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明清易代与清初风云
傲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评书:明清易代与清初风云,主人我错了求你把摄影机关掉,傲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平定南明的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在着手稳固自己的统治。顺治帝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重用汉臣,推行汉化政策,鼓励满汉通婚,促进民族融合;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减轻农民赋税,恢复经济生产。在文化方面,尊孔崇儒,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开科取士,选拔人才。
然而,顺治帝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便驾崩了,其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即位时年仅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起初,四大臣还能齐心协力,辅佐幼主,但随着时间推移,鳌拜逐渐大权独揽,结党营私,飞扬跋扈。他把持朝政,打压异己,甚至公然违抗康熙帝的旨意,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康熙帝虽然年幼,但他聪慧过人,早就对鳌拜的专权不满。为了夺回大权,康熙帝暗中培养了一批少年侍卫,每日在宫中练习布库(一种满族传统的摔跤游戏),麻痹鳌拜。等到时机成熟,康熙帝突然下令将鳌拜擒获。鳌拜虽武艺高强,但面对康熙帝精心布置的陷阱,也无力反抗,最终被成功拿下。康熙帝将鳌拜革职查办,清除了鳌拜集团,开始亲政,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康熙帝亲政后,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棘手的便是三藩之乱。这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本是明朝降将,在清朝入关后,为清朝平定南方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藩王,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但随着势力逐渐壮大,三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
尚可喜年老,想归老辽东,便上书请求撤藩,试探朝廷态度。康熙帝趁机下令撤藩,吴三桂、耿精忠不愿放弃权势,于是联合起兵叛乱,一时间,战火蔓延到了大半个中国。康熙帝临危不乱,他一面调兵遣将,坚决平叛;一面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对三藩进行各个击破。经过八年苦战,康熙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康熙帝又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当时,台湾由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统治,郑氏集团据守台湾,拒不投降。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施琅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后因与郑成功发生矛盾,降清。他熟悉台湾的地形和郑氏集团的情况,率领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败郑军,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康熙帝顺利收复台湾,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解决了国内问题,康熙帝又开始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沙俄不断侵扰我国东北边境,强占了雅克萨等地区。康熙帝多次派人交涉无果后,决定以武力扞卫国家领土主权。他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在彭春、萨布素等将领的指挥下,英勇作战,击败了沙俄侵略军。沙俄被迫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随着年龄增长,康熙帝也逐渐陷入了立储的困境,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这场夺嫡之争又将如何发展?谁又能最终胜出,登上皇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