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秋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章 数声风笛离亭晚(3),彘仇,青木秋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长宁宫偏殿的小佛堂里香雾缭漫,一身素色装扮的德妃紧闭双目,已在观音像前的蒲团上跪坐了大半个时辰了。她的贴身大宫女紫云轻手轻脚的走到她身后低声回禀道:“娘娘,吴王来看你了。”徳妃闻言,缓缓的睁开眼睛,轻轻的问道:“什么时候了?他已经来了吗?”“嗯,已是辰时末了,吴王来了好一会儿了,他不让通禀,怕打扰你颂经。一直在正殿等着。”徳妃站起来又虔诚的添了一柱香,这才扶着紫云的手出了小佛堂向正厅走去。
盛夏早上的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她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才四十多岁的年龄,因保养得宜,看上去依然冰肌玉肤,容颜秀美,身姿神态更显成熟女人的妩媚,只眼角几丝淡淡的细纹,和一双仿若古井般波澜不惊的眼眸,才显出朱颜辞镜的沧桑和深宫岁月的惆怅。毕竟,从前朝的亡国公主转变成当朝的皇妃,这种内心的风霜雪雨不是一般人能轻松面对的。她高贵的出身,良好的教养,倾世的容颜并没有带给她光鲜的人生,而是像一朵飘零的落花,只能随波逐流罢了。
吴王李恪之踱步到了门口,看着这座母妃居住了几十年的宫室,自己十岁前也生活在这里,这里带给他家一样的温馨感觉。房子确实太老了,虽几经修缮,仍是红墙斑驳,木门老旧。夏日的勃勃生机给这旧黯的长宁宫带来了一丝清新,空气里飘荡着淡淡的的梵香味,若不是门口站着两个穿着宫装的年轻宫女,还以为是走进了哪里的庵堂寺院。墙角一架紫藤开得正盛,院中这棵他小时候常爬上爬下的桂树长的更高大了,如大伞般的树冠遮了半院的阴凉……这里有他的母妃,有他的童年,有他太多的回忆。
“恪儿来了。”有妇人慈祥的声音响起,李恪之抬头,他的母妃已经走到他面前了,正含笑着望向他。他忙躬身施礼:“恪之拜见母妃,母妃安好。”德妃顾不上叫儿子免礼,就直接一把拉住儿子的手道:“外面热,恪儿随娘进屋说话。”
李恪之扶着母妃的手臂,母子俩相依着向屋内走来,徳妃的脸上露出慈爱微笑,儿子搬出宫时才是堪堪十岁的少年,是她牵肠挂肚,朝思暮想又不能言说的心事。光阴如梭,转眼已过去十年了,儿子已长成了英姿勃勃的青年,愈发的神似他的父皇。这十年,他忙着读书,习武,稍微大一点又是出征,巡视,母子俩聚少离多,一年也见不到几回面。每次都是匆匆一别,再见不知何时,她明白,儿子大了,应该到了就藩的时候,她只想她的儿子远离皇权,能顺心称意的过完一辈子。为此,她日夜烧香拜佛祈祷上苍,她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这片小小的宫室里不争不抢,以求换取皇上对儿子的眷顾。
回到屋里,李恪之扶自己的母妃坐在正中的椅子上,又端端正正的行了跪拜之礼。德妃一贯云淡风清的脸上难得挂满笑意,她叫过紫云说:“你亲自去准备些恪儿爱吃的胡饼和羊肉汤,中午让他留下陪我吃饭。把绿玉也带去帮忙,这儿有事我叫门口的小丫头就行。”紫云答应着和绿玉一道下去了,有宫女奉上茶来,德妃道:“你们在门外候着就行,让我们娘俩说说话。”
李恪之看着母妃,这个半辈子谨小慎微、藏慧守拙只为护儿子周全的母亲,心里涌起难言的心酸。德妃见儿子望着她便问道:“恪儿,听说你父皇这次又让你在安西都护府巡视了几个月,一路上很是辛苦吧?”李恪之道:“谢母妃挂念,其实一切都好,路上极顺利的。”德妃又道:“现下你回京,你父皇让你何时出发去封地了吗?”李恪之放下茶碗道:“不曾,只说让我留在京中休整下”。德妃眼里带着紧张的神情说:“母妃虽是深宫妇人,但也略知现下太子未立,朝堂形势复杂多变。早有人视你为眼中钉一样,若你久留京城之中,就怕别有用心的人无端揣测,恐对你不利。不如你早日请旨离京,也让母妃能心安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