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这种枪阵虽能御敌,却非完美无缺
如烟如梦5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章 这种枪阵虽能御敌,却非完美无缺,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如烟如梦53,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检查完火器训练后,李伟又去兵仗局找方建宝谈了三轮车的事,这属于私人事务,相关费用由他自己承担,并不影响工匠们正常工作。
三轮车制造的最大难点在于链条、飞轮和轴承,这些东西不好制作,只能依靠兵仗局工匠们的精湛手艺尝试手工打造。
……
朱元璋原计划今年发动北伐,但看到李伟新研制的火器后,决定暂时推迟行动,等火器可以大规模装备后再出兵。
然而近期又传来消息,北元国公脱火赤率军万余人驻扎在和林,似有南侵之意!
蒙古虽已被逐出中原,在草原上勉强维持生存,却始终不安分,不断骚扰明朝边境。
若不将其彻底击败,边疆将永无安宁。
如今朱元璋已召回在外的武将如沐英、傅友德、周德兴等人,还有徐达、汤和等,正准备与他们商讨北伐策略。
火器的事也要让这些武将了解清楚,心中有所准备。
看过李伟电脑里的电影后,朱元璋意识到未来军队可能以火器为核心,传统武力与之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如今的这些将领虽历经百战,经验丰富,但火器的问世或许会让他们的诸多经验失去效力,因此必须调整策略,以应对以新式火器为主导的战场。
让李伟展示三段射击法,正是为了让这些将领提前做好准备,主动适应变化,以免到时措手不及。
待火器制作完成后,李伟还将被派去处理其他事务,比如提升粮食产量,研发钢铁车辆等。
尽管这家伙嘴上总是说做不出来,但从燧发枪的事就能看出,即便无法完全复制未来的东西,他也总能创造出类似且稍逊一筹的过渡产品。
还是要不断地压榨他的潜力才行!
------------
亲军督尉府的校场上,旗帜飘扬,整个场地布置妥当,四周布满了亲军。
朱元璋携长子朱标走在前头,朱棣随行,还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重要武将。
后面跟着沐英、蓝玉、周德兴、陆仲享等人。
真是将星云集,每一位单独出来都能开疆拓土、镇守一方的大将!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众人登上了临时搭建的高台。
“大哥,父皇如此大张旗鼓地召集我们,是要让我们见识什么呢?”
朱棣低声问身边的朱标。
“父皇让人研制了一种新式的火器,非常厉害,待会你就明白了。\"
“哦?火器?”
朱棣双眼放光。
他年仅二十出头,除徐妙云外无其他爱好,只爱舞刀弄枪、带兵打仗,此刻听说有厉害的新火器,顿时来了兴致。
朱元璋还在低声与徐达和汤和说话。
“天德,文忠,这次你们要仔细观察,这种新火器不同于以往的火铳,我们认为它在未来战场上会有重要作用。
现在的刀枪弓箭,将来可能都会被火器取代,未来的战场不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的拼杀。\"
徐达听后有些惊讶,军中目前的火器主要是火铳和火炮,火炮的作用较大,而火铳则较为鸡肋,单兵作战仍以弓箭刀枪为主。
可听朱元璋的意思,这新火器似乎会彻底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
“陛下所说的火器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徐达疑惑地问道。
“呵呵,一会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朱元璋沉默不语,他深知眼见为实的道理,很多事情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真正领会。
尽管徐达等人未曾见过电影中的未来战争画面,但朱元璋对自己的将领们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洞察燧发枪的价值。
待众人各就各位,李伟便开始入场。
今天他也特意找了一副铠甲穿上,顿时显得英姿勃发。
然而,没高兴多久,他就开始后悔了。
这东西实在太重了,若是让他穿着它作战,恐怕还没上战场就被累垮了。
但既然已经穿上了,再脱下也为时已晚,李伟只能硬着头皮进场。
“全体注意!”
入场前,李伟先整顿队伍,直到整齐划一才下令齐步前进。
看台上的人们看到的是一支三十人的队伍,步伐稳健地缓慢进入场地,每一步都保持一致,既威武又赏心悦目。
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军纪的重要,这三十人的小分队无疑是一支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
小队迈着标准步伐来到看台前,李伟下令停止后,自己快步走到看台前,依照大明军队的礼仪抱拳,高声说道:
“微臣李伟,拜见陛下。\"
“免礼。\"
其实此时李伟率军出征,应称末将,但他并无军职,只是奉命行事,且觉得末将之称不妥,于是仍以微臣自居。
朱元璋对此并未深究,只要李伟不惹事生非便已满足。
“启奏陛下,丞相队已准备就绪,请陛下检阅!”
“很好,按你的安排开始演练吧。\"
“遵旨!”
李伟一脸严肃地领命回去,在队伍旁开始指挥小队前往射击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