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南渡长江
金沙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南渡长江,老婆同意了交换男人心态,金沙沄,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独立师的战士们在岸边严阵以待,他们手持迫击炮和机枪,对着远处的军舰猛烈射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军舰上,激起一片片水花。军舰上的敌人也不甘示弱,他们迅速调整炮口,向岸边的独立师还击。一时间,火光冲天,炮声隆隆,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攻。
就在这激烈的交火中,一艘突击师的小船悄悄地从侧面靠近了军舰。船上的战士们手持手榴弹,小心翼翼地靠近军舰。当距离足够近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将手榴弹扔向军舰的发动机部位。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军舰的发动机被成功炸毁,顿时失去了动力。
“冲过去!”看到军舰失去了战斗力,独立师的指挥官果断下达了命令。战士们迅速跳入江中,奋力向对岸游去。与此同时,南岸的敌人察觉到了独立师的行动,他们疯狂地向江中射击,试图阻止独立师渡江。
滩头阵地上,敌人早已布置好了重重防御。碉堡林立,铁丝网密布,给独立师的登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先锋师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为了新中国,冲啊!”战士们高喊着口号,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的阵地。
在侧翼,覃建国的教导师也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敌人利用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地向教导师射击。覃建国从望远镜中看见,攻击营的队长率领部队冲锋在前,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他挥舞着大刀,左劈右砍,杀得敌人节节败退。
而白成勋的主力师则集中火力,攻击敌人的核心阵地。他们的炮火如暴风骤雨般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将敌人的防御工事炸得七零八落。许广义的突击师则趁机穿插到敌人后方,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王首芝的先锋师,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向着南京方向推进。经过一夜的激战,解放军成功突破了长江防线。部队马不停蹄,向着南京进军。“解放南京!” 战士们的口号声震耳欲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南京城内一片混乱。蒋介石已经逃往台湾,总统府内的官员们纷纷逃窜。王首芝的先锋师率先抵达南京总统府。战士们冲进总统府,看到那面象征着反动统治的青天白日旗缓缓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胜利了!”
王首芝和战士们欢呼雀跃,突然想起昨晚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炊事班老赵将最后半袋面粉如变魔术般全烙成了饼,还半开玩笑地说:“吃吧,吃完这顿,要么打进南京城,要么喂鱼。”恰巧被检查准备的王首芝听到,老赵咧嘴一笑,那两颗黄牙在黑暗中竟如夜明珠般耀眼。三连的战士们蹲在战壕里,如雕塑般啃着饼,无人言语。王首芝示意大家噤声,抬眼望去,只见江对岸,国民党军的探照灯如凌厉的刀子般,无情地划破夜空,从他们头上一闪而过。新兵小山东冷不丁地问:“班长,听说南京的城墙比济南还厚?”班长王大栓狠狠地吐了口唾沫:“厚?老子用炸药包给它开个门,让它知道啥叫天崩地裂!”
午夜,几百条木船犹如幽灵般悄然潜入江中。“都检查好了?”王首芝手持手电筒,如探照灯般挨个查看。他来到突击队三连,只见每条船上都绑着浸湿的棉被,犹如身披铠甲的战士,严阵以待——这是防子弹的绝佳装备。
李水根的船头,一挺机枪巍然矗立,仿佛一头凶猛的巨兽。这个苏北渔民,三个月前还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如今却要送解放军过江,这命运的转折,犹如戏剧般离奇。
“老总…不,同志,”他结结巴巴地问,声音颤抖得如同风中的落叶,“真能分到田?”机枪手陈大个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宽厚的手掌,仿佛给了他无尽的力量,“过了江,老子亲自给你犁地!”王首芝也拍了拍陈大个的肩膀,那有力的一拍,仿佛是对未来的坚定承诺,“好样的,到时也喊上我。”
凌晨一点,信号弹如火龙般腾空而起。千帆竞渡之际,国民党军的炮弹如暴雨般砸进江心。王大栓的船被气浪掀翻,他紧紧抓着一块木板,仿佛那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突然,他听到水里传来一阵歌声——竟是小山东在哼沂蒙山小调!那歌声,宛如天籁,在江面上回荡。
“你他娘的要死啊!”王大栓怒喝。
“班长…俺娘说…唱歌能壮胆…”小山东的声音在水中颤抖着。
一发燃烧弹如流星般划过江面,照亮了整个江面。王大栓看见不远处,李水根正像拼命三郎一样,用船桨拼命拍打落在船篷上的火焰。拂晓时分,三连终于如猛虎般冲上南岸。
陈大个的机枪管打得通红,仿佛要燃烧起来。他抡起枪托,如铁锤般砸开铁丝网。碉堡里钻出个国民党少尉,像只受惊的兔子,举着白衬衣直哆嗦:“别开枪!我老婆刚生娃…”
王大栓如旋风般一脚踹开碉堡门,里面堆满了美国罐头,仿佛一座小山。
小山东突然像个孩子般哭了起来——他看见江面上漂着半块焦黑的船板,上面还挂着半截湿棉被,那模样,犹如风中残烛。
南京总统府的青天白日旗缓缓落下,如残阳般无力,而那鲜艳的红旗却如旭日般冉冉升起。此时,王首芝被炊事班的老赵、机枪手陈大个以及李水根等人紧紧簇拥在总统府前,激动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李水根颤抖着取下身上的干粮袋,仿佛那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然后小心翼翼地倒出一把米,如同撒下了一片金色的希望,洒向那滔滔江水。他一边对着炊事班老赵喃喃自语:“以后我们真的分到了田,就在这长江之畔。每年清明,都应该往江里撒把米——给那些牺牲的同志,他们是没吃上最后一顿饼的兵啊!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