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刘备,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备:从草根到帝王的传奇人生

一、刘备的生平概述

1.早年经历

刘备,字玄德,出生于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然而,到了刘备这一代,家族早已衰败,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刘弘早亡,年少的刘备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困苦,但刘备的成长环境却蕴含着一丝不平凡的气息。他家屋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棵高达五丈余的桑树,远远望去好似车盖一般,来往之人皆认为此树非凡,预示着这户人家将出贵人。

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耍时,曾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这番话展现出他年少时便有着远大的志向。他的叔父刘子敬听闻后,赶忙告诫他不要乱说话,以免招来灭门之祸。

十五岁时,在母亲的安排下,刘备外出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同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将他和自己的儿子同等对待,还认为刘备并非平常人。在求学过程中,刘备与公孙瓒结为好友,因公孙瓒年长,刘备便将其视作兄长。

不过,刘备并不十分喜爱读书,他对狗马、音乐和华美的服饰更感兴趣。他身长七尺五寸,两手下垂能及膝盖,甚至能看见自己的耳朵。平日里,他不爱多言,却善于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种沉稳的性格使他在与人交往中颇具魅力,吸引了许多豪杰主动依附。当时,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在涿郡贩马时见到刘备,被他独特的气质所打动,慷慨地给予资助。这笔资金让刘备得以集结起一批人马,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尽管出身贫寒,但刘备在早年的经历中,凭借着自身的特质和机遇,逐渐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他的远大志向也在悄然生根发芽,等待着在乱世中绽放光芒。

2.创业初期

· 结识关张,桃园结义:在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后,刘备开始招募乡勇。就在此时,他结识了关羽和张飞。关羽本是河东解良人,因打抱不平而逃亡江湖;张飞则是涿郡本地人,以卖酒屠猪为业。三人志趣相投,都怀有匡扶汉室的抱负,于是在桃园中结为兄弟,发誓同生共死,从此开启了他们波澜壮阔的创业之路。

· 镇压黄巾,初露锋芒:中平元年(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刘备率领关羽、张飞等人加入了镇压起义的队伍。在战斗中,刘备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他先后参与了多场与黄巾军的战斗,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勇猛的战斗,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战后,刘备因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 怒鞭督邮,弃官逃亡:然而,刘备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不久后,朝廷有令,要淘汰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郡督邮前来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却遭到拒绝。愤怒之下,刘备将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下,然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此后,刘备又先后任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职,但都未能长久。

· 救援孔融,声名渐起:初平二年(191 年),黄巾余党管亥率众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军围困,情势危急。孔融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惊讶地说:“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他立即派三千精兵随太史慈前往救援。黄巾军闻知援军至,纷纷四散而逃,孔融得以解围。此次救援行动让刘备的声名在诸侯中逐渐传开。

· 入主徐州,几经波折:兴平元年(194 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前往救援,陶谦见刘备为人仁义,便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归属陶谦。同年,陶谦病重,临终前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使徐州安定。”陶谦死后,麋竺率徐州人民迎接刘备,刘备起初不敢接受,但在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下,最终领徐州牧。然而,此后徐州局势复杂,刘备先后与吕布、袁术等势力争斗,几经波折,最终失去了徐州。

· 依附诸侯,积蓄力量:失去徐州后,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在依附曹操时,曹操以礼相待,甚至在公开场合与他平起平坐,但刘备深知曹操猜忌多疑,不久便寻机离开。在依附袁绍期间,刘备为袁绍效力,同时也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刘备又前往荆州依附刘表,刘表起初对他以礼相待,让他屯驻新野。在荆州的这段时间里,刘备广纳贤才,积蓄力量,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立足荆州

刘备在经历了徐州的波折后,于荆州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他来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起初对他颇为礼遇,让他屯驻新野。在新野,刘备一方面休养生息,安抚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他积极广纳贤才,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此时,刘备听闻了诸葛亮的大名。诸葛亮,字孔明,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了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不惜放下身段,亲自前往隆中拜访。第一次前往,诸葛亮外出未归,刘备无功而返。但他并未气馁,不久后再次前往,却依旧未能见到诸葛亮。然而,刘备求贤若渴的决心并未动摇,他第三次来到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他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刘备听后,茅塞顿开,对诸葛亮的才华钦佩不已,诚恳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相助,从此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的势力逐渐壮大。然而,荆州的局势却日益复杂。刘表年事已高,且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为了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刘琦因得不到刘表的宠爱,又受到后母蔡氏和蔡瑁等人的排挤,处境十分危险。他多次向刘备和诸葛亮求助,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让他请求前往江夏镇守,从而避开了荆州内部的纷争。

此时,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刘表病逝,刘琮在蔡氏等人的劝说下,不战而降,将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刘备得知消息后,率领军民向江陵撤退。曹操担心刘备占据江陵,于是率领轻骑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坡,刘备的军队被曹操的追兵击败,他只得率领少数人马逃脱。

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说服了孙权。孙权决定与刘备结盟,派周瑜、程普率领水军与刘备的军队会合。

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刘联军与曹操的大军在赤壁相遇。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为了解决士兵晕船的问题,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链首尾相连。周瑜的部下黄盖建议采用火攻的方法,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假装投降,趁着东南风驶向曹操的战船。当接近曹军战船时,黄盖下令点火,火势迅速蔓延,曹军战船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孙刘联军趁机出击,大败曹操的军队。

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立足荆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后,刘备趁机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即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同时,刘备还迎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进一步巩固了与东吴的联盟。

在荆州的这段时间里,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还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他推行仁政,减轻百姓的负担,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他积极发展农业和商业,使荆州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通过这些举措,刘备逐渐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为他日后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入主益州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部分地区,然而荆州历经战乱,经济受损,且处于多方势力的夹击之下,发展空间受限。此时,益州成为刘备集团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目标。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若能占据此地,将为刘备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提供坚实的基础。

(1)刘璋邀刘备入川

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担心曹操得汉中后顺势进攻益州,心中惶恐不安。别驾张松趁机劝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协助抵御曹操。刘璋采纳了张松的建议,派法正前往荆州邀请刘备。法正见到刘备后,私下向他献计,认为益州可取。刘备遂留下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率领庞统、黄忠、魏延等将领率领数万大军入川。

(2)矛盾激化与战争爆发

刘备入川后,刘璋亲自到涪城迎接,双方会面甚欢,刘璋给刘备增兵,让他去攻打张鲁。然而,刘备到达葭萌关后,并未立即进攻张鲁,而是广施恩德,收买人心。不久后,张松因事情败露被刘璋处死,刘璋与刘备的矛盾彻底激化。刘璋下令各关隘严防刘备,刘备则以刘璋不供应军粮为由,正式与刘璋决裂,战争爆发。

(3)关键节点与战略决策

· 占领涪城:刘备首先向涪城进军,在战斗中,黄忠、魏延等将领奋勇作战,击败刘璋的军队,占领涪城。这一胜利为刘备进一步深入益州奠定了基础。

· 进攻雒城:刘备继续向雒城进发,雒城是益州的重要屏障,刘璋派其子刘循和将领张任等坚守。雒城之战异常激烈,刘备的军队遭遇顽强抵抗,庞统在攻城时中流矢身亡。但刘备并未气馁,调整战略,继续围攻雒城。

· 诸葛亮入川支援:为了加快夺取益州的进程,刘备急召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入川支援。他们沿长江而上,一路攻克多个城池,与刘备会师。

· 刘璋投降:在刘备大军的包围下,雒城最终被攻破。随后,刘备率军包围成都。此时,成都城内尚有精兵三万,粮草可支撑一年,但刘璋为了避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选择开城投降。刘备顺利入主益州。

(4)双方实力与策略对比

对比项

刘备

刘璋

军队实力

军队虽数量不多,但将领勇猛,士兵战斗力较强,且有诸葛亮、庞统等智谋之士辅佐

益州军队数量众多,但战斗力参差不齐,将领指挥能力相对较弱

战略策略

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善于利用刘璋内部的矛盾,争取人心

内部矛盾重重,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对刘备的意图判断失误

人心所向

刘备以仁义着称,入川后广施恩德,得到了益州部分百姓和士人的支持

刘璋统治期间,政治腐败,百姓对其统治不满

刘备能够成功入主益州,一方面得益于他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出色的用人之道,另一方面也与刘璋内部的矛盾和失误有关。益州的占领,使刘备集团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汉中称王

汉中,地处益州咽喉要地,进可图关中,退可守益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曹操在击败张鲁后占据汉中,对刘备的益州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保障益州的安全,实现“隆中对”中跨有荆、益,进而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刘备决定发动汉中之战。

在战略决策上,刘备充分展现了他的果敢与智慧。他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将领屯兵下辩,牵制曹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进攻阳平关。然而,初期战事并不顺利,刘备在阳平关与曹军陷入僵持。但他并未气馁,果断调整战略,放弃阳平关,南渡汉水,于定军山扎营。在定军山一役中,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派黄忠居高临下发动突袭,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一举扭转了战局。此后,曹操亲自率军前来救援,但刘备坚守不出,消耗曹军粮草。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刘备成功占据汉中。

汉中之战的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巩固了刘备在益州的统治,使益州有了更为广阔的战略缓冲地带,还极大地提升了蜀汉军队的士气和威望。此役让天下人看到了刘备集团的实力,增强了各方对刘备的信心,为刘备称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于汉中称王。称王这一举措,对蜀汉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层面来看,称王使刘备的政权具有了更高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在当时汉室衰微的背景下,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王,能够吸引更多忠于汉室的人才和民众归附,进一步壮大了蜀汉的势力。同时,称王也有助于刘备在内部建立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加强对政权的管理和统治。

从军事层面而言,称王激励了蜀汉将士的斗志,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为蜀汉政权而战。刘备称王之后,蜀汉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外交层面来讲,刘备称王向其他势力展示了蜀汉的实力和决心,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这使得东吴在与蜀汉的关系上更加谨慎,也让曹魏不得不重新审视蜀汉的威胁。

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汉中之战的胜利和称王之举,正是刘备这种品质和才能的体现。他凭借着卓越的战略决策和领导能力,在乱世中逐渐崛起,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夷陵之战与病逝

汉中称王之后,刘备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高峰,但随后局势急转直下。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擒杀,这一事件成为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荆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是刘备集团实现“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关键一环,失去荆州不仅意味着战略布局被打乱,更让刘备痛心于关羽的离世。出于兄弟情义与战略考量,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发动对东吴的战争。

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亲率蜀汉大军,对东吴发起大规模进攻。战争初期,蜀军势如破竹。刘备派吴班、冯习等将领率领前锋部队,在巫地击败东吴李异、刘阿等部,顺利占领秭归。随后,蜀军水陆并进,深入吴境。东吴方面,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等将领抵御蜀军。陆逊分析了双方的形势,认为蜀军士气正盛,且居高守险,不宜立即决战,于是决定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等待时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军的弱点逐渐暴露。由于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加上天气炎热,蜀军士兵疲惫不堪。刘备为了避暑,将水军移驻陆地,在山林中扎营,连营七百余里。陆逊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果断决定发动反攻。他采用火攻的战术,命令士兵各持茅草,趁夜突袭蜀营,顺风放火。火势迅速蔓延,蜀军大乱。陆逊乘势率领吴军全线出击,蜀军全面溃败。刘备在混乱中仅率少数人马突围,逃至白帝城。

夷陵之战以蜀汉的惨败告终,这场战役对蜀汉政权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蜀汉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折损了许多将领,元气大伤。更为重要的是,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彻底破裂,使得蜀汉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境地。

经此一役,刘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心情抑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 年),刘备病情日益加重,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将诸葛亮从成都召至白帝城,托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回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同年四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葬于惠陵。刘备的病逝,使蜀汉政权失去了一位具有卓越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君主。在他身后,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内部,新君刘禅年幼,政权需要稳定过渡;外部,曹魏虎视眈眈,东吴关系尚未修复。但刘备以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品质,为蜀汉政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精神和理念也激励着蜀汉的臣民继续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二、刘备的政治才能

1.用人之道

· 知人善任,各尽其才:刘备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识别他人的才能,并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例如,关羽和张飞武艺高强、忠诚勇猛,刘备便让他们担任重要将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威震华夏;张飞在宕渠之战中大败张合,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又如,诸葛亮足智多谋,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拜为丞相,将军政大事托付于他。诸葛亮也不负所望,为刘备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在赤壁之战、夺取益州等关键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赵云不仅武艺出众,而且谨慎稳重,刘备常让他负责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救出刘禅,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忠诚。

· 礼贤下士,以诚相待:刘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对待人才总是礼贤下士,以真诚的态度打动他们。三顾茅庐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辞辛劳,三次前往隆中拜访。他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放下架子,虚心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事,最终以诚意打动了诸葛亮。此外,刘备对待其他人才也是如此。庞统起初未得到重用,但刘备在与他交谈后,发现他的才华,便立即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同谋划军事。法正原为刘璋部下,后来投靠刘备,刘备对他十分信任,让他参与重要决策。法正也为刘备出了许多奇谋妙计,帮助他夺取益州和汉中。

· 平衡各方势力,凝聚团队力量:刘备在用人时,注重平衡各方势力,使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为自己所用。他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势力的人才,包括荆州集团、益州集团和原从集团等。为了平衡这些势力,刘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官职任命上,他既重用荆州集团的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也提拔益州集团的法正、李严等人为重要官员。同时,他还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与各方势力的联系。例如,他迎娶了吴懿之妹,与益州豪族建立了姻亲关系,从而稳定了益州的局势。此外,刘备善于调解各方矛盾,使团队成员能够团结协作。在关羽和马超发生矛盾时,刘备及时进行调解,避免了内部冲突的发生。

· 用人不疑,给予充分信任:刘备一旦认定了人才,就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放手去做事。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刘备对他十分信任,将荆州的军政大权交给他。即使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刘备也没有过多干涉他的决策。这种信任让关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又如,魏延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时,众人都对他能否胜任表示怀疑,但刘备却坚信他的能力,给予他充分的信任。魏延也不负所望,在汉中镇守多年,确保了蜀汉北方边境的安全。

· 注重培养和激励人才:刘备不仅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还注重培养和激励人才。他经常与部下交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战斗中,他会根据部下的表现给予奖励和提拔,激励他们奋勇杀敌。例如,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立下大功,刘备立即将他提拔为征西将军。此外,刘备还注重对人才的品德培养,他以自己的仁义宽厚为榜样,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的这种用人方式,使得蜀汉集团人才辈出,为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治国理政

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后,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巩固统治、发展国力,他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

在制定法律方面,刘备深知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政权稳定的重要工具。他任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同制定《蜀科》。这部法律结合了益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既体现了严格执法的原则,又注重宽严相济。例如,对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以整肃官场风气;而对于一些轻微犯罪,则根据情节轻重进行适当处罚,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化。《蜀科》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蜀汉国内有法可依,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经济是刘备治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蜀汉地区土地肥沃,但长期的战乱使得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刘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农业方面,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他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在商业方面,刘备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蜀汉的蜀锦闻名遐迩,他大力支持蜀锦的生产和销售,将蜀锦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与曹魏、东吴进行贸易,赚取了大量的财富。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安抚百姓是刘备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始终坚持以仁义治国。在占领益州后,他下令禁止士兵扰民,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给予妥善安置,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同时,他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刘备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使得蜀汉政权在益州地区站稳了脚跟。

在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刘备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他以丞相为核心,下设九卿等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官员选拔上,他注重德才兼备,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为国家效力。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滥用职权。

刘备在蜀汉政权建立后的治国理政措施,涉及法律、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蜀汉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蜀汉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刘备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战略眼光

刘备的战略规划和决策能力在三国乱世中显得尤为突出,他的诸多决策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

联吴抗曹是刘备战略眼光的重要体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势力如日中天,挥师南下,荆州刘表病逝,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在这危急时刻,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东吴孙权联合。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刘两家单独对抗曹操都难以取胜,而联合起来则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凭借长江天险,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操。此役不仅为刘备赢得了喘息之机,还为他立足荆州创造了条件。从战略意义上讲,联吴抗曹避免了刘备被曹操一举消灭的命运,使得三国鼎立的雏形开始显现。此后,孙刘联盟虽时有波折,但总体上维持了较长时间,成为对抗曹魏的重要力量。

夺取益州是刘备实现“隆中对”战略构想的关键一步。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当时,荆州历经战乱,经济受损,且处于多方势力的夹击之下,发展空间受限。而益州牧刘璋暗弱,内部矛盾重重。刘备抓住这一机遇,在法正、张松等人的内应下,率军入川。经过数年征战,最终占领益州。从战略意义上看,益州的占领使刘备集团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益州与荆州相互呼应,形成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格局,为刘备实现北伐中原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汉中之战的胜利以及刘备称王,则进一步巩固了蜀汉政权的地位。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曹操占据汉中后,对益州构成了严重威胁。刘备为了保障益州的安全,果断发动汉中之战。在战争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终击败曹操,占领汉中。称王之举,使刘备的政权具有了更高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吸引了更多忠于汉室的人才和民众归附,进一步壮大了蜀汉的势力。同时,也向其他势力展示了蜀汉的实力和决心,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宝贝今天可不可以不带小雨伞小说第四十九张

出羣

在末世靠屁股苟活双男主免费阅读

庚申大雪

外出佩戴小玩具坐地铁的背景故事

雪中小梅花

一泻千里金银花露原文阅读

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公用炉鼎小说

是名为心

老婆太无敌,惊得系统连连升级

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