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汉宣帝刘询
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汉宣帝刘询,状元郎挨日常by小小望沈清辞,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汉宣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看到“朝政清明”,便将《史记》献给了汉宣帝。汉宣帝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部着作,最终同意颁行经过少量删改后的《史记》。这一举措使得《史记》得以广泛传播,流芳百世。
《史记》的颁行对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文化传承方面,《史记》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它的颁行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和传承,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文化发展方面,《史记》以其独特的纪传体体例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史学家和文学家都从《史记》中汲取了灵感和营养。
汉宣帝刘询通过召开石渠阁会议和颁行《史记》等文化建设举措,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推动了儒家文化的繁荣,还使得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和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武功建树
1.降服匈奴
汉宣帝刘询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成功降服匈奴,为汉朝边疆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在刘询即位之前,匈奴与汉朝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时常侵扰汉朝边疆,给边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询制定了联合乌孙等力量共同打击匈奴的战略。乌孙是西域的一个强大国家,与匈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汉朝与乌孙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此前汉武帝曾两次将公主远嫁乌孙,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多次侵扰乌孙,乌孙昆弥(国王)翁归靡向汉朝求救,表示愿意出动五万骑兵,与汉朝共同夹击匈奴。刘询果断决策,派遣田广明、赵充国等五位将军,率领十六万骑兵,分五路出击匈奴。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监督乌孙军队的行动。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汉朝与乌孙联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乌孙军队在常惠的指挥下,深入匈奴腹地,大败匈奴右谷蠡王的军队,俘获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财物。汉朝的五路大军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这次战役使得匈奴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其内部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此后,匈奴内部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汉朝与乌孙等国的联合打击,匈奴的国力急剧衰退。匈奴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形成了多个势力集团,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因与单于发生矛盾,率领其部众投降汉朝。汉朝派遣郑吉率领西域诸国的军队迎接日逐王,并将其安置在河曲地区。日逐王的投降,标志着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受到了重大打击,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内部再次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相互对立。呼韩邪单于为了对抗郅支单于,决定向汉朝称臣,并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表达了愿意归附汉朝的意愿。刘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接受呼韩邪单于的投降。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朝见汉宣帝。刘询以隆重的礼仪接待了呼韩邪单于,并赐予他大量的财物和封号。呼韩邪单于表示愿意永远做汉朝的藩属,为汉朝守卫边疆。此后,呼韩邪单于率领其部众南迁,在汉朝的支持下,逐渐恢复了实力。
匈奴称臣对汉朝边疆安全和外交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边疆安全方面,匈奴的降服使得汉朝边疆地区的威胁大大减少。汉朝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防御匈奴的侵扰,边疆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汉朝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外交格局方面,匈奴称臣标志着汉朝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周边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看到匈奴都向汉朝称臣,纷纷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这使得汉朝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以汉朝为中心的东亚外交格局。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相处,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匈奴人学习了汉朝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汉朝也从匈奴那里引进了一些优良的畜牧品种和文化艺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汉宣帝刘询通过联合乌孙等力量打击匈奴、接受匈奴投降等战略举措,成功降服了匈奴,为汉朝带来了边疆的安全和外交格局的稳定。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对汉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设立西域都护府
设立西域都护府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汉宣帝刘询之前,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匈奴在西域仍有较强的势力,时常与汉朝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匈奴对西域各国进行压迫和剥削,阻断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严重影响了汉朝的边疆安全和对外交流。
随着汉朝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汉宣帝时期,汉朝在军事上多次取得对匈奴的胜利,匈奴的势力逐渐衰落。同时,西域各国也对匈奴的统治感到不满,渴望摆脱匈奴的控制,与汉朝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西域地区,加强汉朝对西域的控制,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设立西域都护府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因与单于发生矛盾,率领其部众投降汉朝。这一事件使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受到了重大打击,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汉朝派遣郑吉率领西域诸国的军队迎接日逐王,并将其安置在河曲地区。郑吉因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事务。
西域都护府设立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其职责主要包括管理西域各国的事务、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等。西域都护府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可以对西域各国进行有效的威慑和管理。同时,西域都护府还负责调解西域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设立西域都护府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朝控制西域的角度来看,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汉朝正式将西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直接统治。汉朝通过西域都护府,能够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国的事务,保障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也使得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为后来汉朝对西域的进一步开发和经营奠定了基础。
在促进中西交流方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域都护府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汉朝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同时,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等商品也传入中国。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汉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入西域,对西域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西域的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佛教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刘询设立西域都护府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它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促进了中西交流,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征定西羌
西羌是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在汉宣帝时期,西羌各部落逐渐联合起来,与匈奴勾结,企图共同对抗汉朝,对汉朝的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神爵元年(前61年),西羌先零部落与其他部落解仇结盟,准备进攻汉朝边塞。汉宣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派遣军队进行征讨。在选择将领时,年逾七十的老将赵充国主动请缨,承担起了平叛西羌的重任。
赵充国到达前线后,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采取了“先计而后战”的策略。他首先深入了解西羌各部落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兵力分布、内部矛盾以及与匈奴的关系等。通过调查,他发现西羌各部落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先零部落是主谋,而其他一些部落则是被胁迫参与的。
基于这种情况,赵充国制定了分化瓦解西羌联盟的策略。他一方面对先零部落采取军事打击的手段,另一方面对其他受胁迫的部落进行招抚。他向这些部落发布告示,声明只要他们与先零部落划清界限,不再参与叛乱,就可以得到汉朝的宽大处理。
在军事行动中,赵充国率领军队稳步推进,避免与西羌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他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战术,等待西羌军队疲惫不堪时再发动攻击。当汉军逼近先零部落的营地时,先零部落的军队由于长期处于戒备状态,已经疲惫不堪,看到汉军到来,纷纷丢弃辎重,渡水逃跑。赵充国下令军队缓慢追击,避免过度逼迫导致西羌军队狗急跳墙。
在招抚方面,赵充国的策略取得了显着成效。许多受胁迫的部落纷纷脱离先零部落,向汉朝投降。这使得先零部落的势力逐渐孤立,战斗力也大大削弱。
随着战事的推进,赵充国又提出了“屯田”的策略。他认为,长期的军事行动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不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因此,他建议在边疆地区进行屯田,让士兵们在战时作战,平时耕种。这样既可以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又可以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汉宣帝起初对这一策略有所疑虑,但在赵充国的多次上书解释后,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和招抚行动,西羌的叛乱最终被平定。先零部落的首领被斩杀,其余部众纷纷投降。
平定西羌对汉朝边疆稳定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边疆稳定方面,西羌的叛乱被平定后,汉朝的边疆地区恢复了和平与安宁。边疆百姓不再受到西羌军队的侵扰,可以安心从事生产生活。汉朝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民族关系方面,赵充国采取的分化瓦解和招抚策略,避免了对西羌各部落的大规模屠杀,减少了民族之间的仇恨和矛盾。许多西羌部落向汉朝投降后,得到了汉朝的妥善安置,逐渐融入了汉朝的社会。这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赵充国平叛西羌的过程和策略,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的成功不仅维护了汉朝的边疆安全,也为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1.时人与后世的评价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武功卓着,他的统治得到了时人与后世的高度评价。
班固在《汉书》中对汉宣帝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班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肯定了汉宣帝的统治。在政治上,汉宣帝赏罚分明,注重考核官员的实际能力,使得各级官员都能尽职尽责;在经济上,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在军事上,成功降服匈奴,使匈奴单于称藩,维护了边疆的稳定。班固认为汉宣帝的中兴之治,功德与殷宗和周宣王相等,高度评价了他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
刘向也对汉宣帝赞誉有加,他说:“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盈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刘向将汉宣帝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认为汉宣帝时期政治教化清明,法令得以有效执行,边境安全,四方夷族归顺,国家富足,百姓生活幸福,其治理成效超过了汉文帝时期。刘向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汉宣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成就,强调了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卓越能力。
后世对汉宣帝的评价也多为正面。赵秉忠评价道:“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赵秉忠认为后世提及精明的皇帝,首先会想到汉宣帝,他统治下官员称职,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评价突出了汉宣帝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精明和成效。
不同的评价角度和依据各有侧重。班固的评价较为全面,综合考虑了汉宣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成就,从宏观的角度肯定了他的中兴之功。刘向则通过与汉文帝的对比,突出了汉宣帝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更侧重于国家治理的实际效果。后世的评价则多从汉宣帝的统治特点和成就出发,强调他的精明和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贡献。
时人与后世对汉宣帝的评价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汉宣帝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领导智慧,使西汉王朝在经历了汉武帝后期的动荡后,实现了中兴,为西汉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汉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对西汉王朝的影响
汉宣帝刘询的统治对西汉王朝的复兴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政策和举措对西汉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方面,刘询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的稳定和清明。他铲除霍氏势力,结束了权臣专政的局面,加强了皇权统治,使朝廷权力重新回归到皇帝手中。这一举措避免了西汉政治的进一步动荡,为王朝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刘询推行“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使得官场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官员们廉洁奉公、尽职尽责,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政治清明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政治环境为西汉后期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使得朝廷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内外挑战。
刘询重视地方治理,派遣使者巡视地方,了解民间疾苦,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他还鼓励地方官员积极推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水平,使得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在经济方面,刘询的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西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他改革工商业政策,减少对工商业的限制和干预,鼓励民间商业活动的开展,使得商业市场更加活跃。城市的商业街区日益繁荣,商品种类丰富多样,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豪强兼并,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得农业生产能够稳定进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加,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设立常平仓,有效地调节了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稳定了粮价,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又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西汉在刘询的统治下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为西汉后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繁荣也为西汉王朝的军事和外交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使得西汉在对外交往中更具实力。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刘询降服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征定西羌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西汉王朝的国力和影响力。降服匈奴使得汉朝边疆地区的威胁大大减少,边疆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汉朝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匈奴称臣也标志着汉朝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周边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纷纷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
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汉朝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征定西羌,维护了汉朝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些军事和外交成就为西汉后期的边疆安全和对外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刘询的统治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对西汉后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他统治后期,宦官和外戚势力开始逐渐崛起。虽然在他在位时,这些势力尚未对朝政造成严重威胁,但却为西汉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西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汉宣帝刘询的统治对西汉王朝的复兴和延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政策和举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使得西汉王朝在经历了汉武帝后期的动荡后,实现了中兴。但他统治后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对西汉后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刘询的统治在西汉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西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在西汉历史的星空中,汉宣帝刘询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星辰。与其他西汉皇帝相比,他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卓越的成就,在西汉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与开国皇帝刘邦相比,刘邦以非凡的胆识和领导才能,在秦末乱世中崛起,建立了西汉王朝,奠定了汉朝四百年基业,其功绩具有开创性。而刘询则是在西汉王朝经历了汉武帝后期的动荡和消耗之后,力挽狂澜,实现了王朝的中兴。他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面和社会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使西汉重新走向繁荣稳定。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北击匈奴,使汉朝的声威远播四方。但长期的战争也导致了国家财政的紧张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刘询在汉武帝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的边疆安全,通过联合乌孙等力量打击匈奴,最终使匈奴称臣,解决了汉武帝时期未能彻底解决的匈奴问题。他还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促进了中西交流,其在边疆治理和外交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可小觑。
汉文帝和汉景帝以“文景之治”闻名于世,他们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刘询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他不仅重视民生,采取轻徭薄赋、设立常平仓等措施改善百姓生活,还注重政治制度的改革,推行“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政治更加清明,社会更加稳定。
在西汉历史上,刘询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经历了一段低谷后,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史称“孝宣之治”。他的统治为西汉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刘询也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思想,将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相结合,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国模式。这种思想强调恩威并施,既注重道德教化,又重视法律的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整顿吏治的举措,如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后世的官员管理和廉政建设具有启示作用。通过选拔贤能、奖惩分明,能够提高官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保证政府的廉洁和高效。
刘询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如改革工商业政策、抑制豪强兼并、轻徭薄赋、设立常平仓等,对后世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具有借鉴价值。这些政策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百姓的生活。
汉宣帝刘询以其独特的经历、卓越的成就和先进的治国理念,在西汉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统治不仅使西汉实现了中兴,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