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李伟内心纠结万分!
如烟如梦5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李伟内心纠结万分!,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如烟如梦53,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哼,话虽如此,但这地图是意外所得,并非你主动献上的,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我赏你百贯已是额外施恩了!”
朱元璋说完便温和地继续说道:“若想得到赏赐,就得主动些。
这般好物,早拿出来,自是不会亏待于你!”
李伟瞧着他的亲切模样,心中满是疑惑:“当真?那你先把这百贯给了我!”
“行,你稍等。\"
朱元璋忽然变得随和起来,起身走向后殿,拿来一个精巧的木盒,打开时脸上挂着笑意。
李伟探头一看,好家伙,满是宝钞!
尽管这东西朱元璋想印多少就有多少,但只要能流通,便是真正的财富。
朱元璋慷慨地拿出一百贯递给李伟。
李伟紧握这笔钱,喜出望外,暗想今日是怎么回事,朱家的钱竟这般好挣?
------------
拿到实际的奖励,李伟的热情立刻高涨。
“陛下,手机里确实有些好东西,我来给您介绍下!”
李伟热情地说着。
“好呀,你说说看。\"
朱元璋见计划见效,满意地点点头。
李伟走近接过手机,逐一讲解。
“陛下,您看这些数字,都是您熟悉的,这是时钟,用来计时的。
前面的数字每增加一就是一个小时,相当于咱们这儿的半刻钟,后面的数字是分钟,把半刻钟分为六十份,便是分钟,再细分六十次就是秒,大概是一呼吸的时间……”
为了多赚钱,李伟说话间甚至改成了“咱们”。
朱元璋听完点头,觉得这东西不错,古代没有精准计时器,全凭天象,日晷也需依赖阳光,滴漏、线香虽有计时作用,但与电子计时相比实在粗略。
“不仅如此,这个时钟还能设闹钟,可以定好时间,到时候就会响铃提醒,我来示范一下。\"
李伟设定了下一分钟的闹钟,片刻后铃声响起。
朱元璋眼前一亮:“这不错,那就设个寅时的闹钟!”
他每日寅时上朝,虽有太监提醒,但有这样东西会更便利,关键是新鲜感。
“好嘞,陛下,这个怎么样?”
李伟搓着手。
朱元璋轻笑着:“嗯,也算,不过比起地图,这个的重要性差远了,给你五十贯吧。\"
“呃,那也行吧。\"
虽然数量不多,但仅靠这几句话便能获利这么多,已经相当不错了。
朱元璋没有犹豫,立刻从那个小盒子里取出五十贯递给了他。
李伟顿时精神倍增,马上拿起计算器开始讲解,可惜,尽管这设备先进,但在朱元璋看来并不算特别重要,毕竟他有算盘,复杂的计算暂时用不上。
后面的相机倒是引起了老人的兴趣,教完之后,他就拿着手机对着自己不停地拍照,开心得手舞足蹈,又慷慨地给了李伟一百贯。
他在手机上找遍了各种应用,发现社交软件毫无用处,电商平台更是无从谈起,其他的功能如录音、摄像等也难以出售。
大多数应用程序离开网络便无法运作,即便联网,这些东西也无法送到明朝,除非发挥想象力。
李伟有些苦恼,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赚钱的机会,难道只能挣这么一点?
“皇上,我手机里还有一些学习资料,您要不要看看?”
李伟试探着问。
正忙着自拍的朱元璋听后立刻变了脸色,斥责道:“你把我当成何等人?不要!”
李伟翻了个白眼,你还是别装了,电脑上的东西你也没少看!
左思右想,手机似乎也没有类似地图这样的实用工具了。
突然想到地图,李伟灵机一动,想起几个关键的东西,急忙说道:“皇上,我知道几种重要的农作物,随便种一下,亩产都能超过千斤,只是产地比较远,弄过来可能需要些工夫。\"
“哦?快说说,在哪里?”
朱元璋惊喜地询问。
他之前通过小公主了解到后世的粮食产量很高,但那些高产作物都是经过几十年培育才有的,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所以一直没急着安排此事,如今听到有现成的高产作物,顿时欣喜若狂。
李伟接过手机,打开地图给朱元璋指了指南美洲的位置。
朱元璋脸上的喜悦顿时收敛了一些:“这么远?”
“嗯。\"
李伟无奈地点点头,“这里有红薯和土豆,都是高产作物,亩产能达到两三千斤,而且适应性强,容易种植。
此外还有一种叫橡胶树的植物,它的产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
听到亩产两三千斤,朱元璋心中震撼不已:“真的有这么高的产量?”
李伟肯定地点点头:“没错,如果照料得好,或许还能更高。\"
此刻的大明,在农业方面与后来的时代并无太大差异,南方以稻为主,北方则种植小麦。
南方地区如江浙一带,由于土地肥沃,每亩稻谷产量可达四五百斤,而北方的情况则稍显逊色,通常只有二三百斤(南方一年两季,北方一年一季)。
要是能拥有亩产高达两千到三千斤的优良作物,那百姓们是不是就能免于饥饿了?
朱元璋凝视着地图上的南美洲位置,眉头紧锁。
他不清楚橡胶是什么,但对这种高产的红薯和土豆,却无论如何都要得到,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
过了许久,他缓缓吸了一口气,收回目光,对李伟说道:“你的消息很宝贵,虽然这个地方看起来十分遥远,但这两样东西对我们大明至关重要。
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这算你一份功劳,赏你千贯!”
李伟激动地接过宝钞,道谢:“多谢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