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6章 公孙瓒与刘虞的乱世风云,白话三国志,诗韵拾梦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虞出身不凡,乃是东海恭王的后人。他一生经历坎坷,虽身处乱世,却始终坚守本心。早年在县里担任户曹吏时,就因治身奉职、清正廉洁而声名远扬,后被征召为郡吏,又凭借孝廉的身份成为郎官。在担任幽州刺史期间,他以礼义教化百姓,与戎狄相处融洽,深得民心。后来,他因病辞官回乡,即便身处民间,也从不以名位自居,总是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大家对他都十分敬重。邻里之间若有纠纷,都不去找官府,而是来找刘虞评判。刘虞总是依据情理进行裁决,大家都心服口服。曾经有个人丢了牛,看到刘虞的牛与自己丢失的那头极为相似,便认定是自己的,刘虞也不辩解,直接就把牛给了他。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深感愧疚,赶忙前来向刘虞谢罪。刘虞在担任甘陵相时,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之后,他又先后担任尚书令、光禄勋,因其身为公族,却谦逊有礼,被调任为宗正。
刘虞一到幽州,便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胡人部落,向他们阐明利害关系,要求他们交出张纯的首级。丘力居等人听说刘虞来了,心中大喜,纷纷派遣翻译前来表示愿意归附。公孙瓒见刘虞如此轻易就取得胡人信任,心中嫉妒不已,担心刘虞的功劳会盖过自己。于是,他暗中派人在半路上截杀胡人使者。胡人得知此事后,对公孙瓒恨之入骨,但他们对刘虞依然十分信任,便悄悄绕过公孙瓒,前往刘虞处。
刘虞了解情况后,认为叛乱已基本平定,便上奏朝廷,请求裁撤各屯兵,只留下公孙瓒率领的一万步骑屯守右北平。张纯见大势已去,只得抛下妻子儿女,逃入鲜卑。不久后,他被手下的门客王政所杀,王政将他的首级献给了刘虞。朝廷为嘉奖王政,封他为列侯,刘虞也因平叛有功,被拜为太尉,封襄贲侯。后来,董卓进入洛阳,掌控了朝政大权。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对朝廷官员进行了一番大换血,刘虞被调任为大司马,公孙瓒则被封为奋武将军、蓟侯。
东汉末年,朝堂腐败,董卓专权,搅得天下大乱。关东各路豪杰纷纷举起义兵,意图讨伐董卓,匡扶汉室。董卓见势不妙,竟劫持汉献帝,强迫他西迁长安。在这混乱之际,朝廷征召刘虞为太傅,可由于道路被战火阻断,诏令根本无法送达。
此时,袁绍和韩馥等人商议,觉得当今天子年幼,被奸臣董卓掌控,天下人心惶惶,不知该归附何人。而刘虞身为宗室,声名远扬,在百姓心中威望极高,他们便想推举刘虞为皇帝。于是,袁绍和韩馥赶忙派使者前往幽州,向刘虞表明来意。刘虞一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义正言辞地拒绝道:“你们怎能说出这般大逆不道的话!我深受国家的恩典,如今天下大乱,我未能竭尽全力为国除害、洗刷耻辱,只盼着各州郡的忠义之士能齐心协力,西进救援天子。你们却妄图谋反,难道要玷污我这忠臣的名声吗?”使者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去复命。
袁绍等人仍不死心,又劝说刘虞暂领尚书事,秉承皇帝旨意封官拜爵,刘虞依旧坚决不从。不过,考虑到局势复杂,他还是选择与袁绍等人保持联合的关系。袁绍和韩馥不死心,派故乐浪太守甘陵张岐带着劝进的文书去见刘虞,再次劝他称帝。刘虞厉声呵斥张岐,张岐吓得浑身发抖,只能狼狈退下。
当时,有不少怪异之事发生。天上有四星汇聚在箕尾星宿的位置,韩馥便称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神人将在燕地出现。还有人说,济阴有个叫王定的男子得到一枚玉印,上面刻着“虞为天子”四个字。更有甚者,说在代郡看到两个太阳同时升起,认为这是刘虞即将取代汉献帝的征兆。袁绍将这些消息告诉了袁术,可袁术心中早有自己的盘算,他暗自怀有不臣之心,并不希望国家有一个年长且贤明的君主,于是表面上打着正义的旗号,拒绝了袁绍的提议。袁绍不死心,又私下派人劝说刘虞,刘虞态度坚决,认为国家正统不可随意更改,身为臣子,绝不能有这样的念头,甚至打算逃到匈奴去,以表明自己的决心,袁绍等人这才作罢。此后,刘虞依旧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向朝廷进贡,态度愈发恭敬。就连外国的羌、胡部落送来的贡品,哪怕道路险阻,他也想尽办法派人送到京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