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共建的力量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共建的力量,父子六人共娶一妻笔趣阁,子曰星辰,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学啊。”张浩笑着递上一张二维码,“这不是制度,这是路。你敢走,我们就敢教。”
展会现场,省里负责品牌推广的副处长亲自走到展位前,边吃罐头边翻制度册:“你们这群人,是拿果子讲政治、拿规矩做品牌。”
“我们从没见过哪一群村庄,把自己走的路写得这么清楚,还愿意贴出来教别人。”
现场来了一家央媒记者,拍了张照片:陈家村展位前,五个村的代表围在一起,身后是一面写着“百村共建,制度为根”的蓝白展板,前景是五种不同包装、不同口味、不同编号的罐头和蜂蜜。
照片发到网上后,转发十万+。
评论区炸了——
“第一次觉得农村也能这么现代。”
“我们村就是陈家村体系下游的,真能学。”
“不是种田问题,是制度问题,人家真解决了。”
展会三天,陈家村代表团共接待访客2000余人,发出产品5000份,收集合作意向92个,直接签订供货合同17份,联名培训请求22项。
最重要的是,他们收获了一句被无数媒体引用的话:
“我们不是来卖罐头的,我们是来卖‘制度生产罐头’这套方法的。”
回程车上,张浩一边吃泡面一边笑:“鹏哥,这回可不是你一个人火了,我们十个村,全被点名了。”
陈鹏飞看着手机,朋友圈里一张张展会照片刷了满屏。
有媒体拍下他站在展板前,手指共田机制图向学生讲解;也有拍下芳兰教市民如何扫码看责任人;还有一张,拍的是来自甘肃马村的吴凡,一脸紧张却又认真地对一位投资人介绍他们村第一年的制度运行图。
他突然想起三年前刚开始试产罐头的晚上,自己在祠堂里数着分账单,一边吃冷面一边算是否能撑到下一季。
如今,已经是“一村经验,十村输出,百村共建”的格局。
“我们没有赢。”他轻声说。
“但我们,已经不是靠别人说行不行,而是靠自己,证明能行。”
回到村的那晚,全村自发在广场挂起了灯笼和红旗。
张浩带头从车上扛下第一批回程订单的合同,大声喊了一句:“陈家村不是品牌,是通道!”
“我们这些村,靠着这个村,看到了自己能活下来的法!”
第二天,祠堂门口贴上了一张手写告示:
“百村制度复制第二阶段进入‘共商-共产-共评’机制试点。
明年开始,将以区域为单位,开展自主协同管理测试。
陈家村不再居中,而转为平台。
我们走的是‘退出中心、扶持节点’的路径。
——蜜果学院宣”
这份告示,是陈家村的真正“战略收缩”宣言。
不再居于中心,而退后半步,让各村自己成长、自己构建彼此关系。
林璐璐看完公告,认真问陈鹏飞:“你真的准备退到幕后了?”
陈鹏飞点头:“我们教别人独立,就不能一直站在台上。”
“一个村,如果永远要靠我们主导,它永远成不了自己的陈家村。”
他指着新挂上的地图,地图上写着:
“百村共建示意图:中轴退出,网络化分布。”
“下一步,不是复制,而是彼此能生出系统。”
“我们不再是‘输出者’,我们要变成‘连接者’。”
……
进入腊月,天冷了,厂区依旧有条不紊,学院课程换成线上答疑,工人照常打卡、村民照常分账。
不过,祠堂边的广播换了一种节奏,不再每天播流程、规则,而是开始播各村的来信:
“我们村第一次独立执行追责制度,全员签字,没有人拒签。”
“我们村搞了第一次共议,30人中28人到场,讨论三个小时达成共识。”
“我们村的女工小组提出自主考核机制,已经得到采纳。”
每一封来信都不是夸奖,而是“可行的尝试”。
这是陈家村真正想看到的“回音”。
而这道回音,正像一条水脉,从陈家村起,流向更远的地方。
这一年冬天,陈家村没有下大雪,却迎来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当我们教会别人相信自己能干,他们就真的能干。
他们可能没有很快成功,可能还会失败,但他们知道:
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可以不再等、靠、要,而是靠规矩、靠协同、靠彼此,走一条属于我们的乡村新路。
而这条路,已经不只是陈家村的光亮。
它,是一百个村共同点燃的火,是未来更多村的路径草图,是沉默已久的乡土社会,重新说话的方式。
它有一个名字,简单朴素——
共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