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恳请皇祖父立即降旨,立我为皇太孙,登基
ZeroCool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恳请皇祖父立即降旨,立我为皇太孙,登基,骑马承欢by青灯全文阅读,ZeroCool章,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恳请皇祖父立即降旨,立我为皇太孙,登基称帝,承继皇位!”
此话清脆响亮,却如惊雷般在众人脑海中炸开。
大殿之上,百官瞬间震惊得瞠目结舌,用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着朱允熥。
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刚刚朝堂上正在商议立储之事。
太祖询问谁能被立为储君?
这本是早已决定好的事情,私下里太祖已给几位重臣暗示。
大家都心里明白。
今日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公开讨论不过是走个程序。
表明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顺应民意,众望所归。
陛下顺应天命,采纳贤士建议,册立储君。
谁料刚一开始讨论,皇孙朱允熥便站出来,要求立自己为皇太孙。
还声称要立刻登基称帝,继承皇位。
他是不是疯了?
朱允熥神色平静,直视上方的朱元璋,毫无畏惧。
他并非不害怕,而是已经无路可退。
穿越到明朝,成为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熥。
刚穿越就得知父亲朱标已死,朱元璋更打算立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允炆为储君。
深知历史的朱允熥知道,他必须阻止这件事发生。
如果任由事情按照历史轨迹发展下去,朱允炆登基称帝,朱棣起兵造反造反,靖难之后,他朱允熥也会受到牵连,被软禁于凤阳,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个结局他无法接受。
退一步讲,就算他利用对历史的了解,抢先一步帮朱允炆设法除掉朱棣,阻止靖难之役发生,可凭朱允炆的能力,能掌控好大明江山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明十六位皇帝中,若论能力,恐怕那位土木堡的战神、被称为门天子的朱祁镇,即便品行不佳,也要比朱允炆强出许多。
朱棣能够成功发动靖难之役,固然因为他英勇善战,但更重要的是朱允炆的配合。
换作另一个人当皇帝,朱棣绝不可能成功。
朱允炆能力不足,即使没有朱棣,也会有其他人取而代之,或者发生其他事件让大明陷入混乱。
王朝初建,民心尚未完全归附。
此刻的大明,急需一位强势的君主,而非朱允炆这般无能之辈。
朱允熥更是不愿因自己而受到牵连。
眼见朱元璋被朱允炆伪装出的温良恭谦所迷惑,决意立其为皇太孙。
一旦定局,便难以逆转。
朱允熥来得太晚,没机会让朱元璋逐渐改变看法。
今日早朝,他索性豁出去了。
大不了就是一死。
死了说不定还能重来。
怕什么?
再说,朱元璋虽然对大臣苛刻,对自己子孙却颇为宽容。
换作其他皇帝,他说这样的话,恐怕当场就会下令斩首。
但朱元璋或许不会。
“放肆!”
“狂妄!”
“悖逆之言!”
……
半晌后,群臣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纷纷指责。
御史王朴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臣要弹劾皇孙朱允熥。此子口出狂言,冒犯长辈,无视君父,请陛下严惩。”
朱允熥冷哼一声:“如今的陛下是我祖父,怎能称君父?这不是乱了辈分吗。”
“你学富五车,这点道理都不懂?不如回家多读几年书。”
王朴气得语无伦次:“你……你……”
“朱允熥,不得无礼!”
一声震天响喝,如雷霆般轰入朱允熥耳中,让他耳膜隐隐作痛。
这声音何其可怕。
转头一看,发声者竟是大明开国名将、他的舅姥爷——凉国公蓝玉。
“小兔崽子,毛都没长全,胆子倒不小。”
“要怪就怪你爹和你祖父太宠你了,竟让你敢在朝堂上,对着文武百官大放厥词,我看你是欠教训了。”
“还不赶紧向你祖父认错,信不信我给你一巴掌!”
洪亮的声音让整个大殿嗡嗡作响。
但朱允熥从蓝玉的话中察觉到了维护之意。
蓝玉话中的潜台词都是说他刚才的要求不过是孩子不懂事,胡说八道。
把事情往家庭内部矛盾上引导。
小孩子被宠惯了,难免会有些无法无天,不懂规矩。
教训一下就好,不必太过认真,更别拿国家大事来较真。
这反而是在保护他。
“看来蓝玉比我想象的要聪明啊!”朱允熥心中暗自思索。
突然发生这样的变故,蓝玉能立刻表现出愤怒的样子,不动声色地用言语帮助外甥孙摆脱困境,这种心思,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很快,朱允熥就释然了。
跟随老朱打天下,南征北战多年,从基层一步步升到大将军,在朝堂武将中位居顶端的凉国公,怎么可能会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有勇无谋呢?
蓝玉是王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常氏早年嫁给太子朱标,生下了朱雄英和朱允熥两个儿子。
朱雄英早年去世。
从亲疏关系来看,老朱众多子孙中,只有朱允熥和蓝玉关系最近。
相比之下,朱允炆并非常氏所生,中间隔了一层。
所以蓝玉自然要护着朱允熥。
此时第一个站出来指责他,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朱允熥却不领情。
老朱为什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他呢?
如果按照立嫡的原则,他朱允熥才是朱标真正的嫡子。
朱雄英死后,朱标去世,他本应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虽然比他年长,却是庶出。
可是老朱却下旨将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扶正,给他强加上嫡长子的身份,立他为皇太孙。
这固然有朱允炆会演戏,表现得孝顺恭敬,深受朱元璋喜爱的因素。
更重要的原因是,吕氏的父亲只是太常寺卿。
身为文官,没有兵权,不会对皇帝构成威胁。
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来登基后,不用担心外戚干预朝政。
相反,若立朱允熥为皇太孙,他背后的常家和蓝家都是开国功臣。
他们在朝中的势力很大,门生故吏遍布军队。
如果太子朱标还活着,凭借他的威望,完全可以压制住常家和蓝家。
不仅不会造成祸患,还会成为朱标手中的两把利剑。
可朱标已经去世,朱允熥能控制住常家和蓝家吗?
那些骄横的将领会服从这个小孩子的领导吗?
时间一长,这些人难道不会产生异心吗?
经过反复考虑,老朱不敢冒险,最终选择了朱允炆。
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这些人都可以尽皆处斩,以清洗朝廷。
同时,要重用马皇后的家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臣。
这些人并无军权,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朱允熥虽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也算略有涉猎,曾深入思考过太祖的意图。
来到这个时代后,这几日的经历,再次验证了他的理解。
蓝玉此刻的表现,在太祖眼中,无疑会更加坚定了他不立朱允熥为皇太孙的决心。
能让这样一位长辈被当面呵斥、甚至扬言掴耳光,这样的人又怎能成为储君?
如果真的立他为储君,将来他登基称帝,蓝玉还会保持这种态度吗?
君主的尊严何在?
若连朝堂都无法震慑,又怎能统领这片广袤的土地?
蓝玉自然属于自家阵营。
但一个桀骜不驯且难以驾驭的蓝玉,只有死路一条。
太祖驾崩之前,必会将其除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