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7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烦恼?根本不值一提。
此刻的他,仿佛成了圣人。
胡馨月也好,朱元璋也罢,都与他无关。
走一步看一步便是!
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
而这,也正是胡惟庸的初心。
他来到这里,有了系统傍身,不是为了忧国忧民、为宰作辅的。
明初即便没有他,依然会蒸蒸日上,他又何必多此一举?
保住性命,安稳度日,便不枉来大明这一遭了。
至于其他,随缘吧。
想到这里,胡惟庸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了。
一旁的如诗好不容易平复了呼吸,凑到胡惟庸怀里,轻声问起了她最关心的事。
“老爷,院试就在眼前,您可有把握?”
“奴家听说这一届恩科特别难考呢!”
“奴家如今可就指望老爷您了!”
“您觉得这次能考中秀才吗?”
胡惟庸听了这话,心中一动。
他倒也没好意思直接说别人的秀才功名都是他给的。
毕竟如诗不过是个见识过市井黑暗、社会险恶的小女子,只是为自己的将来求一份保障罢了。
因此,暂时还未暴露身份的胡惟庸直接拍着胸口答道:
“娘子放心,此事绝无差错。”
“那秀才功名对老爷我来说,不过是手到擒来!”
(本章完)
------------
在如诗这里的这一夜,对胡惟庸来说,是放松的一夜,也是享受的一夜。
对他来说,这处隐姓埋名置办的外宅,就像是一个充电站。
每当他“电力不足”时,只要到这里走上一遭、过上一夜,总能神清气爽地恢复正常。
这不,一大早,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不少的胡惟庸,吃过早餐后,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慢悠悠地回到了胡府。
此时正坐在正堂里吃早饭的胡馨月、胡仁彬一见胡惟庸,立刻规规矩矩地站起来问好。
胡惟庸也没为难他们,趁着这会儿心情不错,连胡仁彬这个逆子都顺眼了不少。
冲着二人笑了笑,摆了摆手后,胡惟庸笑眯眯地去了后院。
留下兄妹二人面面相觑。
“我爹居然冲我笑了?”
“呃,堂哥,难不成你想一大早就挨一顿揍?”
一听堂妹胡馨月这番话,刚刚还有些上头的胡仁彬顿时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算了,就当他爹今天失心疯了吧。
吃饭!
老老实实吃饭,吃完看书去!
胡惟庸缓步来到后院正房,洗漱完毕,换上一身干净衣裳后,再次踱步至前院。
他吩咐胡义准备马车,以便自己前往官府办公。
一路上,胡惟庸不禁回想起昨日朱元璋提及想让自己的小侄女胡馨月成为太子妃的事。
虽然昨天他已经当面婉拒,但这件事显然不会就此结束。
他思忖着,是否应该将此事告知胡馨月,毕竟她才是当事人。
然而,再三权衡后,胡惟庸还是决定放弃这个念头。
因为这件事背后的许多原因根本无法解释清楚。
难道他要告诉胡馨月,太子朱标的位置虽然稳固,但他的身体却不好,可能会早早离世?这样的话不仅难以启齿,更无法解释他为何会知道这些。
难道他要说自己不懂医术,却突然比宫中的御医还要厉害?这显然说不通。
想到这里,胡惟庸下定决心,此事暂时不对胡馨月提起。
他精神振奋地踏入礼部大门,一旁的礼部官员们见状,纷纷恭敬行礼,热情问候。
“见过胡大人!”
“胡大人,早!”
“胡相,近日可好!”
胡惟庸面带微笑,从容应对。
他心知肚明,这些官员们的态度之所以比以往更加恭敬,全是因为外界流传的那些传言。
果然,胡惟庸走远后,礼部的官员和胥吏们低声议论起来。
“真是没想到,胡大人曾经是丞相,还是陛下的近臣,我们之前竟然没看出来!”
“谁能轻易看透这种大人物?他们可是谈笑自若、处变不惊的。”
“是啊,他能一路坐到丞相之位,经历的风雨可比我们多得多,哪会在意我们这些小人物。”
“没错没错,他礼贤下士,完全是因为我们这些人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你看看那位李相,哈哈!”
不得不说,新的退婚流言对李善长的名声造成了沉重打击。
众人无法理解,堂堂丞相为何会被人欺辱到如此地步。
照理说,身为丞相的李善长,除了当今圣上,还有谁能让他退避三舍?可偏偏他却被前丞相胡惟庸当众打了脸,却一声不吭。
李善长越是沉默不语,那些流言蜚语就传得越凶。
虽然一般人不敢当面讥讽李善长,但他们却毫不掩饰对胡惟庸的追捧和崇拜。
在众人眼里,胡惟庸才是真正的大佬——明明已经卸任丞相之位,却敢毫不客气地当面打脸现任丞相,甚至把对方的脸面踩在脚下,而对方还不敢吭声。
这让那些不明的官员们不禁高呼一声“胡相威武”。
事实上,就连胡惟庸自己也不便站出来澄清。
毕竟,这场舆论风暴的真正推手,是背后站着的朱元璋。
老朱的心眼可不大,昨天胡惟庸拒绝了他小侄女和胖儿子的婚事,已经让老朱心里不痛快了。
如果此时再把事情的抖出来,导致老朱的名声受损,胡惟庸可不敢想象老朱会怎么收拾自己。
于是,胡惟庸干脆采取闭口不谈的策略,任凭别人如何试探打听,他就是不承认、不否认、不知道。
结果,他越是如此,众人就越觉得事情就是外头传的那样,反倒让之前的“版本”显得不可信了。
按照官员们的逻辑,如果真是李善长带人去胡府退婚,胡惟庸怎么会那么淡定?
更何况,这个时代的婚姻,更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只要女方条件差不多,就算有些不合适,男方也会看在女方家世的份上勉强接受,反正只要能生孩子就行。
如果真的不满意,再纳几房妾室就是了。
因此,男方到女方家退婚的情况极少听说,反而是女方强势起来看不上男方的情况偶有耳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