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天地一条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铁锁沉江断粮道 金戈裂土战长兴,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参悟天地一条鱼,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箫有和迅速起身,召集将领部署。他让曾水源发挥曾经统领太平军水师的经验,带一部分将士在水网区域埋伏,准备突袭淮军粮道;又安排赖汉英和汪白仁带精锐在城头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强攻;自己则带着箫铁头和赵云(庄主儿子)以及300火枪兵主动出击,伺机骚扰来犯淮军。
城头上,太平军的武器装备虽不算充裕,但也颇具威力。除了传统的冷兵器如长刀、长矛外,还配备了不少火器。鸟枪在士兵手中整齐排列,这是太平军从与清军作战以及一些贸易渠道中获取的,虽射程和精准度有限,但在近距离交锋中仍能发挥一定作用。还有几门自制的火炮,虽比不上淮军的西洋开花大炮,但经过改良后,能发射实心弹和霰弹,在防守时可对密集冲锋的敌军造成大面积杀伤。部分士兵腰间还挂着特制的手雷,这是太平军工匠们苦心研制的,在关键时刻能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
黎明时分,长兴城头腾起第一缕硝烟。刘铭传的铭军如蓝色潮水漫过泗安桥,前排士兵端着恩菲尔德步枪排成密集方阵。长兴城头。箫有和透过望远镜,看见淮军前锋的“铭”字大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那是刘铭传的部队,以“铭军”着称的淮军精锐,此刻正排成密集的方阵推进,前排士兵端着英国造的恩菲尔德步枪,刺刀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淮军的开花大炮!”城楼上突然传来惊呼。三尊克虏伯大炮被马拉着缓缓前移,炮管上的青铜纹路在阳光下折射出诡异的光。箫有和握紧剑柄,想起三年前在苏州城外,正是这种德国造的重炮轰塌了太平军的城墙。
“传令曾水源部!”他转身对亲兵厉声道,“等淮军进入五里河湾,就炸掉上游水坝!”话音未落,城下突然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刘铭传的马队已冲到第一道防线前,骑手们穿着清一色的蓝色号衣,腰间挂着手统,这让箫有和想起刘官芳说过的话:“淮军的洋枪队,比湘军更难对付。”
城墙上的太平军炮手开始调整土炮角度。这些用生铁铸造的“红衣大炮”是湖州工匠赶制的,虽然射程不及淮军的克虏伯,但装填了混合火药和碎铁的霰弹。随着一声令下,三门大炮齐声怒吼,铁砂如暴雨般倾泻在冲锋的淮军队列中,前排士兵瞬间被掀翻在地。
“好样的!”箫有和刚要喝彩,却见淮军阵型丝毫不乱。后排士兵迅速补上缺口,同时举起步枪开始齐射。子弹呼啸着掠过城头,一名太平军炮手的脑袋被掀飞,鲜血溅在箫有和的衣襟上。
“卧倒!”他本能地扑向掩体。耳边传来炮弹破空的尖啸,紧接着是城墙剧烈的震颤。克虏伯大炮的实心弹击中东南角楼,砖石飞溅中,一名太平军士兵被拦腰斩断。箫有和抹去脸上的尘土,看见刘铭传已经率军突破了第一道
“启动第二道防线!” 他扯开嗓门大吼。埋伏在芦苇荡中的太平军点燃导火索,二十余处地雷同时爆炸,腾起的黑烟中,淮军的战马受惊嘶鸣,骑手被掀翻在地。但淮军的工兵立刻冲上前,用锄挖掘壕沟,速度之快让箫有和咋舌 —— 这是李鸿章花重金从上海请来的外国教官训练的成果。
午后时分,淮军的炮兵阵地终于完成部署。二十余门大炮齐声轰鸣,长兴城墙在炮火中簌簌发抖。箫有和躲在掩体里,听着砖石碎裂的声响,突然想起刘官芳的叮嘱:“淮军擅长正面强攻,但侧翼必然空虚。”
对亲兵耳语几句,后者点头消失在硝烟中。
当夕阳染红太湖水时,淮军的进攻突然停滞。刘铭传站在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看着麾下士兵抬着两门受损的大炮后撤,眉头拧成了川字。“大帅,” 副将递来伤亡报告,“今日损失八百余人,其中半数死于地雷和水攻。”
刘铭传接过报告,目光扫过远处的长兴城。城头的太平军旗帜仍在飘扬,在暮色中宛如一抹猩红的伤口。他想起出发前李鸿章的训话:“攻下长兴,湖州指日可待。” 如今看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箫有和,竟比传闻中更难对付。
“传令各营,” 刘铭传将报告揉成一团,“明日改用开花弹,务必轰塌北城墙!” 他转身望向东南方,那里隐隐传来楚军的炮声,“另外,派人联络左大帅,催促楚军加快推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