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7章 管宁征辟,白话三国志,诗韵拾梦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以及中书侍郎王基一同向朝廷举荐管宁,他们上疏道:
臣等听闻,龙凤潜藏光芒,会顺应圣德而降临世间;明智贤哲之人选择归隐,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有所行动。昔日,鸾鸟在岐山鸣叫,预示着周朝的兴盛;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让汉朝得以安宁昌盛。如今,我们看到太中大夫管宁,他兼具天地间的中和之气,汇聚九德的纯粹美好,品德高尚,内心质朴,如冰般高洁,似渊般清明,心境高远淡泊,与道相伴,悠然自得。他以研读黄老之学为乐,潜心钻研六艺,造诣深厚,深入探究其精妙之处,将古今学问藏于胸怀,掌握道德的关键要旨。
中平年间,黄巾军肆意作乱,华夏大地动荡不安,王朝的纲纪松弛崩溃。管宁为躲避战乱,乘船远渡重洋,客居辽东长达三十多年。在那段岁月里,他如同处于《乾》卦之《姤》的时运,隐藏自己的光芒,选择隐居,修身养性,涵养浩然之气。他精通儒家和墨家的学说,默默施行教化,其影响广泛传播,就连风俗不同的辽东地区也深受感染。
黄初四年,高祖文皇帝与诸位公卿商议,一心寻求贤能之士,当时司徒华歆举荐管宁,认为他是合适的人选。朝廷于是派公车特地征召他,管宁在遥远的辽东收到征召令后,即刻启程,欣然前来。然而,途中遭遇艰难险阻,又不幸染病,即便如此,朝廷依然授予他太中大夫的职位。烈祖明皇帝赞赏他的品德,想要提拔他为光禄勋,只可惜当时管宁疾病缠身,无法赴任就职。
如今,管宁旧日的疾病已经痊愈,虽已至八十高龄,但他的志向丝毫没有衰退和倦怠。他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仅能靠粥饭勉强维持生计,有时甚至要两天合吃一天的口粮。即便如此,他依然每日吟咏诗书,享受其中的乐趣,不改其高洁的志趣。他身处困境却能豁达乐观,遭遇危难也总能化险为夷,历经艰难险阻,始终坚守自己的气节。他的品德如同金玉般珍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彰显出耀眼的光芒。推究他的一生,大概是上天的庇佑,他理应为大魏效力,辅佐朝廷,让国家呈现出和乐升平的景象。如今朝廷官员的职责尚有缺失,众人都对管宁寄予厚望。
昔日,商高宗武丁雕刻贤人的画像,四处寻求贤哲之士;周文王占卜求贤,希望得到良臣的辅佐。何况管宁在前朝就已被举荐,他的名声和品德早已为人所知,却长久隐居,未能及时被朝廷招致任用,这实在不符合遵循先帝圣明教诲、继承先帝遗志的要求。陛下登基即位,继承了先帝的宏大基业,圣明和恭敬的品德日益增进,超越了周成王。陛下每次发布仁德的诏令,都会向老师请教。若能继承两位先帝招纳贤才的旧例,以宾客之礼对待才俊之士,那么朝廷的光辉将更加明亮,人才济济的良好局面将与前代相媲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