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农事
身无分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章 农事,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身无分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吃了饭再回书院,天色早就黑透了。你们忙,我走了。”李佑说完就走,根本不给对方挽留的机会。
刘子仁目送李佑上山,心里难受得很,于是继续埋头挖芋艿。
信步回到宿舍,苏如鹤、苏爽都不在,反而是徐瑜等候许久。
“徐兄!”李佑拱手问候。
徐瑜拱手还礼,递过来一封信:“柳督学给你的。”
“柳督学走了?”李佑问道。
“走了,”徐瑜笑道,“他来去都不喜惊动旁人,只给苏山长留了一封信。”
李佑拆开信一看,信纸有好几页,全是柳玭新写的文章。
粗略读完,李佑感觉没啥意思,或许对一些迷茫的儒学弟子有用,对自己而言却没什么帮助。
徐瑜见李佑身上沾有泥土,不由问道:“贤弟耕种去了?”
“长卿兄家里收芋艿,我去帮忙而已。”李佑说道。
徐瑜叹息道:“农事艰苦,我也尝试耕作过,农忙时节干几天就累坏了。”
李佑笑着说:“阁下出身显贵,自不必做这种卑贱之事。”
“农事怎能言卑贱?天下一等一大事也!”徐瑜立即反驳,神色哀恸道,“开成年间,浙江大灾,我亲眼见流民易子而食!你可知世间有此惨事乎?”
李佑收起笑容:“徐兄,我就曾为流民,又怎会不知流民事?”
徐瑜惊讶道:“贤弟不是苏家子?”
李佑解释说:“咸通十年,北畿大旱。我的大哥被饿死;乾符元年,姑姑被卖了换粮,爷母遭匪贼掠杀。我当时只有十岁,带着六岁的幼妹,游走于灾民之间,什么惨事没有见过?我于苏家,可称义子,也可称家奴。把户籍上我的名字勾掉,我就立即变成流民。”
“竟是如此。”徐瑜难以置信。
在李佑接触的人里面,张守义是坚定的造反者,林渊是可以培养的造反者,刘子仁是能够吸收的造反者。
眼前这个徐瑜,似乎也可试探一番。
李佑问道:“徐兄,你尝过挨饿的滋味吗?”
“尝过,有段时间天天吃不饱。”徐瑜答道。
“每天都能吃饭,你这哪是挨饿?”李佑感觉很好笑。
徐瑜点头说:“也对,我那不算挨饿。”
士绅大族的家道中落,跟普通人想象中不一样。徐家最惨的时候,只剩几十个奴仆……因为灾荒,发不起工资,家奴全都跑了。
多惨啊!
就这样,族亲还来嘲讽,指着他们家说:“看,这就是清官之家。”
真的是清官之家。
徐瑜的曾祖父,死后追赠荣禄大夫。祖父,死后追赠光禄大夫。父亲,死后追赠光禄大夫,可秤的上国之栋梁。
连续三代都是高官,而且又身处江南,居然只有几十个家奴。还因天灾而发不起工资,导致家奴跑得精光,这不是清官是什么?
两人结伴去食堂,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聊着聊着,李佑忽然觉得“徐瑜”这名字顺口,便问道:“徐兄府上何处?”
徐瑜答:“陈州人氏。”
“可是颍水边上那个陈州?”李佑追问。
“正是,州城临颍水而建,盛产漆器、绢帛。”徐瑜点头,“贤弟对陈州有耳闻?”
李佑笑道:“曾听商队说过,颍水鱼肥米香,是个好地方。”
徐瑜摇头叹道:“近年水患频发,好地方也苦了百姓。”
两人话题渐转农事灾情,李佑暗忖:陈州地处河南,若举事,必是要经略的地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