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集体吐血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章 集体吐血,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别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能让考官束手无策。
恐怕他们还不清楚,这次的题目已经是胡大老爷手下留情了。
否则,他们将面对更加刁钻古怪的考题。
至于那些考生对胡大老爷的抱怨与不满……
呵呵,胡大老爷最初的目的本就是败坏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根本不在乎这些。
即便他在意名声,这些考生又能把他怎么样?
别看胡大老爷平日里像条咸鱼,被人戳两下都懒得动弹。
但若你真把他当成可以随意摆弄的咸鱼,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除非你是朱元璋,那就另当别论。
哪怕是朱标,毕竟有朱元璋在背后撑腰,胡大老爷也只能认栽。
其他人?
哼,真以为胡大老爷的门生故旧只能蹭点茶叶?
真以为礼部那些平日里巴结胡大老爷的官员会拒绝他的“小小”要求?
别做梦了,只要胡大老爷开口。
别说礼部官员、门生故旧,就算是已经与胡惟庸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的李善长,也会给他面子。
真以为胡大老爷没牌面?
知不知道当初在众多猛人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丞相之位,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是何等惊险?
能做到这种“成就”的猛人,偶尔当会儿咸鱼又怎么了?
老虎打盹儿也是老虎。
要是哪个猴子以为自己能占便宜,那绝对会被一口咬死,连皮带骨吞下去,不带半点犹豫。
胡惟庸正是因为早就看透了这些,才安心躺平的。
否则,这天下会的又岂止是朱元璋一人?
可为何胡惟庸只对老朱家父子有所忌惮?
因为在他心中,除了这爷俩,其他人不过是土鸡瓦狗,确实难以对他构成威胁。
朝野上下,胡大老爷尚且不惧,更何况这些叫苦连天的学子呢?
不过,考场中的解缙和方孝儒这两位早已“间接”与胡惟庸相识的学子,此时也遇到了麻烦。
解缙一直以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整。
毕竟他从小就熟读诗书,这段时间还专门进行了“特训”。
按理说,凡是可能出现在考卷上的题目,他都应该有信心应对。
可实际上,此时他也感到头疼。
连神童解缙都如此,那本来就比解缙略逊一筹的方孝孺更是束手无策。
这小子,本来就不善于灵活多变。
他擅长的是扎实的经义。
这道题,他是真的不会啊。
而且,不仅仅是不会,而是一时之间连一点思路都找不到。
看着这道题,方孝孺牙根都在痒。
仿佛前两关的题目在向他招手;
又仿佛胡大老爷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得意地说:“做啊,你不是厉害嘛!”
“你不是自称学识过人嘛,上啊!”
一想到这场景,方孝孺就感到一股邪火直冲脑门。
可他却清楚地知道,这些愤怒其实毫无用处。
与其在这里生气,还不如先把考试考完再说。
此时,一众学子基本上不分先后地都清醒过来了。
他们此时老老实实地翻到了最前面。
他们此时已经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这些考题上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各地的贡院里,一应考生基本上都把前面的题做完了。
他们神色复杂地看着最后那道题“君夫人阳货欲”,迟迟不知如何下笔。
按照学堂所教的规矩,拿到一道题,尤其是策问题。
最重要的便是破题。
破题破不好,那么你可能后面写得花团锦簇、妙笔生花也是白搭。
因为你的思路都是错的,写得越好反而在错路上偏得越远。
所以,如何破题,就成了每次科举之时,考生们最纠结的关键了。
而眼下,一个个考生咬牙切齿的一点,便是他们似乎找不到破题的思路。
没错!
跟之前两次一模一样,压根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似乎你随便写都可以,可傻子都知道,若是随便乱写,那十有就是一头撞上一条死路。
在众多考生中,有些人靠着运气闯过了前两关,但更多的人则是凭借真才实学顺利过关。
然而,尽管他们已经成功通过了之前的考验,回忆起那两次考试时绞尽脑汁却依然无解的经历,仍觉得脑子都快炸了。
如今,灾难再次降临!
这道题,究竟该怎么下手呢?!!
“君夫人阳货欲???”
乍一看,这题显然有些不对劲。
但凡稍具理智的人都明白,如果他们真敢往不正经的方向去回答,呵呵,考官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可最关键的是,这道题真的有正经的解题思路吗?
考生们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恨不得把头发都揪光了。
可惜,依然毫无头绪。
不得不承认,这些考生确实不容小觑。
其中有些人,在学识上已经不再逊色于那些科举及第的前辈了。
当逐渐冷静下来后,他们忽然发现,这道题似乎也并非完全无从下手。
这道题之所以看起来不正经,甚至让人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它是一道“截搭题”!一想到这里,那些聪明机灵的学子们顿时松了一口气。
有了这个思路,至少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动手解题了。
按照他们的理解,既然是截搭题,首先就要分析出题目中究竟截搭了哪些内容。
经过简单的排列组合,大家很快发现,“君夫人”和“阳货欲”其实是两句话。
而且,也只有这种解释才是最合理的。
如果这两句话原本就不是同一句话,而是被强行凑在一起的截搭题,那就显得正常多了。
接下来,他们需要琢磨这两句话的出处。
找到出处后,破题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毕竟,剩下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句话的出处联系在一起。
一旦找到联系,真正的题面就会出现,考生们也就可以认真思考如何撰写这篇策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