = 10升;重量以铢、两、斤为单位,1斤 = 16两,1两 = 24铢。为确保标准的统一和执行,秦朝还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各地,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校准。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消除了经济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各地的物资能够更加顺畅地流通,商业活动更加繁荣。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为秦朝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极大,这严重阻碍了文化交流和国家治理。嬴政统一六国后,敏锐地意识到文字统一的重要性,遂下令推行“书同文”政策。
丞相李斯等人负责文字整理和规范工作,他们以秦国的大篆为基础,简化字形,创造出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随后,官方通过颁布法令、制作标准字样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小篆。
统一文字意义深远。文化传承上,它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进行思想交流,众多经典文献得以准确传承。民族融合方面,消除了各地区因文字差异产生的交流障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此,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文化政策与影响
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焚书坑儒”事件影响深远。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恢复分封制,认为不遵循古代制度难以长久。丞相李斯则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应随之改变。他认为儒生以古非今,扰乱民心,建议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书》百家语,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因此被毁。
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为嬴政求仙药不得,还诽谤皇帝。嬴政大怒,下令追查,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坑杀于咸阳。
“焚书坑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但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其弊端明显。焚书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造成了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坑儒则打压了知识分子,钳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学术的进步。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感,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成为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军事建设与边疆拓展
1.北击匈奴与修筑长城
秦朝统一六国后,北方的匈奴成为边疆的一大威胁。匈奴时常南下侵扰,掠夺财物和人口,严重影响边疆地区百姓的生活和安全。嬴政果断决策,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出征,与匈奴展开激烈战斗。秦军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和先进的军事装备,迅速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并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此役极大地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为了巩固北击匈奴的成果,防御匈奴再次南下,嬴政下令修筑长城。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嬴政将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增修扩建。蒙恬负责长城的修筑工程,他带领士兵和百姓,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建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长城在军事防御和边疆稳定方面意义重大。它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的骑兵进攻,减少了边疆地区的军事压力。同时,长城的修建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为中原地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2.南征百越与灵渠修建
嬴政统一六国后,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百越地区。百越之地广袤,民族众多,但尚未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19年,嬴政派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百越。然而,百越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热,且当地部落顽强抵抗,秦军初期进展并不顺利,还遭遇了重大挫折,屠睢战死。
为了解决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嬴政下令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史禄主持修建灵渠,他巧妙地利用地形,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灵渠的建成,保障了秦军的物资运输,为再次南征创造了条件。同年,嬴政再次发兵,终于征服了百越,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南征百越和灵渠修建意义非凡。它促进了南方边疆的开发,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得以传播到百越地区。同时,加强了民族融合,使百越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军事制度与军队建设
嬴政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独具特色,为秦国统一六国及巩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功爵制是秦国军事制度的核心。该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贵族世袭制,不论出身贵贱,士兵只要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就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和赏赐。爵位分为二十级,从低到高依次递增,每一级都对应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待遇。例如,获得爵位者可以得到土地、房屋、奴隶等赏赐,还能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了获取更高的爵位和荣誉而拼搏。
在军队编制方面,秦军有着严格的组织体系。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是秦军的精锐力量,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帝的安全,同时也是对外作战的主力;地方军则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防御任务。秦军的兵种主要有步兵、骑兵、车兵和水兵,各兵种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步兵是秦军的主要兵种,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骑兵则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在战场上迅速穿插、迂回;车兵在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逐渐减少;水兵则主要用于南方的水战和运输。
此外,嬴政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秦军有着严格的训练制度,士兵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上战场。同时,秦国的兵器制造技术也非常先进,能够生产出锋利的刀剑、强弩等武器,为军队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障。
军功爵制、合理的军队编制、严格的训练和先进的装备,共同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军事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嬴政统一六国和巩固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嬴政的晚年与秦朝的兴衰
1.巡游求仙与追求长生
嬴政晚年,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愈发强烈,为此多次巡游各地,寻求仙药。公元前219年,他东巡至泰山封禅,之后沿海岸线巡游,在琅琊停留三月,期间听闻齐人徐福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此后,嬴政又多次巡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这些巡游求仙活动耗费巨大。每次巡游,嬴政都带着庞大的队伍,所到之处,需大量物资供应,地方官府为满足其需求,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求仙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如徐福出海求仙,准备船只、物资等花费无数。
这一系列行为不仅使国家财政支出剧增,也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百姓不堪重负,民怨渐起,社会矛盾加剧,为秦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2.大兴土木与民怨沸腾
嬴政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阿房宫规模宏大,极其奢华,据记载“蜀山兀,阿房出”,为修建它大量砍伐蜀地树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骊山陵墓工程浩大,从嬴政即位之初就开始修建,内部结构复杂,陪葬品丰富,兵马俑只是众多陪葬坑中的一部分,就已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工程的修建,使大量百姓被征发去服劳役,导致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为了完成工程进度,官府对百姓的监管极为严苛,稍有懈怠便会遭受严厉惩罚。百姓们在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压迫下,民怨沸腾。
民怨的积累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和支持。这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天下响应,秦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3.沙丘病逝与秦朝变局
公元前210年,嬴政开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巡游。此次巡游,他带着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以及幼子胡亥一同出行。在巡游途中,嬴政突然患病,病情日益加重。当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时,嬴政自知大限将至,便命赵高起草诏书,让长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速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皇位。
然而,心怀叵测的赵高却另有打算。扶苏与蒙恬关系密切,且扶苏为人正直,若他即位,赵高恐难保住自己的权势。于是,赵高说服胡亥,又威逼利诱李斯,三人合谋篡改遗诏,赐死扶苏,改立胡亥为帝。
扶苏接到假诏后,悲愤交加,未做过多思考便自杀身亡。蒙恬对诏书心存疑虑,不肯自杀,被囚禁起来,最终也被迫害致死。胡亥顺利登上皇位,即秦二世。
这一事件对秦朝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胡亥昏庸无能,在赵高的操纵下,实行更加残暴的统治,大肆诛杀宗室和大臣,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秦朝的统治陷入了更加混乱和黑暗的境地,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不久后,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走向了灭亡。
七、对秦始皇嬴政的评价与争议
1.正面评价与功绩肯定
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功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六国是嬴政最为突出的功绩之一。他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采用“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战略,历经十年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为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基础。
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是嬴政的又一伟大创举。他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格局。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嬴政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承。统一货币消除了贸易壁垒,方便了商品交换;统一度量衡保证了交易的公平公正;统一文字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此外,嬴政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发南疆,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他的这些功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他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千古一帝”。
2.负面评价与过失批判
嬴政虽有诸多功绩,但他的过失也给社会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
焚书坑儒是嬴政文化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公元前213年,他采纳李斯建议焚烧列国史记、《诗》《书》百家语,次年又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方士。这一举措使大量先秦文献失传,造成文化传承的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打压了知识分子,钳制了思想自由,引发社会不满,加剧了秦朝的社会矛盾。
严刑峻法是嬴政统治的一大弊端。秦朝法律严苛,百姓动辄触犯法律,遭受残酷刑罚。如连坐法使一人犯罪,亲属、邻里都受牵连,导致社会人人自危,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滥用民力更是让百姓苦不堪言。嬴政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浩大工程,征发大量百姓服劳役,致使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压迫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3.综合评价与历史定位
评价秦始皇嬴政,需全面考量其功过。他统一六国,建立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他也有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等过失,给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破坏。总体而言,嬴政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虽有过错,但功绩更为显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