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章 地心回响,土夫子自传,涧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节 倒流之钟
黑暗像粘稠的墨汁般包裹着陆远。
他漂浮在虚无中,感受不到自己的四肢,只有右眼的玉琮还在运转,投射出青绿色的网格光线。三秒,或许更久,当视野重新清晰时,他发现自己站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青铜长廊里。
空气中有股陈旧电子设备特有的金属味。
两侧墙壁上,密密麻麻嵌着各式各样的计时器——五十年代的老上海牌机械表、七十年代的电子表、九十年代的卡通儿童表,甚至还有几块最新款的智能手表。所有表盘都诡异地停在3:15,但表壳内部的齿轮却在疯狂转动,发出细密的\"咔嗒\"声,像是千万只虫子在啃噬金属。
陆远抬起手,发现自己的左手已经完全骨瓷化。青白色的裂纹里渗出青铜色的液体,滴落在地面却没有留下痕迹,而是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流向长廊深处。
他顺着液体流动的方向走去。
脚步声在密闭空间里回荡,每一步都伴随着手表齿轮的加速转动。走到第七十七步时,一块1958年产的机械表突然从墙面上脱落,\"啪\"地砸在地上。表盖弹开的瞬间,陆远看到里面不是指针,而是一块微缩的玉琮,十二节纹路正渗出暗红色的锈迹。
走廊尽头是一口青铜井。
井沿刻着十二道凹槽,每道凹槽里都嵌着一枚人牙。那些牙齿表面刻着细小的星图,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诡异的荧光。当陆远靠近时,井水突然沸腾,咕嘟咕嘟地冒出气泡,浮起七本《少年科学画报》。
最老的那本——1958年创刊号自动翻开。
泛黄的纸页上粘着一张褪色的老照片:父亲站在井边,手里捧着一块正在渗血的青铜片。照片背景里隐约能看到六个穿防护服的人影,他们的右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骨瓷化。
\"滋......频率校准中......\"
机械女声从井底传来,带着老式录音机特有的电流杂音。陆远俯身看去,发现井水根本不是水,而是粘稠的青铜液。那些金属液体以违背物理规律的方式流动着,表面不时浮现出人脸状的凸起,又很快平复。
液面下沉着七具尸体。
他们都穿着不同年代的防护服,从最老式的橡胶防化服到现代航天服。最上面那具突然抬头,防护面罩的玻璃已经龟裂,露出底下顾瞎子的脸——他的右眼嵌着玉琮,左眼却是正常的,正死死盯着陆远。
\"你迟到了三十八年。\"
顾瞎子的声音直接传入陆远脑海,不是通过空气振动,而是某种骨骼传导的共振。他的嘴唇没有动,但喉结处的皮肤在蠕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下爬行。
\"非攻血脉的最后一块拼图。\"
井壁突然浮现出血管状的青铜纹路,那些纹路像活物般蠕动,组成一幅巨大的星图。陆远后退半步,后背撞上墙壁,整条走廊的表盘同时炸裂——
数以千计的齿轮在空中悬浮,如同被按了暂停键的暴雨。下一秒,这些金属零件自动重组,拼成一株微缩的青铜神树,枝头挂着七块形状各异的喉骨。最小的那块还在滴血,落在陆远脸上时,他尝到了熟悉的味道——
是1985年那个夜晚,父亲实验室里的血腥味。
第二节 血铸年轮
顾瞎子的尸体缓缓从青铜井中升起。
他的防护服早已与皮肤熔为一体,布料纤维下透出青灰色的金属光泽,像是整个人被浇筑在青铜中,又被人为地剥开了一层表皮。胸口别着的703所旧徽章已经氧化发黑,但上面的编号依然清晰可辨——\"1958-07\"。
当尸体完全浮出液面时,陆远看到了那只右手——完全骨瓷化的手掌,食指缺失,无名指的第二指节处有一道整齐的切口。这切口与岐山地宫主墓室墙上的血手印完美吻合,连纹路都分毫不差。
\"你以为考古是在发掘历史?\"
尸体的嘴没有动,声音却从四面八方传来。那不是顾瞎子沙哑的嗓音,而是父亲年轻时的录音,带着实验室磁带特有的背景杂音。
\"我们是在修补封印。\"
井水突然剧烈翻涌,分成七股粘稠的青铜液流。每一股都裹挟着一本《少年科学画报》,像托着祭品般缓缓移动。1958年那本融化得最快,青铜液侵蚀纸张的\"滋滋\"声中,杂志封面上的dNA双螺旋图案扭曲变形,最终在走廊地面上铺展成一张中国地图。
长江流域亮起七个光点。
良渚、三星堆、石家河、盘龙城……每一个光点都精确对应着七大遗址的位置。当第七个光点亮起时,陆远的右眼突然刺痛——在玉琮的网格视野中,这些光点连成的形状让他浑身发冷。
那不是北斗七星。
而是一只伸开的、缺了无名指的人手!
顾瞎子的尸体开始解体。
像一尊被酸液腐蚀的铜像,皮肤表面龟裂出无数细纹,碎片剥落后露出底下青铜色的肌肉组织。没有血液,只有青黑色的粘稠液体从断面渗出,滴落时在半空凝固成细小的齿轮。
胸腔自动打开的过程像一朵金属花绽放。
里面没有心脏,没有肺叶,只有一台老式磁带录音机,正在循环播放一段诡异的和声——七个不同年龄的陆远同时在唱某个音阶:五岁的童声、十五岁的变声期、二十五岁的沉稳……最终汇成一道92.4mhz的共振频率。
\"这是你的新声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