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杂志
岁岁安An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7章 杂志,港片:洪兴最怂,只能送大嫂回家,岁岁安An,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位公子哥去年自美利坚留学归国,竟选择到家族的钟表店担任售货员半年,随后又转至一家名牌钟表珠宝店当学徒。
历经一年半学徒生涯,潘笛生已能独立组装钟表。
返港后,他频繁往来于各大钟表及珠宝商店间,却始终未提及加入家族企业之事。
面对潘锦溪的询问,潘笛生坦露心声:“父亲,我想向您借六百万港币,创立一家自己的钟表珠宝店。”
潘锦溪闻言,怒目圆睁,不满地说:“我经营钟表生意,家中多间店铺闲置,你不帮忙打理,反而要另起炉灶?你是真糊涂了,还是认为只有自主创业才能展现才华?作为我的儿子,那些店铺本就是你的!”
潘笛生调整措辞,平静回应:“父亲,我要开的并非寻常钟表店,而是高端品牌店。”
潘锦溪轻笑:“又是这‘高端’理论。
如今香江十万人才中,能找到一个钟情名牌的都属不易。
若开了这家店,不出一个月必关门大吉,绝不会有顾客光顾。”
潘锦溪所言句句属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江崇尚名牌者寥寥无几。
以国俊服装厂旗下品牌为例,除因电影《英雄本色》掀起热潮外,其余时间仅勉力维持收支平衡。
本地富商更倾向于私人定制服饰。
潘笛生思索片刻,表态道:“父亲,给我一次机会,若失败,我定回到家族公司安分工作。”
“当真?”
潘锦溪抬眼追问。
潘笛生坚定点头:“是的。”
“好,我倒要看看你的钟表店如何收场!”
潘锦溪笑着答,六百万虽非小数,但只要能让潘笛生安心回归家族事业,便物有所值。
交易谈妥,父子皆感欣慰。
潘笛生拿起《东方日报》,这半月来他每日都会翻阅此报。
并非为了追读连载小说《寻秦记》,而是留意副刊上的广告信息。
没错,正是广告!
自一周前起,《东方日报》便将整版用于四个大字——【时尚东方】,无任何文章或广告。
这段时间,《东方日报》销量激增,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这般异常举动,无疑成为舆论焦点。
起初,众人以为这是排版失误,尤其竞争对手借机发文讽刺,称其不专业。
次日,虽增加了问句“时尚是什么?”但依旧简洁至极。
此时,人们意识到并非偶然,而是有意为之。
然而,没有广告语、电话号码或其他说明,仅凭这寥寥数字难以理解其意图,成本之高令人费解。
越是沉默,公众的好奇心越盛。
不少人在翻阅报纸时,第一反应便是查看该版块,期待新内容的加入。
直至第十二天,真相浮出水面——《东方周刊》即将转型为【时尚东方】,立志成为香港顶尖时尚杂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