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命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章 志士,明渣的逆袭,浮沉的命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翻到报纸的另一页,左上角的内容,立刻吸引了顾炎武。
“……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高坐,喝问下面被提审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称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骗,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当不失美官。
夏完淳不为所动,反问洪承畴:“尔何人也?”
旁边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
又有狱吏在其旁低声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厉声抗喝:“哼,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松山、杏山与北虏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
狱吏们窘迫。洪承畴面如死灰……”
顾炎武摇头叹息,这是江南名士、少年英雄夏完淳痛斥洪承畴的事迹了。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可惜夏完淳,年仅十六岁,就被洪承畴这老贼杀害。
清军南下,张煌言、陈子龙、阎应元、陈明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多少仁人志士,倒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下。
“……迁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这一条内容,顾炎武轻轻摇头。
迁界令,禽兽不如,贻害百万百姓。
这是总督府在宣扬满清朝廷迁界令的暴行了。
顾炎武心事重重,合上了报纸,沉思片刻,这才向掌柜问道。
“老丈,你们以为,这位总督大人如何?是爱民的好官吗?”
其实不用问,从掌柜的光头以及他的言语就能看得出来。
至少,江南百姓,并不排斥这位朱大人。
果然,掌柜的嘿嘿一笑:“先生,总督大人怎样,老汉我不知道。不过南京城越来越热闹,老汉我的买卖越来越好,这倒是真的。”
顾炎武点点头,指了指掌柜的光头:“老丈,你把辫子剃了,就不怕满清朝廷秋后算账吗?”
“怕呀!不过老汉更怕当汉奸,现在就掉了脑袋。总督大人麾下都是精兵强将,龙精虎猛的,谁能抵挡得住?”
掌柜的说完,又去招呼其他客人。
龙精虎猛的……
顾炎武不由得一笑,他将目光转向南京城,心中很是好奇,也很是期盼,能早些见到这位朱大人,一见其人,一探究竟。
………………
顾炎武求见!
消息传到朱和垚耳中,总督府大堂中的他一时有些恍惚。
“快,有请!”
他刚说完,又站起身来,大步向外走去:“不了,我亲自出迎!”
黄宗羲刚来,顾炎武又至,明末三大儒,只等船山先生王夫之了。
总督府门前没等多久,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在下朱和垚,见过亭林先生!”
朱和垚出了总督府大门,对着顾炎武肃拜一礼。
明末五大家: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与朱之瑜。五人不仅是天下名士,还都是抗清义士,失败后潜心学术,成就斐然。
这五人中,物理学家方以智已死,梨洲先生黄宗羲与舜水先生朱之瑜都是余姚人,与朱和垚算是“同乡”。亭林先生顾炎武云游四海,船山先生王夫之隐居治学。
又清初三大儒一说:梨洲先生黄宗羲、亭林先生顾炎武、船山先生王夫之。
不管是历史影响力上“王不如黄,黄不如顾”一说,还是学术上“王夫之大纯而小疵,顾炎武大疵而小纯,黄宗羲纯者无几”之谈,黄顾王三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家。
想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竟然来了南京城,而且前来拜见自己。
自己这是真有“王八之气”吗?
“老夫顾亭林,见过总督大人!”
“大明皇孙”亲自出迎,谦恭有礼,顾炎武心头一热,心里有愧,赶紧回礼。
四大家中,朱之瑜以“明末遗民”远渡日本,王夫之避世不出,他与黄宗羲虽然隐居,但因为剃发,而为天下士林鄙夷。
尽管这些士林,几乎都已剃发易服,甚至已为当朝官宦。
“亭林先生云游四方,今日回归江南,总督府蓬荜生辉。先生,里面请。”
朱和垚温声说着,让出道来。
希望这位大儒不是路过,而能留下。
以这位大儒的能力,以及他在江南的声望,绝对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