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稻种革命(农业同化)
潘哈哈之君有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章 稻种革命(农业同化),乾坤重塑始皇再造华夏版图,潘哈哈之君有道,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岩趁热打铁,命人抬来青铜天平,左边放着百越传统稻种十斤,右边放着占城稻种五斤:“看似少了一半种子,实则收成能翻三倍。”他抓起把鱼骨粉撒在田里,“此乃‘地力培壅术’,比焚烧山林更长久——你们烧山一次,地力三年不复,而我这田,年年都能种出黄金稻。”
瓯雒王盯着天平上的刻度,突然想起去年冬天,部落因火耕过度导致饥荒,饿死了三十个族人。此刻看着秦人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他的剑突然变得比羽毛还轻。
“我可以教你们育秧、施肥、治虫,”李岩将《水稻种植全书》递过去,竹简上画着详细的育苗图和灌溉网,“但有个条件——”他指向远处正在修建的“谷神祠”,祠顶的图腾融合了百越谷神与秦地后稷,“以后祭祀谷神,要用新收的占城稻,而不是焚烧山林。”
娅青看着父亲接过竹简,发现里面竟记载着百越的“祈雨舞”,但旁边注着:“舞前需检修水渠,舞后需补苗施肥”。秦人没有否定他们的信仰,而是将其与农业技术结合,让谷神的祝福落在每一株稻穗上。
三日后,百越部落的火耕仪式出现了惊人变化:瓯雒王不再焚烧山林,而是带着族人在秦人指导下修建梯田,用铁犁翻出的沃土上,整齐地插着占城稻秧。娅青发现,就连祭祀用的谷种,都换成了秦人给的“谷神优选种”,谷壳上隐约可见“工”字暗纹。
当第一阵秋风掠过漓江,秦人田里的稻穗率先泛黄,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在阳光下像一片流动的金河。瓯雒王捧着新收的稻谷去见李岩,却看见后者正在教越人儿童用稻秆编织谷神面具,面具上的眼睛,正是铁犁铧尖的形状。
“陛下为何要这么做?”瓯雒王摸着手中比黄金还贵重的稻种,“你大可以用武力征服我们,为何非要费时费力教我们种地?”
李岩望着远处正在学习使用“龙骨水车”的越人,笑了:“因为我要的不是顺民,是让你们明白,跟着秦人,谷神会更眷顾你们的土地。”他指向天边的晚霞,“就像这占城稻,不是取代你们的谷神,而是让谷神的恩赐,变得更实在,更长久。”
是夜,百越山寨的篝火旁,秦人匠人开始教越人制作“防虫纱罩”,用细纱网罩住秧苗,既防鸟雀又通风。娅青看着自家的火塘边,父亲正拿着《水稻种植全书》研究“轮作休耕法”,竹简上的秦隶与百越文在火光中交织,像极了田里共生的青鱼与稻穗。
而在咸阳的司农署,李岩正在批注新送来的《岭南农业志》,特意注明:“占城稻需与百越稻种杂交,取其耐旱性;铁犁需铸百越图腾,顺其民俗。”他不知道,这个融合了两个文明智慧的稻种,将在未来千年里,成为岭南土地上最坚韧的生命,就像秦人与越人交织的血脉,在共同的田地里,生根发芽。
当第一颗露珠落在占城稻的穗尖,娅青突然明白,所谓的“稻种革命”,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种子替换,而是让两个文明在土地上达成和解——秦人带来的不是征服,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孕育希望的智慧。而这份智慧,终将让百越的谷神,与秦人的后稷,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守护金黄的稻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