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民间故事:鲧禹治水
傲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中国远古民间故事:鲧禹治水,主人我错了求你把摄影机关掉,傲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治水过程中,禹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有一次,他们来到了龙门山。龙门山高耸入云,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使得河水在此处汇聚,形成了巨大的漩涡,水位不断上涨,下游地区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禹望着眼前的高山,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若不打通龙门山,治水将功亏一篑。于是,他带领百姓,手持简陋的工具,开始了艰苦的开山工程。
在开凿龙门山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重重困难。山上的岩石坚硬无比,工具时常损坏,进度十分缓慢。而且,由于工程危险,不时有百姓受伤甚至失去生命。但禹没有退缩,他始终身先士卒,与百姓们同甘共苦。他鼓励大家说:“我们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百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打通龙门山,让洪水回归正道。”在禹的激励下,百姓们重拾信心,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程中。
经过漫长的努力,龙门山终于被打通。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而出,顺着新开凿的河道滔滔东去,下游地区的洪水迅速退去,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感恩禹的功绩。
然而,治水之路远未结束。禹继续带领着治水队伍,转战各地。他们来到了黄河中游的砥柱山,这里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河中还有许多暗礁,船只经常在此失事。禹经过仔细勘察,决定在河中开凿三个石岛,将水流分成三股,减弱水势。经过艰苦的施工,砥柱山工程顺利完成,从此船只可以安全通过,黄河的航运也得以恢复。
除了治理黄河,禹还对其他河流进行了全面的整治。他带领百姓疏浚了淮河、长江等水系,使它们的河道更加通畅,洪水不再泛滥。在治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他听到妻子分娩的痛苦呼喊和婴儿的啼哭,心中虽万分牵挂,但想到治水大业刻不容缓,还是咬咬牙,转身离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孩子已经能叫爸爸了,正被妻子抱在门口玩耍。孩子看到禹,兴奋地向他招手,禹只是远远地挥了挥手,便又匆匆赶路。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孩子已经长大,跑过来拉住他的手,想让他回家看看。禹抚摸着孩子的头,愧疚地说:“孩子,爸爸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治水成功了,一定回家好好陪你。”说完,便又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禹的这种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百姓们纷纷自发地加入到治水队伍中,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洪水。在禹的带领下,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成功制服。河流回归正道,山川恢复生机,农田得以重新开垦,百姓们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治水成功后,禹因功绩卓着,深受百姓的爱戴和诸侯的拥护。帝舜年老后,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禹。禹成为天下共主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他划分九州,制定贡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制度,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战胜自然灾害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鲧虽治水失败,但他敢于尝试、不屈不挠的精神为禹树立了榜样;禹继承父亲遗志,改堵为疏,以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完成治水大业。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