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买报想讨价还价
余生五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买报想讨价还价,校霸怀孕了揣崽了双男主,余生五月,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徐大志脑子里还留着前世的记忆——那时候他大学毕业后干的是销售,在营销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很久。现在他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必须在二十天内赚到一大笔钱。这笔钱不光要包含自己上学的学费,还得给家里留些生活费。
他掰着手指头仔细算了算:自己读大学和生活费大概要二千块钱,再给家里妹妹赚点学费以及生活费,她们大概要一千块左右能应急,然后要给柳矮子他们办酒席赔款二千块钱,这样算起来至少得赚到五千块钱才行。只有凑够这个数,他才能安心去学校报到。要不然,就算人去了学校,心里也会一直惦记着家里的困难。
要在短短二十天内赚五千块钱,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但徐大志觉得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毕竟他记忆中还有前世的营销经验,这就是他的优势。不过具体要做什么生意,他一时还没拿定主意。
眼下最要紧的是先解决手头的问题。徐大志盘算了一下后,决定先打听清楚菜市场的位置后,把家里攒的三十多个鸡蛋拿去卖掉。这些鸡蛋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好歹是个开始,能换一点是一点。
问清楚附近菜市场后,他拎着装满鸡蛋的篮子,一边往菜市场走,一边盘算着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赚到那五千块钱。
徐大志的母亲袁翠英以为儿子这次去市里是去借钱的,就特意准备了一篮子鸡蛋,打算让他带去送给能借钱的人。
可实际上,徐大志根本不是来借钱的,他是想靠自己的本事赚钱。这篮子鸡蛋自然就用不上了。但要是直接说不拿,母亲肯定会不高兴,所以徐大志只好把鸡蛋带上,准备找机会卖掉。
至于借钱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哄哄母亲罢了。徐大志虽然是在县里上的高中——县里的高中教学质量确实不错,甚至在市里都小有名气——可他在市里哪有什么同学啊?就算有,那也是以后上大学才认识的同学。
再说,就算以后上了大学,认识了一些市里的有钱同学,可借钱哪有那么容易?虽然他考上了大学,但五千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对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来说,这笔钱可能不算太多,但也绝对不少。人家凭什么要把钱借给他呢?难道就因为他可怜,别人就该同情他、帮他吗?徐大志心里清楚,这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有钱人往往头脑特别清醒。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这世上需要帮助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帮不过来。就算你有能力帮所有人,也可能会遇到\"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你帮了别人,对方不但不感激,反而会怨恨你。
比如说,一个普通同学手中也没多少钱,即使他家里有钱,他父母也不会无缘无故借给你五千块钱,这种事情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人家凭什么要白白帮你呢?
所以啊,遇到困难最终还得靠自己想办法。就像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徐大志那样:普通鸡蛋卖一块三毛九一斤,一斤大概有七八个。他不怕难为情会吆喝,卖的又是土鸡蛋,虽然有人嫌贵,要两块钱一斤,但懂得的人都知道土鸡蛋好。这不,他刚卖出去三十多个土鸡蛋,就卖了八块钱。你看,只要肯动脑筋,愿意吃苦,总能找到办法的。
这三十多个鸡蛋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管你家多么拼命干活、多么精打细算,这点鸡蛋也就只值这个价了。
徐大志这趟出门,光坐车就花掉了三块多钱的路费。现在他兜里就剩下六十块钱老本,再加上刚挣来的八块钱辛苦钱,全部身家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六十八块钱。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他得靠这六十多块钱的本钱,在短短二十天里翻出将近一百倍的利,要变出五千块钱来!掰着手指头算算,平均每天至少得赚三百块。说句实在话,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甭管放在哪个年头,任谁拿着这点儿本钱做正经生意,想在二十天里赚出这么大笔钱,那都是痴人说梦。
当然过二十年后,靠卖体力搬冰箱空调啥的,每天赚三五百元,那还是有可能的,可这毕竟是1987年,普遍工资还不上百元的时代。
所以啊,徐大志心想,指望用钱生钱这条路是彻底走不通的。这六十多块钱充其量只够这几天勉强吃住糊口,要想破这个局,还得靠脑瓜子想出别的赚钱门道才行。
徐大志站在邮电局门口,深吸了一口气。他摸了摸口袋里仅剩的几十块钱,走进邮电局营业部,他看见卖报窗口后面坐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正低头织着毛衣。
\"大姐,打扰一下。\"徐大志陪着笑脸问道,\"这晚报报纸怎么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