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日本飞鸟时代的文明启幕者:推古天皇的治世与改革
毕芙洛的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日本飞鸟时代的文明启幕者:推古天皇的治世与改革,小妖精你就是来要我命的,毕芙洛的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日本历史的黎明期,推古天皇(554—628)宛如一盏穿透迷雾的明灯,在豪族割据与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以女性天皇的独特身份,推动日本从部民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过渡。这位被《日本书纪》称为“丰御食炊屋姬尊”的统治者,在位36年间(592—628),重用圣德太子推行“大化改新”的前驱改革,派遣遣隋使汲取中华文明,更以佛教为国教开启日本古典文明的曙光。从飞鸟宫的政变大典到法隆寺的金堂伽蓝,从《十七条宪法》的汉风条文到冠位十二阶的官僚雏形,她的统治不仅是日本国家形态的萌芽,更是东亚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坐标。
一、临朝称制:危机中的权力重构
皇族婚姻与政治博弈
推古天皇原名额田部,是敏达天皇之妹,后嫁与用明天皇为妃,育有圣德太子等子女。592年,权臣苏我马子弑杀崇峻天皇,为避免豪族对立,扶立额田部为天皇,成为日本首位女性君主。这场权力更迭本质是苏我氏与物部氏斗争的延续——物部氏主张维持传统神道信仰,苏我氏则支持佛教传入,推古的即位象征着苏我氏主导的改革派暂时胜出。
圣德太子的摄政体制
推古天皇即位后,任命外甥厩户皇子(即圣德太子)为摄政,形成“天皇至尊、太子至强”的二元政治结构。圣德太子出身苏我氏外戚(母为苏我马子之姐),兼具皇族血统与豪族背景,其摄政并非傀儡,而是实际的改革操盘手。据《圣德太子绘传》记载,推古对太子“言听计从”,这种君臣默契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制度革新:中央集权的早期实验
《十七条宪法》:日式官僚制的理论奠基
604年,圣德太子以推古天皇名义颁布《十七条宪法》,全文采用汉字书写,融合儒家伦理与佛教思想:
? 第一条“以和为贵”:针对豪族私战问题,禁止“嫉妬”,要求“群臣百僚,以礼为本”;
? 第十二条“群卿百寮,以礼为本”:规定地方豪族需服从中央调遣,首次提出“天皇为天下之主”的概念;
? 第十七条“夫事不可独断”:设立“评议会”(八省百官会议),虽未废除贵族特权,却开创集体决策先例。
这部宪法虽非现代意义的根本大法,却为后来的《大宝律令》提供了思想原型,被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称为“日本政治哲学的原点”。
冠位十二阶:打破世袭的人才革命
593年,推行冠位十二阶制度,以“德、仁、礼、信、义、智”六德各分大小,共十二阶,冠位由天皇直接授予,不可世袭。此举打破了传统氏姓制度(氏姓由豪族世袭),如苏我马子获“大德”位,中臣镰足(后来的藤原镰足)以寒门获“信义”位。至620年,十二阶已扩展至二十阶,官僚体系吸纳非贵族人才达30%,形成“天皇—冠位官僚—地方豪族”的新权力链。
三、文明开化:东亚文化的日本转化
佛教国教化:从信仰到国家符号
推古天皇即位次年(593年),下诏振兴佛教,任命圣德太子为“法主”(佛教最高领袖)。607年,在太子主持下修建法隆寺,其金堂采用中国北魏的木构技术,却在屋顶装饰日本传统的千鸟破风,成为“和魂汉才”的早期范本。据《法隆寺伽蓝缘起》记载,推古曾亲赴寺院布施,“以玉栉换金堂梁木”,此举使佛教从豪族信仰上升为国家宗教,至624年,全国寺院达46所,僧尼1385人。
汉学振兴与文字普及
设立“国史编纂所”,命大臣纪连胜于、连子岛等人编纂《天皇记》《国记》(已失传),试图通过史书编纂建构天皇正统性。推广汉字教育,在宫中设“史户”(文书官),录用百济归化人五经博士段扬尔、汉高安茂等教授儒家经典,圣德太子本人能背诵《论语》《孝经》,其《法华经义疏》体现出深厚的汉学功底。
建筑与艺术的唐风启蒙
推古时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全面吸收隋朝风格:
? 飞鸟寺:模仿中国寺院的中轴对称布局,却在塔基使用日本传统的石制须弥座;
? 玉虫橱子:存放于法隆寺,以樟木雕刻阿弥陀三尊像,衣褶采用北魏“曹衣出水”技法,面部表情融入日本审美;
? 苏我马子金铜佛:高2米的阿弥陀佛像,袈裟上的莲花纹兼具波斯萨珊王朝与中国莲花纹特征,展现跨文明融合。
四、外交破局:在隋朝阴影下的国家定位
遣隋使的战略布局
607年,推古天皇任命小野妹子为遣隋使,携带国书赴长安,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首次以“天子”自居,挑战隋朝“天朝上国”的认知。隋炀帝虽对“天子”称谓不满,仍设宴款待,并于608年派裴世清回访,推古在难波宫以“天子之礼”接待,双方互赠礼品(隋赐日本金铜佛像、《法华经》,日本献琥珀、玛瑙)。此次外交虽未改变日本的朝贡地位,却为后续遣唐使奠定了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