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胡惟庸的讲述还未结束。
他前世并非什么愤青。
或者说,他不过是个只知道赚钱和享乐的,哪有资格当愤青。
但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看到即将走向岔路的大明。
他无法再沉默!
此时的大明,在世界上仍是先进、强大的!
此时的大明,依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此时的大明,真有机会将日月龙旗插遍全球。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这句令人热血沸腾的话。
在这个时代,真有可能实现!
因此,即便是如胡大老爷这般闲散之人,也忍不住了。
“国与国之间,没有仁义礼智信!”
“那玩意儿,咱们自己人怎么谈都行,可国与国之间,只有的利益!”
“你们想想,若如今的大明尚未强盛,不如眼下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那些外邦对待我们,是称臣纳贡还是扑上来撕咬一块肉?”
“再说,若将来两国交战,谁还会与对方讲仁义礼智信?”
“都打起来了,谁还跟你讲礼数?”
“因此,太子殿下,臣就一句话!”
“邦交,是打出来、压出来、揍出来的,绝不是谈出来、敬出来的!”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陷入沉思。
而朱标则双眼放光地看向胡惟庸。
这话,他爱听!
事实上,他从小就沉浸在儒家经典之中,熟读四书五经。
然而,这些年来,他跟随父亲处理朝政、监国,亲眼目睹了无数现实的场景。
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他逐渐领悟到国家利益与尊严的真谛。
胡惟庸的这番话,恰好击中了他的心思。
在他看来,用武力威慑番邦小国,先让他们服帖,再慢慢谈判,这才是正道。
原本,朱标对邦交之事有自己的见解,但听了胡大老爷的说法,他决定虚心请教,于是郑重其事地拱手道:“恳请胡公指点,本宫不胜感激!”
---
##看着朱标那副诚恳的模样,胡大老爷不禁轻叹一声。
他招了招手,将朱标引到礼部待客大厅的座位上坐下,随后吩咐人去自己房间取来茶水和糕点。
他今日确实打算借此机会,好好教导这位未来的大明太子。
无论朱标将来是否能继位,亦或是否会如历史上那般英年早逝,单凭他是朱元璋悉心培养的太子这一点,便已足够。
朱标恢复了平日的从容气度,安然坐下后,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随即惊讶道:“这茶味怎与宫里的贡茶无异?莫非胡公得了父皇的赏赐?”他对这熟悉的味道感到十分诧异。
胡惟庸朗声笑道:“哪是什么赏赐!前些日子,我家厨子做了些点心,我自认为不错,便带去宫里孝敬陛下和皇后。
陛下挺喜欢,问我想要什么带回去。
我一想,吃的我不缺,就选了些茶叶,毕竟我是真喜欢!”
“接着陛下就给我带了一大包!”
听了这番解释,朱标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嗯,确实是爹娘的作风。
跟胡惟庸这些老兄弟们,尤其是像胡惟庸这样虽无太多利害关系却亲近的老兄弟,相处起来真就跟串门一样自然。
不过这番话听在礼部其他官员耳朵里,简直就像平地惊雷,震得他们晕头转向。
什么?!
胡大老爷,您是怎么把陛下和皇后说得像邻居家的普通老人似的?
原来这才是天子心腹、近臣的真实模样啊。
原来,连皇室也能成为通家之好的。
可惜,他们的种种猜测只能深藏心底。
胡惟庸不会解释,朱标自然也不会提及这些。
胡惟庸和老朱家的关系,又岂是“老兄弟”三字能概括的?
真以为那土豆是白献上去的?
算了,不提这些。
喝口茶,吃点点心,心中打好腹稿后,胡惟庸缓缓道出自己的见解。
“殿下,您身为一国太子,未来的君主,有些事,不能仅从臣子、官员或百姓的角度去看。”
“比如这次番邦朝贡之事,在官员眼中,只需办好上官交代的任务,就算结束了。”
“而对百姓来说,不过是看个稀奇、凑个热闹!”
“但对你而言呢?”
“你须着眼的是大明与番邦未来的关系!”
“这些番邦对大明有何益处?”
“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还是其他?”
“要获取这些利益,大明需付出什么?”
“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交出这些东西?”
见朱标被一系列问题问得陷入沉思,胡惟庸微微一笑。
这才对嘛。
琢磨这些问题就对了。
你堂堂大明太子,未来的国主。
你去想怎么善待番邦,给他们面子做什么?
你得学你爹啊。
面子我要!
里子我还要!
反正好处我要拿满,其他的再说。
看朱标差不多琢磨明白了,胡大老爷继续道。
“直白地说,要想让周边的小国俯首帖耳,强大的武力是不可或缺的。”
“我之前就讲过,弱小之国根本没有外交可言!”
“只有刀剑和火炮,才是国家之间交往的真正底气!”
“正因为畏惧大明的武力,目前各国还不敢有什么异心。”
“但他们也会猜疑,会琢磨,大明的武力虽然强盛,但会不会真的出手呢?”
“所以,他们时不时会试探一番。”
“如果大明表现得强硬,他们自然会乖乖当儿子,做条狗。”
“可如果大明以柔相待,以礼相待,那些小国必然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说到这里,胡惟庸轻笑一声,似乎想到了什么。
“太子殿下,您不妨想想高丽!”
“他们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历史上,高丽向中原王朝、汉家王朝称臣纳贡的次数少吗?”
“可哪一次他们不是在称臣纳贡后依旧不老实?”
“就像现在,高丽难道不知道,若是大明出手,他们倾全国之力也挡不住吗?”
“他们当然知道!”
“可他们就是敢杀大明的使臣,敢搞这些小动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