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周携王姬余臣,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携王姬余臣:被历史尘封的西周末代王者

一、周携王的身世与背景

1.家族谱系

周携王姬余臣出身于显赫的周朝王室,在家族谱系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他的祖父是周厉王,周厉王在位时,因实行“专利”政策,引发国人暴动,最终被逐。他的父亲是周宣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周朝一度呈现中兴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姬余臣是周宣王之子,周幽王之弟。周幽王即位后,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尤其宠爱褒姒,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他还废黜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系列举动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姬余臣本无继承王位的可能,但命运的转折却让他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二王并立”时期的周天子之一。

2.时代背景

周宣王时期,西周王朝表面上呈现出中兴之象,实则已暗藏衰败迹象。宣王即位之初,立志复兴周室,任用贤能,整顿朝政,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他曾多次对外用兵,讨伐猃狁、西戎、淮夷等部族,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使诸侯重新朝见天子,史称“宣王中兴”。然而,长期的征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听劝谏,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破坏了周朝的宗法制度,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周朝的统治根基开始动摇。

到了周幽王时期,西周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周幽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尤其宠爱褒姒。为了博褒姒一笑,他竟然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严重失信于诸侯。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也使得诸侯对周朝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在政治上,周幽王的一系列决策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他废黜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废长立幼的举动严重违背了周朝的宗法制,引发了朝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申后的父亲申侯对此极为不满,他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了叛乱。

社会层面,由于周幽王的昏庸统治,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繁重的赋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对周朝的统治失去了信心,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

周幽王时期的西周王朝,政治上危机四伏,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社会上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也为周携王的登场和“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历史背景。

二、周携王登基前的经历

1.早年封国

由于史书记载有限,周携王姬余臣早年封国的具体位置和情况难以确切知晓,但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分析,仍可进行一些合理推测。

从周朝的分封制度来看,姬余臣作为周宣王之子、周幽王的弟弟,极有可能被封于重要之地。考虑到西周晚期的政治格局,他的封国或许位于王畿附近,以拱卫王室。有观点认为,其封国可能在“携”地,然而“携”的具体位置尚无定论,有学者推测可能在今陕西境内,也有观点认为在山西一带。

若封国在陕西,此地是西周的核心区域,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有利于封国的发展。同时,靠近王都,便于姬余臣参与王室事务,增强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若封国在山西,山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当地矿产资源丰富,能够为封国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封国对于姬余臣意义重大。一方面,封国是他的经济来源和物质基础,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和资源。另一方面,封国也是他的政治资本,使他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支持者。在周幽王死后的政治动荡中,封国成为他争夺王位的重要依托,为他后来被拥立为周天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幽王之乱

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尤其是废后立太子的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

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美人欢心,他做出了废黜申后及太子宜臼的决定,改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违背宗法制的举动,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申后之父申侯对此极为愤怒,他无法容忍女儿和外孙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

申侯深知自己无力与周幽王直接对抗,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叛乱。申侯的这一举措,得到了缯国的响应,而犬戎则因觊觎周朝的财富和土地,也欣然加入了这场叛乱。

公元前771年,申侯、缯国与犬戎的联军向镐京发起了进攻。周幽王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急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然而,由于之前“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在戏弄他们,纷纷按兵不动。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镐京很快被攻破。周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仓皇出逃,最终在骊山脚下被犬戎追上。周幽王被杀,太子伯服也死于乱军之中,褒姒则被犬戎掳走。这场叛乱不仅导致了周幽王的死亡,也使得西周的都城镐京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申侯联合犬戎的叛乱,彻底改变了西周的政治格局。申侯等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然而,周平王的即位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也为后来“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对于周携王姬余臣来说,幽王之乱无疑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王室成员,在自己的封国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而幽王之乱后,西周政治陷入混乱,他被虢公翰等势力拥立为周天子,从而登上了历史舞台,卷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

三、周携王的登基与“二王并立”局面

1.登基过程

周幽王被杀后,西周政治陷入一片混乱,各方势力开始重新洗牌。在这样的背景下,虢公翰等势力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拥立周携王姬余臣为天子。

公元前770年,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几家诸侯,在携地共同拥立姬余臣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关于“携”地的具体位置,虽尚无定论,但大致范围在今河北、山西一带。参与拥立的诸侯除了虢公翰一族外,还有其他一些对周平王即位合法性存疑的诸侯。虢公翰一族在此次拥立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他们向东迁徙,立国于中山一带,以拱卫新成立的周王朝。

这些诸侯拥立姬余臣为天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合法性角度来看,周平王曾被周幽王废黜太子之位,且其有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的嫌疑,已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而姬余臣作为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在宗法制度下,其继承王位的合法性相对较高。从政治局势考虑,周携王即位时已二十多岁,政令不易为外臣操控;而周平王当时只是七八岁的小孩,权臣更易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部分诸侯希望通过拥立周携王,来稳定西周后期动荡的政治局势,恢复周朝的统治秩序。

周携王即位后,设立百官,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发行“莫”字空首布货币,同时发布文书,诏告天下,正式开启了与周平王“二王并立”的时代。

2.并立局面形成

周幽王被杀后,周朝陷入了权力真空,各方势力纷纷拥立自己认可的君主,从而形成了周平王与周携王“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是在申侯等诸侯的支持下登上王位的。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其女儿申后和外孙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而心怀不满,联合缯国和犬戎发动叛乱,杀死周幽王后,申侯、缯侯及许文公在犬戎仍占据的宗周立姬宜臼为周天子,即周平王。然而,周平王的即位存在诸多争议。他曾被周幽王废黜太子之位,且有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的嫌疑,这使得他的合法性受到了很多诸侯的质疑,因此最初只有申国、鲁国、许国等少数诸侯承认他的地位。

周携王则是由虢公翰等十几家诸侯共同拥立的。虢公翰认为周平王的行为违背了宗法制度和道德准则,不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于是以姬余臣是周幽王弟弟的身份,拥立其为周天子。周携王即位后,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支持,其统治区域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带。

以下是周平王和周携王的支持者和合法性对比:

对比项

周平王

周携王

支持者

申国、鲁国、许国等少数诸侯

虢公翰等十几家诸侯,得到大多数诸侯支持

合法性

曾被废黜太子之位,有弑父杀弟嫌疑,合法性受质疑

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宗法制度下合法性相对较高

“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使得周朝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分裂和动荡。各方势力为了支持自己拥立的君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不仅削弱了周朝的统治力量,也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到来。同时,这种局面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

四、周携王的为政举措

1.政治举措

周携王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稳定局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建设方面的举措。

设立百官是周携王构建统治体系的重要一步。他依据周朝传统的政治制度,任命了各个部门的官员,涵盖了行政、军事、司法等多个领域。这些官员各司其职,协助周携王处理政务,使得国家的管理能够有序进行。通过设立百官,周携王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加强了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建造宫殿不仅是为了满足周携王的居住需求,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宫殿作为王权的象征,其建造彰显了周携王的天子地位,有助于提升他在诸侯和民众心中的威望。同时,宫殿也是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为政治活动提供了一个正式、庄重的环境,有利于加强周携王与诸侯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修筑城墙是周携王加强防御的重要举措。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下,修筑城墙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保护都城和百姓的安全。城墙的存在也为周携王的统治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增强了国家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此外,城墙的修筑还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吸引人口聚集,推动经济的繁荣。

发行货币是周携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他发行了“莫”字空首布货币,统一了货币的规格和标准,方便了商品的交换和流通。货币的发行有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强了周携王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

这些政治举措对周携王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有助于巩固周携王的天子地位,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二王并立”的局面,周携王面临着来自周平王的竞争和挑战,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外交策略

周携王登基后,在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策略,以巩固自身统治并扩大影响力。

在河北、山西一带,周携王积极和揖北方少数民族。他深知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其保持友好关系,既能减少边境的军事压力,又能借助其力量增强自身实力。通过互派使者、开展贸易等方式,周携王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为自己的统治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同时,周携王还致力于结好上古唐尧、虞舜遗族。这些遗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提升周携王在当地的威望和合法性。周携王通过祭祀、联姻等方式,加强了与这些遗族的联系,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在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上,周携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对于支持自己的诸侯,他给予丰厚的赏赐和荣誉,以巩固联盟;对于中立的诸侯,他积极拉拢,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支持周平王的诸侯,他则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试图削弱对方的力量。

周携王外交策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扩大影响力,在“二王并立”的局面中占据优势。从效果来看,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他与北方少数民族和上古遗族的友好关系,为他的统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与各国的外交互动,也使得他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的扩张。然而,由于周平王也在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双方的竞争依然激烈,周携王的外交策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二王并立”的局面。同时,外交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周携王的资源和精力,对国内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周携王与周平王的对抗

1.双方实力对比

周平王与周携王“二王并立”时期,双方在支持者、领土、军事力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具体对比:

对比项

周平王

周携王

支持者

最初只有申国、鲁国、许国等少数诸侯支持,后来随着局势发展,部分诸侯因各种利益考量倒向周平王,但整体支持基础前期相对薄弱。

由虢公翰等十几家诸侯共同拥立,即位后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支持,其支持者范围更广、势力更强。

领土

周平王统治区域主要在以洛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地经济较为发达,但经过战乱破坏,需要时间恢复。

统治区域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当地矿产资源丰富,能为其统治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军事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明风九霄

出羣

民国第一悍匪

庚申大雪

北地五仙印

雪中小梅花

诸天万界革命

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东南亚风云之西港往事

是名为心

现代都市之超级神豪系统

源自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