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汉景帝刘启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章 汉景帝刘启,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汉景帝刘启的时代背景
1.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
西汉初期,政治格局呈现出中央与地方诸侯势力复杂交织的态势。在地方上,诸侯王势力逐渐坐大,成为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这些诸侯王拥有广袤的封地,掌握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他们在封国内自行任免官员、征收赋税、组建军队,俨然独立王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野心不断膨胀,对中央政权的离心力也日益增强,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当时的政治制度框架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官员由朝廷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封国制则赋予了诸侯王较大的自主权。这种并行的制度在初期有助于稳定局势、安抚功臣和皇室宗亲,但也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中央政府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成为西汉初期统治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2.经济与社会状况
西汉初期,经济在长期战乱后逐渐恢复与发展。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文帝和汉景帝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降低田租,将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还推迟男子服役年龄、缩短役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水利灌溉设施不断完善,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广泛应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业生产得到显着发展。
手工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纺织业技术精湛,生产出的丝绸质地优良,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冶铁业规模扩大,铁器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商业方面,虽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城市中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商品种类丰富,贸易往来频繁。
社会阶层结构主要分为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农民和商人等。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辛勤劳作,但生活依然较为困苦。商人虽然富有,但社会地位较低。总体而言,西汉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文化思潮的影响
西汉初期,黄老无为思想盛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不过多干预地方事务,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政治局势。在经济方面,黄老思想主张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鼓励自由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政府轻徭薄赋,降低田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社会层面,黄老无为思想倡导顺应自然、和谐共处,使社会风气相对宽松,百姓生活较为安定。
除了黄老无为思想,儒家、法家等文化思潮也依然存在。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虽然在当时未占据主导地位,但为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中央集权,对西汉的政治制度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不同的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共同塑造了西汉初期多元的文化格局。
二、刘启的生平轨迹
1.幼年与太子时期
汉景帝刘启出生于公元前188年,出生地为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他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彼时西汉初定,虽历经战乱但社会渐趋稳定,刘恒在代地为代王,刘启便在这样相对安稳的环境中成长。
幼年的刘启生活在代国宫廷,接受着皇室的教育与熏陶,学习治国理政、经史子集等知识。汉文帝即位后,刘启的命运迎来重大转折。汉文帝元年正月(公元前179年),由于原代王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而窦姬长男刘启最长,在公卿的请求下,刘启被册立为皇太子。
成为太子后的刘启,身份地位的提升让他有了更多参与宫廷事务和政治活动的机会。然而,他早期的一些经历也展现出了鲁莽暴躁的性格特点。例如,在弈棋事件中,他因与吴王刘濞之子下棋发生争执,竟用棋盘将对方打死,这一冲动行为被刘濞怀恨在心,也为日后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但总体而言,这段太子时期的经历,为他日后登基为帝、治理国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登基为帝
文帝后元七年六月(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同月丁未日,刘启即位,成为西汉第六位皇帝。他登基时,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政治局势。地方诸侯王势力依旧强大,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政权构成巨大威胁;边疆地区,匈奴时常侵扰,边境百姓不得安宁;国内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需进一步发展以增强国力。
面对这些问题,刘启采取了一系列初步统治策略。在政治上,他继续推行汉文帝时期的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开始关注诸侯势力问题,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登基仪式庄严肃穆,在长安未央宫举行。刘启身着龙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正式宣告继承大统。这一仪式不仅象征着权力的交接,也标志着西汉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
(1)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在位期间面临的一场重大政治危机,其起因错综复杂。早在刘启为太子时,因弈棋事件误杀吴王刘濞之子,便已埋下仇恨的种子,刘濞自此怀恨在心,暗中伺机谋反。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坐大,他们在封国内拥有高度自治权,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这一举措直接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成为七国之乱的导火索。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六位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叛乱初期,叛军来势汹汹,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吴王刘濞亲率二十万大军从广陵出发,渡淮西进,与楚军会合后,向梁国发起猛烈进攻。梁国是西汉的重要藩国,在叛军的攻击下,梁国城池接连失守,形势岌岌可危。
面对严峻的局势,汉景帝起初试图通过杀掉晁错来平息叛乱,但并未取得成效。随后,他果断任命周亚夫为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取了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的策略,先让梁国与叛军正面交锋,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同时,他派遣轻骑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使叛军陷入了粮草短缺的困境。
在坚守数月后,叛军因粮草不济,士气低落,不得不主动发起进攻。周亚夫抓住时机,指挥军队进行反击,一举击败叛军。吴王刘濞见大势已去,率领残部逃往东越,最终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侯王也纷纷兵败自杀或被杀,持续了三个月的七国之乱被成功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对西汉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沉重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得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此后,汉景帝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2)立储风波
汉景帝的立储过程充满了曲折。最初,景帝立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栗姬深得景帝宠爱,刘荣也因此成为储君的热门人选。然而,栗姬心胸狭隘,缺乏政治智慧,这为刘荣的太子之位埋下了隐患。
长公主刘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将女儿阿娇许配给刘荣,但遭到了栗姬的拒绝,这使得长公主对栗姬怀恨在心。此后,长公主转而与王娡结盟,将阿娇许配给王娡之子刘彻。长公主经常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夸赞刘彻聪明伶俐、品德高尚。
与此同时,王娡也在暗中谋划。她利用景帝对栗姬的不满,设计激怒景帝。一次,景帝生病时,曾试探栗姬,希望她在自己死后能善待其他皇子。栗姬不仅没有答应,还出言不逊,这让景帝对她彻底失望。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景帝终于下定决心废除刘荣的太子之位。刘荣被废后,栗姬也失宠,最终忧郁而死。
在刘荣被废后,刘彻成为太子的有力竞争者。王娡善于利用后宫的各种势力,她与长公主联手,在景帝面前不断为刘彻说好话。刘彻自身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深得景帝喜爱。最终,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
在这场立储风波中,后宫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公主和王娡的结盟,以及她们在景帝面前的活动,对刘彻被立为太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栗姬的失势和刘荣的被废,也与后宫的争斗密切相关。这场立储风波不仅影响了西汉皇室的内部格局,也为后来汉武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4.晚年与去世
汉景帝后元三年,刘启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疾病缠身且病势日益加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开始着重对太子刘彻进行培养和嘱托。他为太子主持加冠礼,希望刘彻能借此仪式更快成熟起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临终前,刘启对刘彻谆谆教诲:“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他不仅希望刘彻知人、知己,更要知机、知止。刘启似乎已察觉到刘彻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相信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故而没有过多的嘱咐。
不久后,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二月癸酉日,他被安葬于阳陵。朝廷为其定谥号“孝景”皇帝,“景”有布行刚义之意,这一谥号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政治状况及性格特征。刘启的离世,标志着西汉文景之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开启了汉武帝刘彻的辉煌统治。
三、刘启的性格特点
1.早年的“熊孩子”形象
汉景帝刘启在太子时期,曾有过一些鲁莽暴躁的行为,尽显“熊孩子”形象。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棋盘杀人事件。当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到长安朝见,与刘启一同下棋。在棋局中,两人发生争执,刘启一怒之下,抄起棋盘就砸向对方,竟将吴王太子当场砸死。这一冲动之举,不仅让吴王刘濞怀恨在心,也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此外,还有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只有皇帝的车驾才能通过。然而,刘启曾不顾规定,驾车强行通过司马门,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宫廷礼仪。
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刘启早年性格中鲁莽、暴躁且冲动的特点。他生长在皇室,身份尊贵,从小养尊处优,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遇到问题时容易情绪化,不能冷静思考和处理。同时,他可能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对规则和秩序的敬畏之心。不过,这些早年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成长和转变提供了契机,促使他在成为皇帝后逐渐收敛自己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和成熟。
2.执政后的转变与成熟
成为皇帝后,刘启性格上有了显着的收敛和转变,在处理政务时展现出沉稳和果断。七国之乱爆发时,局势危急,他虽起初试图杀晁错平息叛乱,但发现无效后,迅速调整策略,果断任命周亚夫为将平叛。在周亚夫坚守不出、梁国告急时,他能克制冲动,信任周亚夫的战略,最终成功平定叛乱,展现出沉稳的决策力。
促使他转变的原因和背景是多方面的。从个人经历来看,早年“熊孩子”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棋盘杀人引发吴王刘濞的怨恨,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让他深刻认识到冲动行事的危害。从政治环境而言,登基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局势,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边疆匈奴侵扰、国内经济待发展,这些都要求他必须以成熟、理智的态度应对,才能稳固统治。从治国理念上,他继承汉文帝的黄老无为、与民休息政策,这种政策倡导顺应自然、减少干预,也促使他在处理政务时更加沉稳、不急躁。
3.性格对统治的影响
刘启的性格特点对其统治政策和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年的鲁莽暴躁使他在一些决策上较为激进,例如削藩政策的推行。他急于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晁错提出削藩建议后,便果断采纳并迅速实施。这种激进的做法虽然目的明确,但触动了诸侯王的根本利益,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
然而,执政后的沉稳和果断又让他在面对危机时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七国之乱爆发后,他起初试图通过杀晁错来平息叛乱,发现无效后,立即任命周亚夫为将,并且在平叛过程中给予周亚夫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最终成功平定叛乱,巩固了中央集权。
在与大臣和皇室成员的关系方面,他的性格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早年的冲动行为可能让一些大臣和皇室成员对他心存忌惮,而执政后的转变则使他能够更好地与大臣合作。但他性格中“忌克少恩”的一面,也导致了一些政治失误,如诛杀功臣周亚夫、逼死废太子刘荣等事件,对西汉政治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刘启的性格在其统治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四、刘启的政治举措
1.削藩政策
(3)政策背景与目的
西汉初期,诸侯势力不断膨胀,成为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这些诸侯王在封国内拥有高度自治权,他们自行任免官员、征收赋税、组建军队,俨然独立王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势力愈发强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日益尖锐。例如,吴王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经济实力雄厚,还暗中招兵买马,图谋不轨。
汉景帝刘启推行削藩政策,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意识到,若不及时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西汉王朝将面临分裂的危险。晁错等大臣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晁错多次向刘启进言,主张削藩。他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决心推行削藩政策。
(4)实施过程与影响
削藩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汉景帝首先从一些较小的诸侯国入手,以各种罪名削减他们的封地。例如,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朝廷以赵王刘遂有罪为由,削去其常山郡;以胶西王刘卬售卖爵位舞弊为由,削去其六个县。
随后,削藩的矛头指向了势力最为强大的吴王刘濞。朝廷决定削去吴国的会稽、豫章两郡。这一举措直接触动了吴王刘濞的利益,他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起初试图通过杀掉晁错来平息叛乱,但并未取得成效。于是,他果断任命周亚夫为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取了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的策略,同时切断了叛军的粮道。经过三个月的激战,叛军因粮草不济,士气低落,最终被击败。
七国之乱的平定为削藩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平叛后,汉景帝乘势对诸侯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调整。他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这意味着诸侯王失去了对封国的行政管理权,只能享受封国的租税收入。此外,汉景帝还减少了诸侯国的官员数量,降低了官员的品级,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削藩政策对西汉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经过这次调整,诸侯国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中央政权相抗衡。同时,削藩政策也为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然而,削藩政策也引发了七国之乱,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动荡和破坏。但从长远来看,削藩政策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
2.政治制度改革
(5)行政体制调整
汉景帝刘启对行政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在地方官员管理上,他重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要求地方官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能够切实为百姓服务。他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弹劾。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将予以严厉惩处。
在地方行政区划方面,刘启对一些诸侯国进行了调整和拆分,缩小了诸侯国的规模,降低了其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他还加强了对郡县的管理,提高了郡县的行政效率。
在中央政府机构方面,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但也进行了一些微调。例如,他对一些重要官职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和细化,使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更加合理,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6)人才选拔制度
汉景帝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察举制开始初步形成。察举制是一种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推荐的标准主要包括品德、才能和学识等方面。地方官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将当地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这些人可以获得官职。
察举制的出现,为西汉政治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它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官职的局面,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通过察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具有一定的才能和品德,能够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察举制也促进了社会上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过,在察举制初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推荐标准不够明确、容易受到地方官员主观因素的影响等,但总体而言,它为西汉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法律制度改革
(7)刑罚调整
汉景帝刘启对刑罚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其中减轻笞刑是一项关键举措。在汉文帝改革肉刑后,笞刑成为重要刑罚,但原笞刑标准下,笞数过多常致人死亡,名义上是减轻刑罚,实际却有死刑之实。汉景帝对此进行调整,将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后来又进一步将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为一百。同时,他还制定了《箠令》,明确规定笞杖的尺寸、重量和质地,以及行刑的部位和方法,避免行刑者滥用权力。
这些刑罚调整对司法公平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司法公平角度看,减轻笞刑使刑罚更加合理,避免了过度惩罚,让罪犯得到与其罪行相匹配的处罚,体现了刑罚的公正性。在社会稳定方面,减轻刑罚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宽仁,减少了民众对法律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8)司法制度完善
汉景帝在司法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完善举措。他推行对特殊罪犯的宽宥政策,对于一些犯罪情节较轻、有悔改表现的罪犯,给予从轻处罚或赦免。例如,对于年老者、年幼者和残疾人犯罪,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减轻刑罚。这种宽宥政策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司法程序规范化方面,汉景帝要求司法官员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判,避免随意定罪和量刑。他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要求审判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司法官员的监督,防止他们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这些举措提高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了西汉的司法制度。
五、刘启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9)农业发展举措
汉景帝刘启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税收政策上,他延续并深化了汉文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进一步降低田租,将田租固定为三十税一,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能够将更多的收获留存自用,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在劳动力调配方面,刘启推迟男子服役年龄,缩短役期。原本男子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他将其推迟到二十岁,同时减少了服役的时间。这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供应。
此外,刘启还大力推动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他组织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