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如烟如梦5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 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如烟如梦53,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眼见李伟口出恶语,他心中极为不快。
朱元璋冷眼瞥了朱标一眼,未作声。
“正统?蒙古占据中原百载,始终视我汉族人为奴仆,有何资格谈正统?你认定它是正统,不妨问问天下苍生是否认同?”
李伟同样怒火中烧,对蒙古政权毫无好感。
后世有人吹嘘元朝横扫天下、为华夏开拓疆土,实则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在他看来,蒙古不过是一群野蛮之徒,所到之处劫掠一番,根本谈不上什么“统治”。
蒙古一路征战至黑海,虽占土地辽阔,却未曾留下半分文化痕迹,一旦蒙古覆灭,那些地区便恢复原貌。
况且蒙古与中原的所谓元朝并非一体,虽血脉相连,名义上是一家,但实际上各自为政,互不服从。
更别提还有四等人制,把汉人列为最低等级,被打骂也不能反抗,稍有违逆便是重罪。
还有种种歧视政策!甚至元朝权贵中不乏欲屠戮汉人、驱马中原者。
李伟话音刚落,朱标便被激怒,辩驳道:“前元纵然暴虐,但也施行科举选拔人才,尊崇儒家学问,怎能不算正统?”
“儒家学问?哈!赵匡胤当年欺负孤儿寡母时,他们照样认贼作父;蒙古异族入侵,他们依旧摇身一变成为臣子。
真乃朝代更迭而儒家千年不变!至于那个所谓的衍圣公,分明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小人!”
李伟讽刺道,他还未提及那群虚伪的士大夫,这些人甘愿充当他人爪牙,若是失败,或许还能勉强保全小命,倘若胜利,他相信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定会将所谓的“正统”捧得更高。
“你……你太过放肆!”
朱标气得语塞,尽管李伟的话语有些偏激,但句句属实,他一时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父皇,您总该说句话吧,前元正统可是您亲自诏告的!”
长久默然注视着二人争执的朱元璋,听见此言,嘴角轻微颤动了一下,实话说,这句话他并不想接。
那一年认可前元的正统地位,他有自身考量,可没过多久便开始懊悔。
当初明朝刚刚掌控天下,官员短缺严重,偌大的疆域需要大量官员才能真正治理。
因此他对元朝旧臣采取招抚政策,一面招揽使用,一面寻找借口清除,同时通过科举选拔新人替代他们。
后来他意识到天下儒家关系紧密,即便实行科举,后进者依旧多为这些人及其门生故旧,难以完全区分开来。
此刻见李伟对蒙古与儒家如此排斥,这令他既感意外又颇为欣赏,这才是他所期望的那种忠诚之臣。
“你之前提到宋朝得国不正,元朝为外族,那么咱们的大明呢?”
朱元璋换了个角度切入话题,对此他充满自信。
李伟的脸色瞬间凝滞,他实在不愿称赞这个压迫剥削自己的君主,不过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确实无可挑剔。
“陛下出身卑微,驱逐外敌复兴华夏,建国最为正当,只是陛下承认前元正统的做法很成问题!”
李伟勉强将后世的观点简述一番,随即话锋一转,特别强调了“只是”。
“哈哈……”
朱元璋先是一阵满意的轻笑,随后突然收敛笑容,厉声说道:
“你懂什么!朕命你练兵,你练好了没有?天天就知道偷懒!赶快去练兵!”
刚才还慷慨激昂发表见解的李伟,被这两句话堵得哑口无言。
李伟暗暗撇嘴,转身低声嘀咕着收拾好电脑装入包内,裹紧长袍离开乾清宫。
待李伟离去后,朱元璋开始训导朱标。
“标儿啊,那家伙的话虽偏颇,但并非毫无道理……”
朱元璋对长子各方面都很满意,唯独对其过于依赖儒家伦理纲常感到不满。
然而朱标已过二十,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父皇,孩儿也想去观摩新式武器的演练。\"
不等朱元璋说完,朱标便打断道。
“去吧。\"
朱元璋不满地皱眉叹气,最终并未挽留。
朱标行礼准备告退,走了几步又停下。
“父皇,我去拿些东西。\"
说着来到李伟遗留的背包处,从中取出那把自动伞。
这些日子,他已将包里的东西翻了个遍。
朱元璋瞧了一眼,没有阻止,朱标拿起雨具便离开了。
望着朱标离去的背影,朱元璋叹了口气。
“都怪宋濂那老头子,把咱们的标儿教成这样,真是气死我了!”
朱元璋愤愤地嘀咕着。
“徐寿!”
门外的徐寿听见声音,急忙快步入内。
“臣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