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殿下只需一往无前
ZeroCool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殿下只需一往无前,骑马承欢by青灯全文阅读,ZeroCool章,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老朱话音刚落,他就出言反驳:“皇孙年纪已长,足以担当重任。”
“自古以来,立储必立嫡长子。”
“依循礼法,子嗣若亡,则由孙辈承袭。”
“再说,若陛下立燕王为储,秦王与晋王岂能心服口服?”
“他们又有何理由不得封储?”
“陛下为何要舍弃两位长子,反倒选立一个第四子呢?”
“世间哪有这般道理?”
“若按品德与才能选储,必然议论纷纷。”
“每个人心中衡量的标准不同,德行与才干自然千差万别。”
“众议难齐,只会引发更多纷争,还可能给后人留下坏榜样。”
“如此一来,大位之争便会从此滋生。”
“唯有遵循嫡长制,方能稳固大明根基。”
朱元璋听完,眉宇间更显沉重,隐约透出几分冷意,冷冷追问:“照你看来,吴王与献王,朕又该如何抉择?”
刘三吾正欲作答。
突然间,外面传来太监急促的脚步声,一路疾驰而至。
“陛下,紧急军情!”
“陛下,大事不好了,出事了!”
--------
将杨士奇自开国公府地牢释放,送往吴王府安置妥当之后,朱允熥随即赶往锦衣卫的办公地点。
“卑职叩见吴王殿下。”
听闻吴王驾临,蒋瓛忙率锦衣卫众官迎上前去。
当日,朱允熥因受了朱允熥几记耳光,并在御前告了一状,被罚扣三个月俸禄,然而此刻他脸上毫无不满之意。
其他官员对此深感困惑。
不明白为何吴王会突然出现在锦衣卫的衙署。
朱允熥开门见山地说:“本王有急事要处理,需立刻调动一千名锦衣卫官兵随行,不知可行否?”
此话一出,众人皆大惊失色。
锦衣卫直属皇帝,虽然吴王身为皇孙,地位尊崇,但在朝中并无具体职务。
他为何需要调遣锦衣卫呢?
而且数目如此庞大。
一位镇抚使站出来询问:“请问吴王殿下,是否已有陛下的旨意?”
朱允熥尚未开口,蒋瓛已躬身说道:“陛下早已对卑职下达指令,若吴王殿下前来调兵办事,锦衣卫必须遵从命令,绝无差错。”
朱允熥听后,唇角微扬。
果然是老朱提前做了部署。
若非杨士奇提醒,他几乎未曾察觉这一点。
听完蒋瓛的话,锦衣卫的其他官员自然没有异议,齐齐拱手行礼道:“请吴王殿下吩咐。”
随即,朱允熥开始点兵。
不久,一千名锦衣卫官兵浩浩荡荡离开营地。
此时正值黄昏,金陵城内的百姓正匆忙赶在宵禁前回家,目睹此景,无不惊愕万分,纷纷议论。
锦衣卫不仅是情报机关,本身也是军队,是明朝五百四十七个卫所之一。
洪武年间,当有大规模战事时,锦衣卫会派出部分人员上前线作战。
其中有不少人在战场拼杀过,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然而,锦衣卫又是极为特别的存在。
驻守京城的锦衣卫不仅负责京城的安全防卫和宫中警卫,还拥有抓捕官员与普通百姓的权力。
但正因如此,锦衣卫一般不会大规模行动。
派遣几十人执行任务已经令人震撼,像今天这样成百上千地调动兵马,只有在胡惟庸案时期见过。
那时,锦衣卫还叫仪鸾司。
胡惟庸案震惊朝野,血流成河。
如今,锦衣卫再次大规模出动,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百姓们站在路边远远观望,私下低声议论着。
消息如长了翅膀一样,在空中四处传播。
……
……
……
献王府内。
朱允炆自宫中返回后,正在与黄子澄和方孝孺商议事情。
他对这两位老师非常满意。
两人都学识渊博,传授的道理,朱允炆都深信不疑。
觉得两位老师满腹经纶,见解独特,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将来某一天自己登基称帝,就该重用这两位老师来治理国家。
这样的话,必定能够开创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朱允炆此时心情特别愉快。
“万万没想到,我那个三弟,今天居然没去宫里陪着皇爷爷读书,聆听大儒讲授经典。”
朱允炆眉飞色舞地说:“他这样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皇爷爷怎么会不生气?”
“就这种表现,还想争夺太子之位吗?”
“皇爷爷现在气愤至极,恐怕他已经很难再改变皇爷爷心中对他的不良印象了。”
方孝孺笑着捋了捋胡须。
“此人虽然有些才能,但品德不佳,不够稳重。”
“又贪图享乐,最终难成大事。”
“只可惜储君之位不能长久拖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