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1章 刘晔传,白话三国志,诗韵拾梦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黄初元年,刘晔被任命为侍中,赐爵关内侯。皇帝下诏,让群臣预测刘备是否会为关羽之死出兵攻打东吴。众人都说:“蜀国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战死,军队溃败,国内人心惶惶,刘备不可能再出兵。”只有刘晔说:“虽然蜀国地狭力弱,但刘备有称霸的野心,他一定会用军队来显示自己的实力。而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情同父子。关羽战死,刘备不可能不兴师报仇,否则就违背了他们之间的君臣之义。”后来刘备果然出兵攻打东吴。东吴全国动员,同时派遣使者向魏国称臣。朝廷大臣们都表示祝贺,只有刘晔说:“东吴地处长江、汉水之外,很久以来就没有真心归附朝廷的意思。陛下虽然德行高尚,但东吴这种野蛮的国家,很难被感化。他们之所以在困难时请求归降,一定不可信。他们一定是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派使者来。我们应该趁他们困难的时候,发动进攻,一举拿下。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的后患,千万不能大意。”刘备的军队最终战败撤退,东吴对魏国的礼敬也逐渐冷淡。皇帝打算兴兵讨伐东吴,刘晔认为:“东吴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而且他们占据长江、湖泊的天险,我们很难迅速取胜。”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傅子》记载,孙权派使者请求投降,皇帝问刘晔的意见。刘晔回答说:“孙权无缘无故请求投降,一定是因为内部有急事。他之前袭击关羽,夺取了荆州四郡,刘备大怒,一定会大举进攻。东吴外部有强敌,内部人心惶惶,又担心我们趁机进攻,所以才假装投降,一方面想让我们停止进攻,另一方面想借助我们的力量来威慑敌人。孙权善于用兵,善于随机应变,他的计划一定就是这样。现在天下三分,我们占据了八成。吴、蜀各自占据一州,依靠山川湖泊的险要,互相救援,这是小国的优势。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机会。我们应该大举进攻,直接渡过长江,袭击东吴的内部。蜀国从外部进攻,我们从内部袭击,东吴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东吴灭亡后,蜀国就会孤立无援。即使蜀国得到了东吴的外层土地,我们也得到了东吴的内层土地,蜀国也难以长久。”皇帝说:“别人投降我们却去进攻,会让天下人害怕,怀疑我们是否真心接纳他们。我为什么不先接受东吴的投降,然后再找机会进攻蜀国呢?”刘晔回答说:“蜀国距离我们遥远,东吴距离我们很近。东吴听说我们进攻,一定会迅速撤军,我们很难阻止。现在刘备已经大怒,所以才进攻东吴。他听说我们进攻东吴,知道东吴必亡,一定会很高兴,进而和我们争夺东吴的土地。他不可能改变计划,平息怒火去救援东吴,这是必然的趋势。”皇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接受了东吴的投降,封孙权为吴王。刘晔又进谏说:“不能这样。先帝征伐四方,天下已经被我们占据了八成,威震海内。陛下继承大统,德行感天动地,这是事实,并非我一个人的夸赞。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也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官职低微,势力弱小。江南的百姓对我们心存畏惧,他不可能强迫百姓和我们一起实现他的阴谋。我们不得已接受他的投降,可以提升他的将军称号,封他为十万户侯,但不能直接封他为王。王位距离天子只差一步,他们的礼仪、待遇和服饰很容易混淆。如果他只是一个侯爵,江南的百姓就不会和他形成君臣关系。如果我们相信他的假投降,进而封他为王,提升他的地位,确定他的君臣关系,这就好比给老虎插上了翅膀。孙权接受了王位后,刘备撤军之后,他表面上对朝廷恭敬,让国内百姓都知道,但内心却对我们无礼,以此激怒陛下。陛下一定会大怒,兴兵讨伐他。那时他会慢慢告诉百姓说:‘我全心全意归附朝廷,不惜贡献珍宝,按时进贡,不敢失礼。他们却无故进攻我,一定是想消灭我的国家,俘虏我的百姓,把我们的子女变成奴隶。’东吴的百姓一定会相信他的话。他们相信他的话后,就会愤怒,上下一心,战斗力会增强十倍。”皇帝还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于是正式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的将领陆逊大败刘备,杀死蜀军八万多人,刘备仅以身免。孙权对外表面上更加恭敬,但内心却更加不顺从,果然如刘晔所言。

五年后,皇帝驾临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同时进攻。皇帝召集群臣,问:“孙权会亲自来吗?”大家都说:“陛下亲自出征,孙权一定会非常害怕,肯定会全国动员。他也不敢把大军交给手下将领指挥,一定会亲自前来。”刘晔却说:“孙权认为陛下想亲自牵制他,而真正渡过长江的将领是别人。他一定会严阵以待,不会轻易进退。”皇帝的军队在那里停留了多日,孙权果然没有来。皇帝于是撤军,说:“你的分析是对的。你应该考虑为我消灭这两个敌人,而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情况。”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刘晔被晋升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明帝下诏说:“尊敬祖先,是为了弘扬孝道,表彰高尚的品德;追溯本源,敬重始祖,是为了加强教育,传播良好的风气。因此,成汤、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建立了商朝和周朝,诗书的教义中,追尊后稷和契,歌颂有娀和姜嫄的事迹,是为了表明盛德的传承,以及接受天命的根源。我们魏国能够继承天命,是从高皇(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太皇帝(曹操)开始的,而功业则在武皇帝(曹操)和文皇帝(曹丕)时达到高峰。至于高皇的父亲处士君(曹嵩的父亲),他潜心修养德行,行为光明正大,这是天地所赐福的对象,也是我们家族荣耀的来源。然而,他的精神虽然深远,但他的称号却没有被记录下来,这不符合弘扬孝道、重视本源的原则。现在命令公卿以下的官员,共同商议他的谥号。”刘晔发表意见说:“陛下想要褒奖和尊崇祖先,这是无限崇高的孝心。然而,亲疏远近的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为了割断私情,确立公法,作为万世的榜样。周王之所以追尊后稷,是因为他在唐尧时期有功,名字被记载在祭祀的典籍中。至于汉朝初期,追谥的礼节,一般不超过父亲。从周朝的角度来看,大魏的发迹是从高皇开始的;从汉朝的角度来看,追谥的礼节也不涉及祖先。这确实是前代的成法,也是当今的明义。陛下孝心深重,但君主的每一个举动都必须记录下来,这是为了谨慎对待礼制。我认为追尊的礼节,应该只到高皇为止。”尚书卫臻与刘晔的意见相同,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实施了。

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叔父的职位,擅自立自己为王,并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刘晔认为,公孙氏是汉朝任命的官员,世代相传,他们通过海路和山路,与中原地区隔绝,因此胡人和夷人很难控制他们,而他们的权力也日益巩固。如果现在不消灭他们,以后一定会成为祸患。如果他们心怀二意,凭借兵力抵抗,然后再去讨伐他们,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不如趁他们刚刚立国,有党羽也有仇敌,出其不意地用军队威慑他们,公开悬赏招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他们。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叛了。

刘晔在朝廷任职时,很少与当时的官员交往。有人问他为什么,刘晔回答说:“魏国刚刚建立,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天命,但世俗之人可能还没有完全明白。我在汉朝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在魏国却是核心人物。我很少与人交往,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太和六年,刘晔因病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来,他又担任大鸿胪,任职两年后主动让位,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直到去世。他被追封谥号为“景侯”,他的儿子刘宇继承了他的爵位。

《傅子》记载:刘晔侍奉明帝时,受到极大的宠信和重用。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臣们无论内外都一致认为“不可行”。刘晔进宫与明帝商议时,却说“可以伐蜀”;出来后与朝臣们交谈时,又说“不可伐蜀”。刘晔胆识过人,他的话总是很有说服力。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也非常看重刘晔,他坚决主张“不可伐蜀”,每次从宫中出来,都会去拜访刘晔,刘晔也向他讲述“不可伐蜀”的理由。后来,杨暨随明帝来到天渊池,明帝谈到伐蜀的事情,杨暨竭力劝谏。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懂军事呢?”杨暨谦虚地道歉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儒生,承蒙陛下错爱,把我从众人中提拔到六军之上。我虽然地位不高,但也有自己的想法,不敢不直言。我的话也许不值得采纳,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曾经说过蜀国不可伐。”明帝说:“刘晔和我说蜀国是可以伐的。”杨暨说:“可以召刘晔来对质。”明帝下诏召刘晔前来,问他这件事,刘晔始终一言不发。后来单独见到刘晔时,刘晔责备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这是重大的决策,我有幸参与其中,常常担心在梦中泄露机密,增加我的罪过,怎么敢随便对别人说呢?兵法讲究诡道,军事行动在没有发动之前,越保密越好。陛下却公开谈论这件事,我担心敌国已经知道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到大鱼,就会先放松鱼线,跟着鱼游动,等到可以控制它的时候再拉上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君主的威严,难道只是大鱼而已吗?你确实是个正直的臣子,但你的计策并不足取,不能不深思熟虑。”杨暨也向他道歉。刘晔就是这样能够随机应变,保持两面立场。

有人在明帝面前诋毁刘晔说:“刘晔不忠诚,善于揣摩陛下的意图,然后迎合你。陛下可以试探一下刘晔,和他说话时故意反着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反着说,那就说明他总是和陛下的想法一致;如果他每次都和你意见相同,那他的真实想法就无处遁形了。”明帝按照这个人的话去试探刘晔,果然发现了他的真实想法,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装疯卖傻,被外放为大鸿胪,最终忧愤而死。俗话说“巧诈不如拙诚”,这句话确实有道理。以刘晔的聪明才智和权谋计策,如果他能够以德义为本,以忠信行事,即使是古代的贤人,又有谁能超过他呢?但他只依赖自己的才智,不与世间的贤士相互配合,对上不推心置腹,对外又受世俗的困扰,最终不能在天下安身立命,这难道不可惜吗?

刘晔的小儿子刘陶,才华横溢但行为不端,官至平原太守。《王弼传》记载:淮南人刘陶,善于纵横捭阖之术,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傅子》记载:刘陶,字季冶,善于言辞,有很强的辩论能力。曹爽时期,他担任选部郎,邓飏等人称赞他为伊吕(伊尹和吕尚)。当时,他意气风发,对玄说:“仲尼(孔子)不是圣人。为什么呢?智者治理国家,天下那些愚昧的人,就像玩弄一颗弹丸在掌心一样容易,但他们却不能得到天下。”玄认为他的话非常荒谬,不再与他争论,只是对他说:“天下的本质是变化无常的。现在我看到你已经陷入困境!”曹爽失败后,刘陶退居家中,才承认自己之前的话是错误的。《晋纪》记载:毋丘俭起兵时,大将军(司马师)问刘陶的意见,刘陶回答得模棱两可。大将军愤怒地说:“你平生和我讨论天下大事,到了今天却不再直言不讳了吗?”于是把他外放为平原太守,后来又派人将他杀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穿越大乾:从打猎喂饱老婆开始

呆萌僵小鱼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不如退而结网

不等式爱情

槟榔屿岛的林威

炼器老祖竟携系统转生造机甲

衣子羽

道友,快快入幡一叙!

阿星仔

穿成四岁小谋士,震惊朝野

进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