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干旱
不如退而结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3章 干旱,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不如退而结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间一晃又是一年,尔雅一直有事在忙,所以日子对她来说总是过的很快。
她每天要兼顾生意,要为花容阁研发新成品,要为做一个做新设计。
还要教小宛筠画画认字,忙的团团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所以她不喜欢参加一些后宅之间的赏花会,赏菊会,那些夫人间说话总是绕来绕去,尔雅听着费劲。
但在古代人情世故又是最不可少的,本来这些事自从何琇莹嫁嫁到卫家后,就是她接手了。
现在何琇莹要给祖母守孝,那尔雅只能把这些人情往来接了过来。
不过对于一些无聊的聚会,尔雅还是能推就推。
只有那些与卫家交好的家族中真有了什么事,她才会到场。
不过在这些聚会上偶尔倒也真能收集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这一次尔雅参加一个春宴,在宴席上突然就听人说起了荆州干旱之事。
自从半年前卫辞告诉尔雅秦妙清买了大量粮食准备送往荆州后,尔雅就对这个名字极为敏感。
现在突然听到有人说荆州干旱,她瞬间竖起了耳朵。
率先说起此事的人是一位御史的夫人。
御史就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他们虽然品级不高,但是无论谁见了都会绕着走。
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喷子,天天盯着朝中同僚,恨不能拿放大镜看人。
某个大臣多纳个小妾,他们都会上书参奏。
前两天御史台的王御史就上书参奏詹士府少詹事吕大人纳了五房小妾,属于僭越,请皇上重罚。
古代虽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其实不是天下所有男人都能纳妾的。
普通平民百姓就没资格纳妾,现代人觉得穿越到古代就可以三妻四妾纯属扯淡!
你要是没有功名根本不可能纳妾,举人才可以纳一个妾。
现代思想开放,国家不让重男轻女,男女比例还失调呢,古代只会失调的更厉害。
很多地方的男人根本娶不到媳妇,都去结兄弟契了。
国家怎么可能让普通男人还去纳妾呢!
就是官员纳妾也是有规定的,比如詹士府少詹事是四品官,那他最多只能纳四个妾室。
可是吕大人家有钱,他又素好美色,不介意多养几个女子,所以多纳了一房妾室。
她的夫人愤愤不平,在后宅女子的聚会上多喝了两杯酒抱怨起了家丑。
恰巧王御史的夫人当时也在,回家就把此事告诉了王御史。
王御史转头就是吕大人参奏了。
此事一出,御史的夫人就成了众人远离的对象。
古代夫妇一体,吕大人的夫人纵使对丈夫花心有怨言,但也绝没想过耽误丈夫仕途。
自己随口一句抱怨的话就连累丈夫贬官,吕大人的夫人也懊恼极了。
其他夫人自然不想成为第一二个吕夫人,所以下意识躲着御史家的夫人走。
眼前这个御史的夫人也同样如此,出来参加聚会发现别人都不爱跟自己说话。
她尴尬之下索性透露了点新鲜的话题,想引来几个聊八卦的人,让自己不要那么尴尬。
可惜在场的夫人对荆州的消息都不是很感兴趣,荆州离京城远着呢。
这里又没有荆州人,谁在意那里是有旱灾还是水灾。
眼瞅着自己说起荆州干旱的事,在场还是没人接茬,宁夫人一时更加尴尬起来。
好在别人不感兴趣的事,尔雅十分上心。
她连忙凑了上去,满脸惊讶的询问宁夫人:
“荆州距离京城那么远,这位姐姐是听谁说的有旱灾啊?”
尔雅没想到荆州还真的有天灾人祸发生,她想询问点具体的消息。
宁夫人看到有人上前跟她讲话,顿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告诉了尔雅。
她的丈夫是御史台御史侍御史,从六品,负责弹劾百官。
这次查到荆州大旱,但荆州地区的官员却没有及时上报。
所以收集了证据,上奏折参了荆州地方官一把。
尔雅听到已经有御史上奏折参奏,知道这消息不会为假。
她又问了宁夫人荆州从什么时候开始干旱,如今灾情如何,但宁夫人显然不是特别了解。
尔雅没有再多问,聚会散了之后,她立刻赶回家,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卫辞。
直觉告诉她这次荆州大旱,应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否则秦妙清不该记这么清楚。
因为像旱灾水灾在现代可能是大新闻,会传的全网皆知。
但在古代,哪个地方旱了,哪个地方淹了,却是年年都有,根本不算什么事。
京中很多夫人压根都不会上心。
不信翻翻地方县志,看看是不是在古代每个地方隔两年就会有旱灾水灾。
甚至都不用隔两年,有的地方一年水灾一年旱灾的接着来。
去年西北还大旱呢,怎么不见秦妙清往西北卖粮食?很显然她根本不知道。
古代的深宅夫人,没事不会在意这些。
为何秦妙清却偏偏记得这次荆州干旱?
只有一个可能,通过这次荆州干旱,朝中发生了很大很大的事。
大到连秦妙清一个闺中女孩都听说了,且牢牢记下了。
尔雅回到家把荆州旱灾的消息,以及自己的猜测第一时间告诉了卫辞,她希望卫辞能看出点什么。
卫辞在翰林院已经听说了前朝有御史弹劾荆州大旱,地方官员不作为的事。
至于这场旱灾到底发生了什么让秦妙清记得这么清楚,过段时间自然就知道了。
皇上很快让户部筹集了一大批粮食,并着人前去赈灾。
赈灾听起来是个苦活,但对某些人来说实则是个美差。
那么大一笔赈灾粮款,稍微动点手段便能赚的盆满钵满。
这次抢到肥差的是太子,朝廷派往荆州的官员自然不会只有太子一人。
跟随太子前去荆州的皆是太子一脉的官员,此行大家都能跟着喝汤。
因此一行人明明是去赈灾,但气势却有意气风发之态。
卫辞看到这一幕觉得很讽刺,荆州大旱,百姓民不聊生。
太子作为储君,心中没有一丝百姓,反而满脑子想着借机贪污一笔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