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反了算了
身无分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章 反了算了,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身无分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乾符五年秋日,管仲镇码头泊着三艘乌篷船。
船头“苏”字灯笼在江风中晃得歪斜,映得江水泛着冷金。
苏元禄扶着舱门的铜环,袖口露出半旧的锦缎,望着岸上来回巡视的兵丁,眼角微不可察地抽了抽——今日蔡督学抵镇,他特意让管家在码头布了八名护院,偏生遇上漕运司巡江,平白添了几分紧张。
“吱呀”一声,朱漆舱门全开。
蔡懋德身着青衫,头戴软脚幞头,腰间只悬一枚竹制鱼符,身后跟着背负书箱的魏剑。
此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眼尾细纹里嵌着常年奔波的风尘,唯有一双眼睛亮如寒星,扫过码头时,几个交头接耳的商客竟下意识闭了嘴。
提学道之职,在唐为提学使,掌一省学政,正四品衔。蔡懋德时任河南提学使,素以刚直闻名。
他到任三年,严令科举禁弊,断了无数富家子弟“银钱换功名”的财路,早被当地士绅视为眼中钉。
而且,此人神出鬼没,只带一个长随,就敢满河南乱跑,暗中调查各州县的学风。
半月前他微服至颍上,在县学察访时被秀才识破身份,新任知县马嘉闻讯急赴迎接,却见他早已往管仲祠吊古去了。
“管仲山钟灵毓秀,果然气象不凡。”蔡懋德远眺山峦感慨。
苏元禄忙道:“可惜山中缺大儒讲学,若督学能开坛授课,清风书院学子必受益匪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蔡懋德打断道,脚步不停,“何况有苏山长主持,何愁文脉不兴?”
这话似褒实贬。苏元禄听得明白——他苏家世居颍上,虽为乡绅之首,却世代科举经商,不仅朝中连个像样的官员都没有,而且在科举也没有什么建树。
蔡懋德这话,分明在暗指清风书院底蕴不足。他面上却不显,只引着众人往山径走,沿途指点:“此路名为‘青云阶’,共三百六十级,取‘一步登云’之意……”
二人并肩上山,身后随从中有一健硕青年,腰悬唐横刀,背负书箧,正是蔡懋德亲随卫剑。
行至半途,蔡懋德忽问:“清风书院诸生,对朝廷废除生员优免一事如何议论?”
苏元禄捋须道:“国朝厚待士人两百载,今国库空虚,学子自当为国分忧。”
答非所问之态,让蔡懋德不欲深谈。
及至书院门前,忽见院墙上张贴一纸。蔡懋德近前审视,目光凝在“天下之人,生而平等”八字上,挑读到第三段时,他忽然轻笑出声:“好个李子曰,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苏元禄心中一紧,他忙道:“此子年少轻狂,老朽已命人撕了数次,不想又贴上了……”
“撕不得。”蔡懋德抬手阻止,“当年武后称制,尚有文人敢写《讨武曌檄》,如今不过一篇议论,怎能堵人口舌?”
苏元禄苦笑:“督学所言极是。老朽打算明日设辩坛,让此子与书院博士、诸生辩论,也好挫挫他的锐气。若辩败,则责令改悔;若能驳倒众人,便任其治学。”
“甚好”蔡懋德兴致盎然。“某正好借此观一观河南学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