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真才实学之辈
兰兰66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章 真才实学之辈,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兰兰666,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延儒在一旁听得血脉偾张,真想立即冲出去解决范复粹。
但他知道不行。
殿内,他挥手示意众人离开:“都出去,朕想独自静一静。”
无人知晓他在思索何事,当乾清宫的门缓缓合上,唯留他那孤寂的背影。
大明朝终于稳定下来了。
自从他出任要职,高迎祥着手整顿以来,这还是大明头一次如此太平。
各地不再传出叛军的消息,即便偶尔有,当地的守军也能迅速集结将其击溃。
明末的军队并非毫无战力,事实上,他们的战斗力相当可观。
否则,皇太极早就攻过来了。
但为何叛军屡屡嚣张?
原因很简单,地方守军缺乏战斗意志。
他们自身衣食不足,怎会与叛军拼命?
要么是叛军追赶他们,要么是他们追逐叛军。
然而,双方都不会全力以赴。
因此,叛军从未真正被消灭。
渐渐地,这种局面成了默认的规矩。
叛军劫掠后会留在原地等候地方守军。
一旦守军出现,叛军便开始撤离,而守军则紧追不舍。
这似乎让守军显得有所作为。
多么荒诞的循环,可过去十几年都是这样维持的。
直到朱慈烺崛起,横扫了李自成和张献忠。
各地的守军这才意识到,这次朝廷是来真的了。
于是,他们急忙打破了往日的默契,与叛军决裂。
叛军也有情报渠道,得知两大主力已被剿灭,自然收敛起来。
否则,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藩王们,此刻完全噤声。
他们守护自己的利益,在封地内蛰伏,静候朝廷的指示。
各地依然有许多百姓忍饥挨饿,因为土地掌握在藩王手中,他们无地可耕。
这些藩王也在观望,如果朱慈烺将矛头指向他们,那么他们恐怕就是下一个目标。
看着好不容易稍显安宁的大明,他并未追随朱慈烺的脚步,而是再度推行休养生息,将目光转向北方。
不过,近期朱慈烺显得格外安静。
甚至,许多人已经许久未曾听到他的消息。
人们不禁好奇,这位大明太子究竟遭遇了什么。
炎夏悄然而至,朱慈烺身上的衣裳愈发轻盈。然而,烈日依旧炙烤着他的头顶。
北直隶本是北方之地,为何这般酷热难耐?他心中满是疑惑。
“殿下,请您缓步而行,便不会如此燥热。”曹彰紧随其后,手中折扇挥舞不停。
尽管扇风微弱,却已让曹彰满身汗水。
“罢了,不必再扇了。”朱慈烺挥手止住。
曹彰垂首站在一旁,再不多言。
他们正赶往国子监。
此前,因一场激烈争执,若换作前几代亡国,太子竟敢如此顶撞皇帝,这储君之位定会被废除。然而,亡国并未采取行动。
因为,朱慈烺确有才能,且是他仅存的能干子弟。回想朱元璋时期,那真是人才辈出: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皆为治国贤才。
到了后来,皇室血脉渐衰,甚至屡现昏庸之辈:有的二十年未上朝,有的沉溺木工,有的耽于同性之好。
大明能传至亡国手中,实属家族福泽深厚。
如今,朱慈烺这般英才横溢,且武艺超群,亡国怎会舍弃他的储位?
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太子仍居其位,但他频繁出入国子监。
亡国曾言:“让他在此陶冶情操。”
这是朱慈烺来到国子监的第一个月。
国子监乃大明最高学府,现今分为南北两监。南监位于南直隶,北监就在眼前。
毫无疑问,这里是学子求学之所。
然而,这里的生源却颇为复杂:有钱、有权、有地位、有才学。其中任意三项者,均可轻松入学。唯独具备才学一项,却未必能入内。
首先,有才需考中举人,这对平民百姓而言已是极高门槛。即便考中举人,还需层层举荐,方有机会入监。
在这过程中,只要遭遇一次意外,便失去举人资格。
于是,能踏入国子监的,大多非富即贵,或是真才实学之辈。
然而,再厉害的人也比不上朱慈烺。
身为太子,朱慈烺自然不会与这些人混迹。
能陪他读书的,要么是亡国子弟,要么是他亲弟朱慈炯,还有其他一些手足。
当这些手足向朱慈烺问安时,他只能勉强挤出笑容。
这些人,他一个也不认识。
幸好,朱慈炯及时出现,化解了他的尴尬。
“孔博士快到了,你们别在这儿打搅皇兄。”
听罢,众人连忙归位。
“皇兄,你今天为何来得这般晚?”眼前的小男孩仰头望着朱慈烺,眼睛亮晶晶的。
朱慈烺拍拍他的小脑袋说:“晚了吗?”
“怎么会不晚呢?”
“可博士还未现身啊。”
“但时间已到。”朱慈炯疑惑地说道。
“无妨,只要博士没来,就不算晚。”朱慈烺挨着朱慈炯坐下,想稍作休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