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帝乙,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帝乙:商朝末年的挣扎与抉择

一、帝乙所处的时代背景

1.商朝的兴衰历程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兴衰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由商汤率领方国部落灭亡夏朝后建立。商朝初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商汤以贤能治国,广施仁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商朝的兴盛在武丁时期达到了顶峰。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任君主,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任用傅说、甘盘等贤才为相,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农业方面,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粮食产量;手工业中,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等,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工艺复杂,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艺。商业也十分发达,商朝人善于经商,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原大地,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武丁还积极对外扩张,多次发动战争,征服了周边的许多方国部落,使得商朝的疆域不断扩大,国力强盛,史称“武丁盛世”。

然而,商朝的繁荣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九世之乱”成为了商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仲丁开始,商朝内部陷入了激烈的王位争夺之中。由于商朝的继承制度存在缺陷,没有明确规定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导致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内乱不断。这场持续了近百年的动荡,使得商朝的政治局势变得混乱不堪,国家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许多方国部落趁机脱离商朝的统治,纷纷独立,商朝的统治范围逐渐缩小。

在经济方面,长期的内乱导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手工业和商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文化上,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曾经辉煌的青铜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到了帝乙即位时,商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部,周边方国部落不断崛起,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内部,社会矛盾激化,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奢侈淫逸之风盛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帝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挽救商朝的命运。

2.周边方国部落的崛起

· 崛起原因:商朝“九世之乱”期间,内部王位争夺激烈,政治局势混乱不堪,无暇顾及周边方国部落。这为周边方国部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们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同时,一些方国部落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产等,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部分方国部落学习和借鉴了商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如青铜铸造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实力。

· 表现:在经济上,周边方国部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一些方国部落开始使用先进的农具,提高了粮食产量;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陶器制作等技术逐渐成熟,能够生产出精美的器物;商业活动也日益频繁,与其他地区进行物资交换。在军事上,方国部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且不断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们拥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青铜兵器等,具备了与商朝军队抗衡的能力。

· 重要方国部落:

o 周部落:位于商朝西部,在季历的领导下逐渐强大。周部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推行仁政,吸引了大量人口归附。季历还多次率领军队征伐周边的戎狄部落,扩大了周部落的势力范围。帝乙二年,周部落甚至攻打商朝,给商朝的西部边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o 昆夷:活动于商朝西北边境的游牧部落。他们擅长骑射,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给商朝的边疆地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o 岛夷和淮夷:分布在商朝东南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势力逐渐壮大。帝乙九年,商朝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途中还受到了孟方的截击,可见这些方国部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力量,敢于与商朝军队正面交锋。

· 对商朝统治的威胁:周边方国部落的崛起,使得商朝的统治范围不断缩小,许多原本臣服于商朝的地区纷纷脱离其控制。同时,方国部落的军事威胁也让商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防御和征伐,这进一步消耗了商朝的国力,加剧了商朝的衰落。

3.商朝内部的社会矛盾

商朝末年,内部社会矛盾已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其中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奢侈淫逸之风是导致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

商朝的贵族阶层享有极高的特权和丰富的资源。他们居住在豪华的宫殿和府邸中,宫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饮食方面,贵族们追求极致的奢华,食用各种珍馐美馔,酒池肉林便是他们奢侈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大量使用青铜器作为饮食器具,这些青铜器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工艺复杂,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同时也反映出贵族阶层的挥霍无度。

贵族们还热衷于各种娱乐活动,如歌舞、狩猎等。他们豢养了大量的乐师和舞者,为他们表演各种精彩的节目。狩猎活动则是贵族们展示自己权势和财富的方式,他们常常率领大批随从,携带精良的武器,到野外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所获猎物不计其数。

与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的悲惨处境。平民阶层承担着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他们辛勤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许多平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沦为贵族的附庸,遭受着贵族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则更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被视为贵族的财产,可以随意买卖和处置。奴隶们从事着最繁重的劳动,如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建筑工程等,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生活极其困苦。

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平民和奴隶对贵族阶层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时常爆发反抗斗争。这些反抗斗争虽然规模较小,但却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商朝的社会秩序。同时,贵族阶层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和利益冲突。不同的贵族集团为了争夺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相互倾轧,勾心斗角,进一步削弱了商朝的统治力量。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商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帝乙即位后,不得不面对这些尖锐的社会矛盾,试图采取措施来缓和矛盾,挽救商朝的命运。

二、帝乙的生平事迹

1.继承王位

帝乙,子姓,名羡,乃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之子。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子羡顺理成章地继任商朝君主之位,史称帝乙。

帝乙登上王位之时,商朝国势已如日薄西山,趋于没落。历经“九世之乱”的沉重打击,商朝内部政治局势混乱不堪。王位继承的纷争使得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明争暗斗,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官员们无心于政务,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朝廷的行政效率大幅下降,国家的治理陷入了困境。

经济方面,长期的内乱和频繁的战争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手工业和商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作坊倒闭,商业活动受到阻碍,经济发展陷入了低迷状态。百姓生活困苦,温饱难以保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周边方国部落纷纷崛起,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周部落位于商朝西部,在季历的领导下逐渐强大,帝乙二年,周部落便曾攻打商朝,给商朝的西部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昆夷等游牧部落也时常侵扰商朝的边疆地区,烧杀抢掠,使得边疆百姓不得安宁。东南沿海的岛夷和淮夷等部落势力也不断壮大,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对商朝发动进攻。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下,帝乙肩负起了挽救商朝命运的重任。他深知商朝面临的局势严峻,必须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局势,重振国威。然而,要想扭转商朝衰落的颓势并非易事,帝乙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关系到商朝的生死存亡。

2.征伐诸夷

(1)早期的外部威胁

帝乙即位之初,商朝便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帝乙二年,位于商朝西部的周部落,在其首领的带领下,突然对商朝发动了进攻。周部落此时在季历的领导下逐渐强大,他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扩充军事力量,对商朝的西部边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次进攻让商朝上下大为震惊,帝乙意识到周部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劲敌。

然而,这仅仅是外部威胁的开始。帝乙三年,活动于商朝西北边境的昆夷部落也趁机发难。昆夷是一个游牧部落,他们擅长骑射,具有很强的机动性。昆夷部落的骑兵如疾风骤雨般侵袭商朝的边疆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边疆地区的百姓纷纷逃离家园,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

面对昆夷的进攻,帝乙迅速做出了反应。他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南仲是一位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将领,他深知昆夷骑兵的特点,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措施。他组织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加强边境的警戒,同时训练士兵的作战技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帝乙还命令南仲修筑朔方城。朔方城位于商朝的西北边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修筑朔方城不仅可以作为抵御昆夷进攻的军事据点,还可以作为后勤补给的基地。南仲率领士兵们日夜奋战,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成功修筑了朔方城。朔方城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商朝西北边境的防御能力,有效地抵御了昆夷的进攻。

当时,除了周部落和昆夷部落的威胁外,商朝周边的其他方国部落也蠢蠢欲动。东南沿海的岛夷和淮夷等部落势力不断壮大,对商朝的东南边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商朝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帝乙不得不时刻警惕,加强军事防御,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

(2)对岛夷和淮夷的征伐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淮之间的夷族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其中岛夷和淮夷更是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九年,为了消除这一潜在的威胁,帝乙决定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

帝乙亲自率领商朝的军队踏上了征程。军队浩浩荡荡地向东南方向进发,士气高昂。然而,在行军途中,他们遭到了孟方的截击。孟方位于今河南睢县附近,此时也趁机挑衅商朝的权威。孟方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商朝军队的必经之路上,对商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面对孟方的截击,帝乙并没有惊慌失措。他迅速调整战略部署,指挥军队进行反击。帝乙深知孟方的实力不容小觑,于是他决定联合诸侯的力量,共同对抗孟方。他向周边的诸侯发出了求救信号,诸侯们纷纷响应,率领各自的军队前来支援。

在帝乙的带领下,商朝军队和诸侯联军与孟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双方士兵都奋勇拼杀,死伤惨重。帝乙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商朝军队和诸侯联军终于击败了孟方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战胜孟方后,帝乙并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他率领军队继续向岛夷和淮夷的领地进发。岛夷和淮夷得知孟方战败的消息后,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帝乙抓住时机,对岛夷和淮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经过一番激战,商朝军队成功地击败了岛夷和淮夷的军队,取得了征伐的初步胜利。帝乙率领军队得胜而回,此次征伐不仅打击了岛夷和淮夷的嚣张气焰,也向周边的方国部落展示了商朝的军事实力。

(3)后续的南征行动

帝乙十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夷族的征伐成果,帝乙决定继续南下征伐夷族。他率领商朝的军队一路南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淮水流域的攸国。攸国是一个位于淮水流域的小国,与商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攸国国君攸侯喜得知帝乙率领军队前来,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表示愿意与商朝军队合兵攻伐夷族。

帝乙和攸侯喜经过一番商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联合两国的军队,对夷族发动全面的进攻。商朝军队和攸国军队士气高昂,迅速向夷族的领地进发。在战斗中,双方军队密切配合,发挥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夷族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商朝和攸国联军的进攻。

经过数月的激战,帝乙和攸侯喜率领的联军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们击败了夷族的军队,占领了夷族的大片领地。帝乙十一年,帝乙率领军队得胜而回,此次南征行动进一步扩大了商朝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力。

帝乙十五年,为了彻底消除夷族的威胁,帝乙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这一次,帝乙吸取了前几次征伐的经验教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不仅加强了军队的训练,还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和武器。

帝乙率领诸侯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夷族的多个重要据点。夷族军队在商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帝乙终于成功地击败了夷族的主力军队,基本消除了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帝乙率领诸侯联军胜利班师,此次南征行动为商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立嗣去世

(4)嗣子的选择争议

帝乙在选择嗣子的问题上,面临着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局面。从传统的宗法制度来看,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本应是嗣子的首选。然而,微子启的母亲地位卑贱,这在重视等级和出身的商朝,成为了他继承王位的巨大障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帝乙的少子帝辛,其母亲是正室。在宗法制度中,正室所生之子为嫡子,具有更高的继承优先权。因此,按照严格的礼法规定,帝辛在嗣子的竞争中占据了天然的优势。

不过,《吕氏春秋》和《帝王世纪》却给出了另一种说法。这两部典籍记载,微子启与帝辛实际上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室,后来才被立为王后,之后生下了帝辛。帝乙起初因微子启年长,有意立他为嗣子。但太史依据礼法,认为微子启出生时母亲为妾,属于庶出;而帝辛出生时母亲已是正室,属于嫡出。按照“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的原则,最终建议帝乙立帝辛为嗣子。

这种不同的记载使得帝乙立嗣的问题更加扑朔迷离。一方面,传统的宗法制度强调嫡庶之分,为帝辛的嗣子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关于微子启和帝辛同母兄弟的说法,又引发了人们对于帝乙立嗣决策的更多思考。帝乙在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时,内心必定充满了纠结和挣扎。他既要考虑到宗法制度的威严和稳定性,又要权衡长子微子启的才能和品德。这种嗣子选择的争议,不仅反映了商朝宗法制度的严格和复杂,也凸显了帝乙在处理这一重大问题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5)最终确立帝辛为嗣

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权衡和考量之后,帝乙最终确立帝辛为嗣子。这一决策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宗法制度的角度来看,帝辛作为正室所生的嫡子,具有无可争议的继承优先权。在商朝,宗法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帝乙作为商朝的君主,必须遵循这一制度,以确保王位继承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太史依据礼法提出的建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帝乙的决策。

此外,帝辛自身也具备一些优势。他天资聪颖,口才出众,能够迅速理解和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同时,帝辛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这些优点使得帝乙认为帝辛有能力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带领商朝走出困境。

帝乙确立帝辛为嗣子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帝辛在宗法制度和自身才能方面具有优势,但长子微子启也有一定的支持者。然而,帝乙最终还是坚定地做出了选择,正式确立帝辛为嗣子。

后来,帝辛继位成为商纣王。起初,他展现出了一定的抱负和才能,试图对商朝进行改革和整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商纣王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沉迷于酒色之中。他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他还实行了残酷的刑罚,镇压反对他的人,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走向了灭亡。

(6)帝乙的去世与迁都

帝乙在位末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县)。当时,商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内部社会矛盾尖锐,贵族阶层的腐朽和奢侈淫逸之风盛行,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外部,周边方国部落不断崛起,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殷作为商朝的旧都,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在地理位置和战略防御方面逐渐显现出劣势。而沫(朝歌)地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迁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抵御周边方国部落的进攻,同时也便于对国内局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帝乙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都城迁至沫。迁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帝乙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迁都的任务。

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于殷。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帝乙在位期间,虽然努力试图挽救商朝的命运,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措施,但由于商朝的衰落已经积重难返,他最终未能扭转局势。帝乙去世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商纣王继位初期,或许也曾有过一番抱负,但后来逐渐走向了堕落,商朝在他的统治下迅速走向灭亡。帝乙的迁都之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商朝的统治争取了一些时间,但最终未能改变商朝灭亡的命运。

三、帝乙的为政举措

1.政治举措

(7)都城的变迁

帝乙在位初期,延续了商朝以殷为都城的传统。殷作为商朝的旧都,历经多代君主的经营,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完善的城市设施。这里是商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宗庙、宫殿林立,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殷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从政治角度看,殷城地处商朝中部,对于日益崛起的东部和东南部方国部落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周边方国部落的频繁侵扰,使得商朝的统治范围不断缩小,而殷城距离这些威胁地区较远,信息传递和军事响应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及时应对外部挑战。

在军事方面,殷城的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平坦,缺乏天然的防御屏障。随着周边方国部落军事力量的增强,殷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旦遭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殷城很容易陷入被动防御的局面。

经济上,由于长期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殷城周边的资源逐渐趋于紧张。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商业发展也受到了交通不便和市场饱和的限制。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帝乙在位末期做出了将都城迁到沬(朝歌)的决策。沬(朝歌)位于今河南淇县,地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险要。从政治上看,迁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和应对周边方国部落的动态,增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能力。在军事方面,沬(朝歌)周围有山脉和河流作为天然屏障,便于构筑防御工事,提高了都城的安全性。同时,迁都也可以将军事力量集中调配,增强对外部威胁的抵御能力。经济上,沬(朝歌)周边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其交通枢纽的地位,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迁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迁都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迁都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动荡,部分贵族和百姓对离开熟悉的家园表示不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但总体而言,帝乙迁都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朝面临的困境,为商朝的统治争取了一些时间。

(8)政治局势的应对

帝乙即位时,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内部政治局势混乱,外部面临着周边方国部落的威胁。为了稳定政治局势,帝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平衡各方势力方面,帝乙深知商朝内部贵族阶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争夺和利益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内耗进一步削弱商朝的统治力量,帝乙努力在不同的贵族集团之间寻求平衡。他通过赏赐、联姻等方式,拉拢一些有影响力的贵族,使他们支持自己的统治。同时,对于那些势力过于强大的贵族集团,帝乙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防止他们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定。例如,他在重要官职的任命上,会综合考虑各方利益,避免某一贵族集团垄断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帝乙稳定政治局势的重要举措。在商朝末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一些方国部落和地方贵族开始不听从中央的号令,甚至有脱离商朝统治的倾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帝乙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他派遣亲信官员到各地任职,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同时,帝乙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将军队的指挥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威慑力。

此外,帝乙还注重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他深知在国家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需要有一批有才能、有见识的官员来辅佐自己。因此,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能力就给予重用。这些贤能之士在帝乙的统治下,为稳定政治局势、推动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外交方面,帝乙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方国部落,他通过联姻、赏赐等方式,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以减少外部威胁。而对于那些对商朝构成严重威胁的方国部落,帝乙则坚决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征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明风九霄

出羣

民国第一悍匪

庚申大雪

北地五仙印

雪中小梅花

诸天万界革命

无处安放的三心二意

东南亚风云之西港往事

是名为心

现代都市之超级神豪系统

源自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