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不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9章 策问勘世道,红楼之扶摇河山,沧海不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圣贤道统不可易,然一时之法,无一定之论,何以可治百世之事?</p>
先贤有云: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p>
盖以本源治道之基,众法归一,使普天率土,士民黎庶,悉共于理义。</p>
无本末忤逆之患,上下异向之风,何以致之?</p>
……</p>
贾琮全神贯注浏览考牌上的考题,并飞快的执笔记录,但读完首题内容,心中微微一动,若有所思。</p>
在贾琮所在号舍之前十几个位置,正是杭州府解元林兆和的号舍。</p>
当差役的考牌游走到号舍之前,他全神贯注看过首题,并飞快笔录下来。</p>
等到录完其他四道策问题,林兆和又回到策问首题仔细阅读。</p>
等到他读完题意,微微一揣摩,心中生出古怪,眉头微微锁起……</p>
随着差役举着考牌在舍巷中走动,越来越多的举子看清了首题,许多人的脸上都显出难色。</p>
不得不承认策问首题,题意宏大,思虑深远,但越是这样的题目,举子策问答题,掌控的难度就越大。</p>
已经有不少举子心中暗骂,这策问首题雄奇怪丽,汪洋恣肆,气势凌然。</p>
也不知是三位主考官之中,那位大人所出,他自己倒是逞才使气,洋洋洒洒。</p>
可这样宏大艰深的题意,想要举子写出契合的问卷,实在不太容易,本次会试的策问之比,不知要折断多少举子的青云之志……</p>
……</p>
随着每条舍巷之中,那些举着考牌的差役,来回不停地走动,所到之处,许多举子不可抑制,发出低声的作难哀叹之音。</p>
和贾琮隔着老远的某条号宿之中,吴梁看清了考牌上的策问首题,也飞快的笔录下来。</p>
当他读到题干中那句: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p>
心中若有所悟,摇头晃脑默诵几遍,心中似乎灵机触动,提笔就在稿纸上拟写提纲。</p>
在另一条舍巷之中,周严经过二场六天的考试,蓬头垢面,脸色苍白,眼圈都有些发青,精神十分疲惫。</p>
他中举已有多年,虽然已两次会试落榜,但是多年苦读,胸中才学也有些根底。</p>
而且对会试的艰苦,也早就驾轻就熟,加上他又正当盛年,本来不该只考过两场,便成了这等狼狈样子。</p>
但是他在会试之前,因他对书经时文、公文判语沉浸多年,多少有些底气。</p>
得到主考官黄宏沧的独家拟题,通过拟题揣摩其思路文脉,第三场策问志在必得,本以为本次会试笃定上榜。</p>
但他万万没想到,满怀希望入贡院应试,事到临头,后知后觉,原先炙热的期盼全部落空!</p>
当一个人心志被瞬间摧糜,满腔希望被顷刻扼杀,能将他十成本事削去三成。</p>
而且,他在考前将大部分功夫,都花在揣摩黄宏沧的拟题,甚至有些荒废正道,偌大的精力和功夫,全成一场无用功。</p>
周严本就不是贾琮、林兆和这等卓异之才,遭遇这等突变,心中惊慌失措,难以言语,难以排解,自然愈发兵败如山倒。</p>
如此心神低迷之下,会试头两场,更失去不少机敏之变,发挥并不太好,还累得自己昏昏欲倒。</p>
等到那考牌游动他面前,他看清已被许多考生暗自谩骂的策问首题,搜肠刮肚的寻找记忆。</p>
可是脑中似乎一团浆糊,毫无所得,心中愈发一片哀鸣,废了好大功夫,才磕磕绊绊将五道策问题记录下来。</p>
……</p>
贾琮将那道有些艰深的策问首题,回来推敲揣摩了半个时辰,思绪沉浸,渐渐理出头绪,蕴养文思,提笔写到:</p>
一时之法,一定之论,非可治百世之事,因其当时世道相异。</p>
显德之世,治世之道同。大乱之世,治世之道异。</p>
盖之所以异者,世之治乱而已,所谓治世之道,未尝有所不同。</p>
为政之人无异心,为政之人无异道,则治世无异效。</p>
纠其所源,治世之道不移,因时之策而化,越百世而同神。</p>
心法明则道法立,道法立则治法举。</p>
世之莽荒,正学不传,黎庶不见帝王之贤,然薪火相传,刀耕火种,搏杀山水,血种相传,治世之道始矣。</p>
士人得圣贤衣钵,自勉而求索,学力所致,褪旧变新,心法宏正,天宽地大。</p>
本源即正,则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天下,无一政之不立,无一事之不举……</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