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他们认为谁出钱多,谁就能上位
兰兰666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章 他们认为谁出钱多,谁就能上位,大明:最后的咸鱼太子,兰兰666,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酒香气扑鼻,是张大人府上酒窖出产的吧?”朱慈烺好奇地问。
张四知急忙回应:“殿下取笑了,我身为内阁学士,怎会涉及经商之事……”
朱慈烺似个好奇孩童,一边咬着鸡腿,一边向张四知发问:\"听闻那供应齐明楼酒品的汇丰商行,乃你张家所营,为何我去酒窖查探,竟发现诸多与你相关的物事?\"
此言出口,张四知顿时慌了阵脚,坐立难安,良久才推椅跪倒:\"殿下恕罪,殿下恕罪……\"
叩首之声清脆,仿佛要敲穿地面。
朱慈烺依旧专注鸡腿,刘传启与范复粹亦无半点动静,只是一脸灰败地端坐桌旁。
待鸡腿食尽,朱慈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重重放下酒盏,厉声呵斥:\"你们胆子倒是不小!\"
锦州,明之重地,兵家必争。
祖大寿守于锦州,城门紧闭,战鼓喧嚣,喊杀震天。
临城垣,祖大寿望向厚实的城门,稍感安心。
举目远眺,但见蓝旗飘扬。
建虏新一亡国势已起。
\"备战迎敌!\"祖大寿高声下令。
身为统帅,祖大寿亲赴城头,指挥守御。
不知这是第几回守城了,建虏似无穷无尽,马蹄疾驰,携火铳火炮,不断轰击锦州城。
祖大寿低头避险。
\"援军何在?我们已坚守近一年,援军怎还不至!\"
祖大寿愤然怒骂。
\"据探子回报,洪总督即将抵达松山。\"
\"到松山有何用?何时来援?多尔衮太过凶悍!\"
自后金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愈发活跃。
此前多在边关劫掠人口财物牲畜。
如今集结大军,直取锦州。
若锦州陷落,北境恐全归其所有,而明朝防线必将退缩。
这是亡国绝对不可容忍的,于是他派出了祖大寿与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前往迎击皇太极。
皇太极也毫无妥协之意,几乎调动了整个大清的全部力量。
他同样召集了十几万兵马,其中包含亡国、蒙古及各部落的所有可用之兵。
这也正是为何亡国始终无法彻底平定大明边境的叛乱。
特别是得知叛军竟达十几万之众时,他焦虑得食不知味。
毕竟,大明的所有兵力已悉数调往北方。
而京城的十万神机营因种种原因无法移动,对剿灭叛军毫无助力。
就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烺脱颖而出。
他仅以一万兵力,便击溃了十几万叛军。
这一点,无论是亡国还是大明方面都未曾料到。
无论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明国内的紧张局势。
然而,北方的战局依然胶着。
皇太极率十几万精锐攻打锦州,他们并非叛军,而是受过正规训练的士兵。
祖大寿率先抵达锦州后,立即驻防于此。
刚到不久,建奴便发起进攻,持续大半年未曾停歇。
锦州被围困,城中粮草眼看就要耗尽。
然而,他在锦州坚守半年之久,援军却迟迟未至。
一打听,援军还在松山!
“洪承畴,你祖宗十八代!”祖大寿忍不住怒骂。
忽然,战场上的硝烟散去。
不多时,敌方使者前来。
“投降你个头,不降!”
使者是来劝降的,这已是不知第几次劝降了。
祖大寿依旧拒绝投降,紧闭城门,使者根本进不了城。
但规矩不能破,他们并未对使者动手。
当使者离去后,多尔衮再次指挥攻城。
就在此时,远处出现了大明的旗帜。
祖大寿一眼看到那旗帜,顿时放松下来。
是援军!
洪承畴来了。
可探子明明说援军还未到松山,怎的半晌工夫,就从松山赶来了?
“将军,我们是否前去支援?”副将激动地问道。
“不去,不准开城门。”
副将听罢,顿时愣住了。
别人到这里来协助,怎么能不前去支援呢?
但祖大寿身为最高统帅,既然他下令不助,那就只能遵从。
于是,锦州城门紧闭,城外的大明将士与多尔衮展开了激战。
......
宣化总兵杨国柱率领前锋部队,迅速抵达锦州城前。
还未及布防,便已与多尔衮交战。
他毫不畏惧,尽管兵力不及对方,但锦州城门就在附近。
只要祖大寿率关宁铁骑出城相助,战局定会扭转。
况且,若能取下多尔衮首级,必是大功一件。
于是,杨国柱怀揣建功立业之心,带领一万精兵冲入战场。
然而战斗中,他察觉情况异常。
为何锦州城门迟迟未开?
眼看敌众我寡,即将被包围,城门依然紧闭。
杨国柱怒骂:“该死的祖大寿在搞什么!”
“总兵,敌势强大,我们撤吧!”
“没错,祖大寿都不帮我们,我们何必替他们卖命。”
“总兵,形势危急!”
几个亲兵急切地向祖大寿禀报。
“撤,先撤!”杨国柱也慌了。
这些人都是他从宣化带来的亲信,若是折损太多,日后在总督面前难有话说。
可当他们打算撤离时,却发现后路已被多尔衮切断。
无论怎样突围,都无法冲出清军的铁骑封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