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43章 北王立功,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咸丰元年十月,田家镇的山峦间,韦昌辉盯着手中的「山形算筹」——三棱竹筹上面刻着坡度、射程、风向的刻度,这是篝火盟为山地战特制的丈量工具。探马报曾国藩的湘军已至蕲州,前锋罗泽南部的虎蹲炮架绘有太极八卦纹,算学吏正用《湘军火器算经》测算仰角。「太极纹虽精,却困于典籍,」韦昌辉将算筹抛给匠人,「传篝火盟令,摆『山雷阵』,以民间算学破之。」
卯时三刻,大雾弥漫。韦昌辉命人在山腰遍插火焰纹竹旗,旗面用湘西矿物颜料绘制,雾中隐约可见旗角的「雷三震四」标记——此为篝火盟约定的诱敌暗号。湘军前锋见旗晃动,误以为太平军主力在山顶,罗泽南急令炮营仰角调至四十度。却不知韦昌辉的竹铁炮藏于雾中凹地,匠人正以山形算筹丈量「山二川一」的实地仰角(山距二里、川流一里的三角测算),炮口对准湘军必经的峡谷。
巳时,雾散天晴。罗泽南发现算旗系稻草人所擎,急令撤退,忽闻山坳传来竹器震动声——韦昌辉的「山雷阵」发动:二十架竹铁炮从凹地抬出,匠人以算筹敲击炮架校准,依据《篝火算要》的「坡角速算法」调整射角,铁砂随炮声倾泻而下。湘军炮营的太极纹炮架因结构笨重,尚未转向便遭打击,算学吏手中的《湘军火器算经》被气浪卷走,书页上的「平三角法」图示与篝火盟算筹的刻度竟有相似逻辑。
未时,韦昌辉在中军帐接见篝火盟分舵主老周。老周呈上一套「折叠算架」,竹制扁担展开后可组装为简易炮架:「翼王在江西用竹铁炮,咱在湖北就使『扁担炮』——平日运粮,战时为炮。」韦昌辉抚摸扁担上的火焰纹烙痕,问:「巴夏礼的洋铁件到了?」老周低声道:「东王快船送来的,每箱洋铁铣刀都裹着《算具图说》。」
酉时,田家镇渡口。韦昌辉接过石达开部算学吏递来的密信,内附《山地算学辑要》,提及以洋铁弹簧加固扁担炮架卡槽。匠人当场试验:将弹簧嵌入竹制炮架,以算筹标记「弹三簧二」的弹力档位(弹簧压缩三次、释放二次的储能计算),炮身稳定性果然提升。「翼王善用洋铁,咱善用竹簧,」韦昌辉笑道,「清军纵有《算经》,难测民间巧思。」
亥时,湘军大营。罗泽南检视败兵甲胄,见插着刻有火焰纹的竹筹碎片,碎片上的「川」「坡」符号令他心悸。幕僚呈上缴获的折叠算架,曾国藩抚着竹制部件皱眉:「此架轻便如农具,却能化民为兵,篝火盟果然扎根民间。」李鸿章忽忆巴夏礼所言「太平军器械皆出匠人之手」,提议:「可仿其形制,以湘军「忠孝」纹替代火焰纹,混淆其耳目。」
十月末,巴夏礼商船抵鄂东。韦昌辉以缴获的清军铜筹换得洋铁弹簧,交易时故意透露改编的算筹密语——将「雷三震四」(实为「雷区三里、震区四里」)谎称为「雷五震三」。巴夏礼在贸易笔记中写道:「太平军算具充满乡土智慧,其『扁担炮』的模块化设计,暗合西方便携火器理念。」却不知密语已被篡改,终将误导清军误入雷区。
夜深入静,韦昌辉巡视山寨。篝火旁,匠人以算筹教士兵识别山地参数,童子兵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山形算图」,旁边堆着仿制的纳皮尔算筹(缴获自李鸿章部)。他摸出腰间山形算筹,筹身「田」字刻痕既是地名,亦藏早年种田记忆。
山风吹动火焰纹竹旗,韦昌辉望向长江:杨秀清的算珠快船往来运械,石达开的流动炮营转战赣皖,篝火盟匠人在各处山隘用算筹丈量地势。他深知,只要民间有竹篾可编、有算筹可刻、有匠人可教,这源自市井乡野的算学火种,便永远能在乱世中燃成燎原之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