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首长调研昌平 王泽升任市长
用户8800253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章 首长调研昌平 王泽升任市长,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用户88002538,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车队缓缓驶过交界线,何大清站在昌平县领导班子的最前排,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入秋的风带着几分寒意,却吹不散他心中沸腾的热血。工作组的车队在交界处停下,何大清等人急忙迎上去,而此刻首长下了车,也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向他走来。
当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握住他的时候,他感到一阵激动。首长就站在他面前,眼中含着赞许的笑意。
“小何县长,你们昌平的工作做得很好啊。”首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路上我都看到了,变化很大嘛!”
何大清连忙擦了擦眼角,挺直腰板:“报告首长,这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市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长爽朗地笑了:“好,好,上车吧,路上你给我详细说说。”
中巴车内,何大清坐在首长斜对面,能清晰地看到首长鬓角的白发和眼角的皱纹。这位老人为国家操劳的身影让他心头一热。
“说说你们那个工业园区吧。”首长翻开笔记本,钢笔在纸上轻轻点着。
何大清深吸一口气:“报告首长,工业园区占地15平方公里,目前有43家工厂,去年总产值达9千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元。我们特别重视高科技产业发展,电子厂虽然还在投入期,但已经研发出了...”
车子驶入工业园区,宽阔的道路两旁是整齐的厂房。首长透过车窗仔细观察,不时点头。当看到电子厂门口“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标语时,他眼睛一亮。
“这个提法很好。”首长指着标语说,“你们昌平走在了前面。”
车队在电子厂停下,首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生产线。当听说这里的技术骨干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时,他高兴地说:“年轻人敢想敢干,这就是我们的希望!”
下午的行程安排在县城中心。车子驶入城区,首长明显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繁华的商业区,这与传统印象中的县城截然不同。
“这...这简直比大部分地级市还要现代化啊!”随行的一位部委领导惊叹道。
何大清介绍道:“我们按照'二十年不落后'的标准规划县城建设,目前城区面积比五年前扩大了四倍,城镇化率达到58%。”
在县委大楼前,首长仰头望着那五栋30层的建筑,若有所思。丁克哲书记介绍说:“我们把所有政府部门集中办公,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顶层是干部周转房,解决了住房问题,也方便群众随时找到我们。”
“这个思路很新颖。”首长点点头,“不过要注意,不能搞特殊化,干部和群众要心连心。”
夜幕降临,县招待所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首长单独召见了何大清和丁克哲。
“小何啊,你今年多大了?”首长亲切地问。
“首长,我今年四十六岁。”
“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首长点燃一支烟,“你们昌平的发展模式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农村的集体经济模式。我这次来,就是想亲眼看看,亲耳听听。”
何大清详细汇报了昌平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惠农政策,再到科技创新的扶持机制。首长不时插话询问细节,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
谈话进行到一半时,首长突然对秘书说:“把那个小王同志也叫来。”
何大清心头一跳。王泽是他的女婿,也是县里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这次县里上报他接替丁书记。他没想到首长会知道王泽,更没想到会在这个时候点名见他。
王泽很快赶到,他今年24岁,虽然年轻,但显得干练而沉稳。首长打量着他,突然问道:“听说你带队去香江引进了精密机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