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又是太师的布局
莫道无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5章 又是太师的布局,启龙图:我在敌国当皇夫摄政王,莫道无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初谋划这一切的时候,老夫并不确定是否值得、能否收场,可是今天老夫才算明白,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应该可以收场。”
杨谦大惑不解地盯着太师:“你为什么要把大魏的驻军布防图送给敌国,你疯了吗?你到底要做什么呢?”
太师的笑意使他的精神状态看着非常放松,然后从袖袋掏出一张纸抛向杨谦。
那张绢纸很轻很薄,太师随随便便一抛,它笔直地飞向杨谦,就像一块厚实木板。
杨谦于武学一道是个初窥门径的新手,一身内功来的稀里糊涂,初学乍练的四象擒拿手只能打打偷袭,他深知这种举轻若重的暗器功夫需要相当高的造诣。
难怪世人都说太师老爹的武功当世第一,就这手神乎其技的暗器功夫,放在哪里都是神话级别的存在。
古人常说武功练到极致飞花摘叶均可伤人,从古至今又有几个人能练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境界,而那些能够伤人的花朵树叶绝不会比这张绢纸还轻薄。
杨谦刚想在太师面前炫耀四象擒拿手的上乘功夫,好让太师大吃一惊。
右手抬起后,心念忽地一动,自己学了上乘武功的事情最好不要张扬,能瞒一个是一个,尽管他不明白潜意识为何要瞒住太师,但他还是装作不懂武功,笨手笨脚抓住那张绢纸。
纸上密密麻麻写满潦草的字,都是繁体字,杨谦瞄了一眼就头大如斗,望着太师苦笑道:“父亲,这上面的字孩儿一个都不认识呀。”
太师怔了一怔,笑道:“老夫忘了你不识字,好吧,老夫就为你解释一下。
这是老夫草拟的一道调兵令,前些天通过八百里快骑发往各道大都督府,严令每道在一个月内至少遴选三万精兵供朝廷驱策...”
杨谦双眼渐渐放出明光:“父亲是要借秦楚两国大举入侵的契机,将各道精兵强将收拢到朝廷麾下,从而削弱各道大都督手中的兵力?”
太师对杨谦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大为赞赏,点头道:“不错,你越来越出息了,能够见一叶而知秋,老夫话才说到一半,你就猜到了老夫的真实用意。
未来几年大魏国局势堪忧,老夫只能设法削弱各道兵力,将兵权集中于朝廷,集中于太师府,为下一步削弱各道实力做铺垫。”
杨谦心中仍有疑虑,问道:“父亲,孩儿有个地方不太明白,想请父亲指教。咱大魏国统兵权和调兵权不是分开的吗?各道大都督府只有统兵权,不能调派一兵一卒离开辖区,调兵权隶属朝廷,各道兵马按理来说都掌握在朝廷手里,父亲为何要煞费苦心削弱各道兵马呢?”
太师手指轻扣桌面,惨然道:“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六王之乱后,老夫为了杜绝各地诸侯出现拥兵自重的状况,首创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制度,各道大都督府负责招募和训练府兵,十二卫府和兵部才有资格调动兵马。
这项制度经过几十年变革,一直存在较大漏洞,始终未能尽善尽美。
漏洞主要在于,各地折冲府兵依照属地管理原则,平时受地方州府节制,与地方州府来往密切,私交极好,与朝廷十二卫府、兵部反而较为疏远,其兵员粮饷器械皆由地方州府按旬供应。
太平时候,地方州府一般会听朝廷的诏令,然而时局若是发生动荡,各道大都督府生出不臣之心,地方州府势必会附庸大都督府对抗朝廷,折冲府兵容易被他们辖制。
毕竟折冲府兵的粮饷器械均由地方州府调配,倘若他们不愿意出兵,就算朝廷发布了调兵令,他们随便捏造一个粮饷供应不足的理由,就可以将折冲府兵控制住。”
杨谦心中仍有忧虑:“父亲,你的用意虽好,可是为了削弱大都督手中的兵力,这一招是不是太过铤而走险?
如今秦楚两国二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镇南关萧关在敌人的猛攻下朝不保夕,河南道关内道战火连天,不知多少百姓会遭到铁蹄蹂躏,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再者,万一各道大都督心怀不轨,看到朝廷四面楚歌,不肯借兵给朝廷,朝廷可有制衡他们的法子?
倘若他们铁了心拥兵自重,秦楚两国一旦攻破镇南关萧关,铁蹄长驱直入,父亲就不怕闹得玉石俱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