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汉霄裂痕
左牵黄右擎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9章 汉霄裂痕,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左牵黄右擎苍,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转身面对荀彧,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荀君以为,我冀州当如何应对?”
荀彧深吸一口气:“加强城防,清查户口,严查太平道信徒。同时...”
他直视袁绍,“暗中联络各郡太守,早做准备。”
袁绍沉默良久,忽然轻笑一声:“文若啊文若,你总是能看到三步之外。”他走回案前,手指轻抚竹简,“朝廷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天下将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
荀彧心头一震,他从袁绍的眼中看到了野心的火焰。那火焰在雨夜中格外明亮,仿佛能点燃整个乱世。
“主公...”荀彧欲言又止。
袁绍摆摆手:“我明白你的顾虑。放心,袁某并非不知轻重之人。”他拍了拍荀彧的肩膀,“明日我便召集幕僚商议,加强冀州防务。至于朝廷动向...”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荀彧一眼,“还要劳烦文若多加留意。”
荀彧躬身行礼:\"彧自当尽力。\"
雨声渐歇,东方已现出一线微光。荀彧告退出来,走在回廊上时,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水。他抬头望向渐亮的天色,心中沉甸甸的。
乱世将至,而这漫漫长夜,才刚刚开始。
烛火摇曳,袁绍独坐书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上那卷来自荀彧的急报。
竹简边缘已经起了毛刺,显然被反复展开又卷起多次。窗外雨声渐歇,但袁绍心中的波澜却越发汹涌。
“不对劲...”他低声自语,声音在空荡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前世的他,面对黄巾之乱如同大多数汉室臣子一样,只是被动地应对着时代的惊涛骇浪。
重生归来的袁绍却敏锐地察觉到——这浪潮的涌动方式,与记忆中有了微妙的不同。
“若是天命如此,为何太平道的传播比前世快了三月有余?”
“为何交趾叛乱恰在张角准备起事前爆发?又为何朝廷偏偏选中与党人关系密切的朱儁?”
一连串的疑问在心头盘旋。
袁绍转身走向挂在墙上的大汉疆域图,指尖从冀州划过,经兖州、豫州,最终停在交趾郡的位置。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在地图上连成了一条诡异的轨迹,仿佛有人精心设计的棋局。
“有人在推动这一切。”袁绍的指尖重重按在交趾的位置,羊皮地图发出轻微的闷响。
他首先想到的是袁家。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确实有这个能力。前世叔父袁隗在董卓入京后的表现,如今想来颇有蹊跷。那个向来谨慎的老人,为何突然变得如此...配合?
“难道袁家要借乱世...”袁绍的思绪被自己的猜测惊到,随即又摇头否定。袁氏虽势大,但直接动摇汉室根基对家族未必有利。除非...
“除非有人许诺了更大的利益。”他眼中精光一闪,想起袁隗与宦官集团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个念头让他胃部一阵绞痛。
烛花爆响,袁绍回过神来,又想到另一个可能——党人。自党锢之祸后,清流士大夫对宦官集团的仇恨已深入骨髓。
前世黄巾起义后,正是党人借机要求解除党禁,重新掌权。
“会不会是陈蕃、李膺的余党在操控太平道?”袁绍踱步到书架前,抽出一卷《太平经》。这本经书在士族中流传甚广,不少名士都曾研读。若是有心人将其中教义曲解,引导信众对抗朝廷...
他猛然合上经书,又想到第三个可能:地方豪强。冀州甄氏、清河崔氏、颍川荀氏...这些地方大族看似忠于汉室,实则各有盘算。前世黄巾乱起,不少豪强借机扩充私兵,筑堡自守,最终形成割据之势。
“荀彧...”袁绍念及这位刚刚离去的心腹,眉头微蹙。颍川荀氏与党人关系密切,荀彧叔父荀爽更是党人领袖之一。今夜他带来的消息,是否另有深意?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已是四更天。
袁绍感到一阵疲惫袭来,但思绪却越发清晰。他意识到,无论是哪股势力在背后推动,乱世将至已成定局。作为重生者,他既不能像前世那样随波逐流,也不能贸然揭破这层迷雾。
“既要借势而起,又要查明真相。”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形:派人暗中调查太平道与各势力的联系,同时加强自己在冀州的根基。无论幕后黑手是谁,实力才是应对变局的关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