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离别
身无分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9章 离别,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身无分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过了许久,张守义才恢复平静,问道:“你要离开颍上?”
“对。”李佑点头。
“要去哪里?”张守义又问。
李佑笑着说:“听说寿春那地方有些情况,我想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抗争的。”
平日里阅读邸报,只能知晓朝廷大事。
但在酒楼里,却能打听到江湖消息。
这些日子,李佑广交三教九流,得知了不少关于寿春的事。
最初是淮南某地爆发农民起义,当地官兵前往镇压,寿春的农民趁机响应。
淮南的民乱平息后,官兵又转头前往寿春。寿春的农民军抵挡不住,被迫逃进山中,却在山里继续掀起抗争运动。
几年下来,寿春及周边地区的反抗力量逐渐连成一片。
官兵根本无力彻底镇压,来的人少了打不过,来的人多了,起义军就躲进深山,根本清剿不干净。
而寿春的情况更为特殊,此地的农民军自称“义兵”。
一共有三位义兵首领,他们的做法并非十分激进,没有直接打土豪分田地。而是迫使地主交出三成土地,分给参与起义的农民,还让地主给予佃户永佃权,世世代代不得夺佃改佃。
这些义兵冲进寿春县城,逼着知县在土地过户文书上盖章。
一次性盖了好几万份,可怜的知县、师爷和文吏,没日没夜地轮番工作,做梦都梦到自己手拿印章,吃饭时都不自觉地把筷子往桌上戳。
随后,三大首领退出县城,各据一方,相互支援。
寿春官府不敢出城征收赋税。
寿春地主也不敢逼迫农民交租。
于是,寿春县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平衡局面。
当地的将领和寿春知县联手上报,称已平息民乱,竟然还受到了朝廷嘉奖。就算收不齐规定的赋税,也能推说农民军破坏严重,知县平白捡了个平乱之功。
寿春的士绅地主们,见农民军并不滥杀无辜,虽然丢失三成土地心疼不已,但也只能无奈接受。
他们真不敢再请官兵镇压,正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在寿春地主眼中,朝廷派来平乱的官兵,比农民军还可怕!
李佑在酒楼听到这些传闻,只觉得唐末的许多事简直荒诞不经。
地主和农民军,居然一起防备朝廷官兵,这算什么事儿?
张守义说道:“寿春既有三大义兵首领,又与官府、将领、地主达成某种默契,恐怕没人愿意再生事端。你就算去了寿春,也未必能有所收获。难道你一去,三大首领就会归附于你?”
李佑解释道:“学生只是想去寿春了解一下情况,顺便结识那三位首领。我真正的目标在陈州、太康两县。苏家四少爷,如今在某处任巡检,我可先去投靠他。若在此处起事,退可躲进深山,进可南下取陈州,与寿春及周边的反抗力量连成一片。”
张守义突然站起身来:“我跟你一起去!”
“天寒地冻,先生不宜长途跋涉。”李佑连忙劝阻。
张守义笑着说:“跟塞北比起来,河南的冬天算得了什么。别看为师一把年纪,满头白发只是假象,我还没到五十岁呢。”
李佑知道老师性格固执,也不多劝,只问道:“先生可想清楚了?”
“还想什么?”张守义吐出一口浊气,“在清风山窝了好几年,早就想换个地方了,这里实在憋闷得慌!什么时候走?”
“今晚。”李佑说道。
张守义立刻坐下写信,一封写给山长苏元禄,一封写给好友,一封写给学生林渊。
将三封信交给相熟的塾师,张守义带上银钱,即刻出发,还取出一柄铁剑挂在腰间。
李佑搀扶着老师,踏着未化的积雪,在凛冽的寒风中朝管仲镇走去。
抵达时已是傍晚,师徒二人也不着急,先去酒楼饱餐一顿。
吃饭时,李佑叫来绘彩:“绘彩兄弟,我要出趟远门。等苏如鹤来了,你把我屋里的书稿交给他,《李氏旬刊》是否再印由他决定,提价之后第四期应该能盈利了。”
“哥哥要去哪儿?”绘彩问道。
李佑笑着随口胡诌:“受少夫人所托,去她洛阳娘家办事。”
绘彩恭喜道:“哥哥愈发受夫人看重了。”
闲聊一阵,吃饱喝足。
李佑搀扶着张守义,摸黑前往码头登船,却见一个黑影正在攀爬木杆。
两人只当没看见,继续朝河边走去。
师徒俩很快进了船舱,一个船工立即上岸,解开拴在岸边的绳索。
黑影尝试了好几次,终于爬到杆头,抽出斧子砍断绳索,取下孙氏兄弟的头颅。
船工刚解完绳索,黑影便拎着脑袋跑来,手持斧头低声威胁:“开船送我去汝阴,不然宰了你!”
这并非巧合,挂脑袋的木杆附近,只停了这一条船。
“好……好好汉饶命!”船工吓得浑身发软。
“快点,快点!”黑影连连催促,船工不敢不从,一前一后上了船。
这人莽莽撞撞地冲进船舱,提着斧子低吼:“都老实点,老子只是搭船,别逼我……咦,小相公也在?”
李佑笑道:“铁牛兄弟,外面天寒地冻,快坐下烤火暖暖身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