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雪山的驴友
广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2章 雪山的驴友,穿到只有男人的世界的小说,广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晨两点,华国科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d3号实验基地。
舱内温度被人为控制在-35c,模拟极寒灾害天气。厚重的雪泥、碎石堆积成仿真山坡。
高清摄像头与AI热像雷达全方位记录每一次机器运动。
傅怀安亲自上阵,率领十余位专家组成的联合技术测试小组,正在紧张布置。
“参数确认完毕,准备启动。”一名青年技术员喊道。
“确认起始状态。开启。”傅怀安一声令下。
十枚除冰机器人瞬间激活,球体外壳开合、四翼旋展、多足伸展。
像十只银白色的“机械甲虫”,以惊人的协调性腾空而起。
它们沿模拟雪面展开队形,自主判断地形起伏与障碍点,准确规避危险区域。
仅仅三分钟,整块模拟雪面就被清理出一条笔直干净的通路。
“……路径自动规划成功,除冰效率提升至传统机械的270倍,能耗不到二十分之一。”
工程师眼神骤亮,死死盯着监控屏幕,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震撼。
“红外信号响应测试开始——”
一名助理身着冷区应急服,佯装倒地求救。
仅三秒,一台无人机破空而至,低空悬停在他上方。
红外扫描迅速捕捉面部温度与脉搏波动,同时展开全身式检测:
激光线划过身体各部,热成像与AI识别同步运算,系统接连播报:
“检测到人类个体。状态:虚弱。无明显外伤,体温偏低,疑似失温。心率偏快,属轻度应激反应。”
“性别:男性。估测年龄:26岁。”
“已完成个体标记,坐标上传中。”
傅怀安站在一旁,指尖不自觉地颤动。
他不是没见识过高端装备,但此刻,这种仿佛从未来跃迁而来的精密与高效。
彻底颠覆了他对“机器人科技”的认知边界。
一度想开口,问问这是哪个科研所研发的黑科技,甚至脑中已经冒出了“能不能把人挖过来”的念头。
以他在业内的关系和资源,说不定真能撬动一块墙角。
然而,还没等他行动,国家科研指挥部的红头文件就提前送到眼前——只有一句话:
“该装备为联合代管涉密项目,测试期间,禁止追问来源,只需全力配合。”
两天后,中科院d3实验基地会议室内。
傅怀安坐在会议长桌一端,面前堆叠着厚厚的技术分析报告。
经过48小时连续测试,十台除冰机器人几乎在每一项考核中都交出近乎完美的答卷。
他合上报告,沉声说道:
“实验是实验,环境再极端,也只是模拟。”
“ 极端条件下的救援效果,还是需要实战。”
在他的推动下,科技部和应急管理部迅速建立起联合评估小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