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1章 穿越重启
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1章 穿越重启,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祯头也没抬,一边忙活一边说道:「《武编》里记载『硝石七蒸去卤』,可工部把风箱匠籍管得死死的,四十斤硝石才能炼出十斤净硝。」
「要是用水转大纺车的余能来带动风箱呢?」朱厚照一边说着,一边摸出《天工开物》的抄本,指尖轻轻划过「反射炉」的图示,「用这个炉子去除夹砂,枪管的公差能小于三分。」
王祯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映照着炉中的火光,惊讶道:「小友怎么会知晓我家传的『水火相济』之术?先祖父曾参与永乐宝船的铸造,《航海拾遗录》里写得明白:『锚链九炼,可铸神器』……」他压低声音,偷偷塞给朱厚照一枚铁珠,珠底「景明」二字与锚链纹路交织在一起,「废窑厂的铁锚会旧部,至今还供着郑和宝船的锚链残片。」
辰时三刻,文渊阁书局内。朱厚照一把将《天工开物》掷到杨廷和面前,说道:「翻印一千册,增添『宋明匠作火器图』,在扉页加上『文渊阁藏』的印。」说着,他一脚踢翻《宋会要》,露出「宣和三年造炮」的那一页,「要是文官们再啰啰嗦嗦,就叫他们亲自去靶场试炮,让他们明白,儒学经世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去年陕北流民骤起,若有此等工器,何愁赈灾无术?」
杨廷和叩首的时候,瞥见了用书包残片熔铸的「考工院印」,忽然想起民间的传闻:正德元年的这场秋雨,冲走了宫墙下的「火德星君」涂鸦——那是刘娘娘私下供奉的信仰,却被皇帝派人刻意淡化。他不知道的是,朱厚照刚焚毁了刘娘娘遗留的「火德星君挂像」,火苗吞噬书页时,他仿佛又听见前世杨慎篡改《明实录》的笔声。
隔日当夜,杨廷和在密室里记录日志:「命翰林将『分馏提硝』附会到《证类本草》里,把书包上的女子像定为『宋明匠作先贤』。王祯染上了风寒,其孙女巧儿通算术、善制器,已荐入考工院。」日志的最后一行,他用小字写道:「陛下坚持将铁锚会旧部编入考工院,莫非真欲借郑和遗泽撬动匠籍?」
晨雾弥漫之中,朱厚照站在豹房的高处,手里把玩着那枚铁珠。珠底的锚链纹路,与他前世见过的「工禾纹」惊人地相似——那曾经是神道设教的符号,如今却成了匠人们「锚定四海」的精神图腾。远处的文渊阁方向,袅袅炊烟升起,翰林们正在焚烧伪造古籍的废稿。而朱厚照心里明白,真正的变革,并不在那些故纸堆里,而是在废窑厂熊熊燃烧的炉火中,在铁锚会匠人们布满皲裂的手掌之间。
雪粒开始纷纷扬扬地飘落,朱厚照摸出书包的卡扣,内侧「2023」的字样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知道,这并非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他要让工器改革成为士大夫与匠人们共同努力铸就的现实,而不是被神权异化的虚幻之梦。当悠扬的钟声穿透晨雾传来,他忽然轻轻一笑:前世那具困在秘室的铅毒之躯,终于在这场秋雨中获得了重生。今生的每一道刻痕,都将是人的智慧,而非神的寓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