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庆幸他是自己人
ZeroCool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庆幸他是自己人,骑马承欢by青灯全文阅读,ZeroCool章,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中只有一部分人与朱允炆关系密切,其余的则未必如此。
然而,作为朝廷的重要人物,他们依然有足够的资本暂时按兵不动。
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杨士奇和姚广孝就可以从每日撰写文章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只需负责审核和把关即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当言论,朱允熥建立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
最终在定稿、印刷和发行之前,还必须由杨士奇亲自签字确认。
如今的大明日报,分为四个版面。
第一版依旧讲述老朱的故事,第二版继续进行普法宣传。
第三版则是报道朝廷的动态,当然不会涉及任何机密,主要用来宣传大明朝廷为百姓所做的好事。
例如,加固某段河堤,修建某条道路,修缮某段城墙。
又或者某地发生灾害,朝廷下令减免部分赋税,宣扬皇恩浩荡。
再或者是某人犯法欺压良民,依法惩处以正国法,还百姓清平世界。
……
这就是掌握舆论阵地的方式。
表面上看似不起眼,初次看到的人大多也不会在意。
但长期坚持这种宣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渐渐会在百姓心中形成朝廷为百姓办实事、造福百姓的印象。
这一条非常重要。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这些细微之处着手。
在这个时代,除了儒家知识分子提倡忠心报国外,大多数百姓只有朴素的是非观念,对国家和朝廷缺乏深厚的情感。
所谓江山易主,不过换了一个皇帝罢了。
百姓只求填饱肚子,其他的事情他们并不关心。
报刊上的宣传,正是为了逐步培养百姓朴素的爱国情怀。
让他们自发地支持大明朝廷。
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大明的统治。
第四版与众不同,聚焦民间琐事与基层官员、差役的行为,有喜亦有忧。既有正面宣传,也有严厉批评。
为了搜集材料,朱允熥引进了记者。
他的真正意图更为深远。
利用记者,可深入了解地方情况。
老朱虽有锦衣卫和检校,对金陵城及百官动态了然于胸,但他仍缺乏耳目。
记者以采访为名,实则深入体察民情,观察官员行为。
不必明言,也可暗中打探。
至于采访所得信息,是否登报另当别论。
即便未见报的信息,每日亦会汇总、整理后呈交给他。
《大明日报》为朝廷唯一准许发行给平民的日报,用通俗语言讲述有趣之事,如皇帝旧事、朝廷动态、民间轶事等,迅速赢得众多百姓青睐。
街头巷尾,人们热议报纸内容。
报纸日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的一万份增至数十万份。
这一数字仍在增加,不断刷新纪录。
要知道,当时金陵城总人口不过七八十万。
一份日报能达到十万发行量,实在令人震撼。
这得益于金陵城人口结构的独特性。
例如,国子监监生有六千多人。
军队及外来应试书生、商人、工匠等总计数十万。
这些人流动性强,识字率较高。
监生和书生自然无需赘述。
即便出门经商的商人,也需识字。
庞大的识字群体奠定了销售基础。
这个时代娱乐匮乏,能每日购买报纸阅读故事,成为许多人的渴望。
尽管金陵城人口仅七八十万,但整个应天府却有三百多万人口。
郊区居民数量庞大。
《大明日报》每份仅值四文钱,在各类书籍中算是极为低廉的价格。然而,这样的低价并非偶然,而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否则,很难将售价压得如此之低。
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所需的纸张与油墨也随之增多。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幅下降,需求的激增让卖报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职业。
城内的报贩已接近饱和状态,许多人选择将报纸运往郊区销售。甚至有一些来自外地的商贾,也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有些商人一次购入数千份报纸,打算运至其他地区出售获利。
至于报纸的时效性,这个时代的人并不十分在意。谁能分得清皇帝的故事是几个月前刊印还是今日首发?能读到就已经很满足了。
综合这些因素,《大明日报》销量节节攀升便不足为怪。目前日印十万份,仅因办报时间尚短,扩张速度无法赶上需求增长,导致供不应求。若非如此,日印量或许会达到二十万、三十万,甚至百万份!
以目前报纸的热销程度,无论印多少都能售罄。
尽管雇佣编辑和记者增加了支出,但销量提升后又摊薄了成本,使每份报纸仍有两文半的利润。至于免费赠送的部分,除了吴王朱元璋每日固定收一份外,别无他例。官员是否购买全凭自己意愿,想要再次免费领取是不可能的。
十万份报纸每日可获二百五十贯收入,按照一贯兑一两银子的标准,即二百五十两白银。一年下来,纯利润可达九万余两白银,比他作为吴王的年俸高出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