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帝乙,中国历代名人大鉴,张一疯,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帝乙通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商朝的政治局势,延缓了商朝的衰落。但由于商朝的衰落已经积重难返,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商朝灭亡的命运。
2.军事举措
(9)东夷之战
商王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日衰,东方的夷人各部趋于强盛,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区,严重威胁商朝后方。帝乙及其子帝辛在位时期,相继对夷人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帝乙九年,帝乙得知夷人的夷方部族想要大举攻商,于是果断率军出征夷方。然而,在行军途中,商军遭到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军的截击。盂方军队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帝乙的作战计划,考虑到局势的不利,帝乙不得不下令回师。此次出征虽未成功,但帝乙并未放弃对夷方的征伐。
帝乙十年二月,帝乙再次率领军队向盂方发起进攻。经过精心的部署和激烈的战斗,帝乙率领的商军击败了盂方。这一胜利不仅打击了盂方的嚣张气焰,也为后续征伐夷方奠定了基础。同年九月,商军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与攸国国君攸侯喜合兵一处,共同进攻夷方军。在帝乙的指挥下,商军和攸国军队密切配合,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大败夷方军。帝乙十一年五月,商军返回商都附近,此次征伐前后费时达260天。
帝乙十五年,帝乙再次率领诸侯远征夷方。商军一路势如破竹,到达雇(即顾,今山东鄄城东北)、齐(今山东淄博东北)等地。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帝乙的军队于帝乙十六年三月胜利班师。
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打算移兵攻周,在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大规模聚集、检阅军队。东夷乘机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全力经营东南,连年对东夷用兵。相传商军曾组织象队参战,经多次激烈战斗,终将东夷平定,俘虏众多夷人,以补充奴隶和兵员。
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对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消极方面来看,这场长期的战争使商朝国力大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投入到战争中,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商朝的灭亡,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之说。从积极方面来看,中原地区先进文化随着战争传播于东方,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着积极作用。战争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使得东部地区的夷人接触到了商朝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10)人方之战
人方,亦称尸方、夷方,位于今黄、泗、淮流域,即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是生活在商朝东部地区的一个夷人方国。人方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朝为敌。武乙在位时,曾攻打过人方。帝乙在位时,双方矛盾更为尖锐。
帝乙在位期间,人方的势力不断壮大,其对商朝边境的侵扰愈发频繁和严重。人方的军队时常深入商朝境内,烧杀抢掠,给商朝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严重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安全。
帝乙十年,为了彻底解决人方的威胁,帝乙征调大量步兵亲自率领,并命东部属国攸国(今安徽宿州附近)国君攸侯喜,率领本国军队协同进攻人方。商军从东部重镇大邑商(今河南商丘)东进,经过艰苦的行军,到达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国东部数十里),以此为前进基地与人方军队交战。
帝乙指挥商军列阵缓慢向前推进,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同时,他命令两翼实施夹击,对人方军队形成包围之势。在帝乙的精心指挥下,商军士气高昂,奋勇作战。人方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无法抵挡商军的强大攻势。帝乙指挥的这次战役,一举打败人方,擒获敌首,取得了胜利。此后,帝乙又组织了第二次攻人方的战役,同样取得了胜利。
帝乙对人方的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两次战争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人方的势力,解除了人方对商朝东部边境的威胁,保障了商朝东部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从政治角度来看,战争的胜利彰显了商朝的国威,提高了帝乙在国内和周边方国部落中的威望,巩固了商朝的统治地位。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战争促进了商朝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商军在战争过程中,将商朝的文化、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了人方所在的地区,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一些文化元素,丰富了商朝的文化内涵。然而,战争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四、帝乙的外交举措
1.帝乙归妹
(11)联姻的背景
帝乙时期,商朝的局势可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周族首领季历的死亡成为商周关系的转折点,使得商周两朝的关系急剧恶化。季历在位时,周族在他的领导下逐渐强大,积极扩张势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而商朝为了遏制周族的发展,设计杀害了季历。这一事件引起了周族的强烈不满和仇恨,商周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双方关系陷入了紧张的对峙状态。
与此同时,商朝的东南方向也并不太平。夷方、孟方、林方等部落相继发动叛乱,他们不断侵扰商朝的边境地区,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些部落的叛乱使得商朝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来自东南方向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商朝面临着东西两方的围困之境。西边,周族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进攻;东边,东南各部落的叛乱此起彼伏,让商朝疲于应付。帝乙深知,此时的商朝已经无法同时应对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如果继续与周族保持敌对关系,一旦周族与东南各部落联合起来,商朝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帝乙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联姻的方式来缓和与周朝的关系。通过将女儿嫁给周族的首领姬昌,帝乙希望能够化解商周之间的矛盾,换取暂时的和平,以便集中精力应对东南方向的叛乱。这一决策虽然充满了无奈,但也是帝乙在当时局势下所能做出的最为明智的选择。
(12)联姻的过程
帝乙为了实现缓和与周朝关系的目的,精心策划了将女儿嫁给姬昌的联姻计划。他深知,要想让这次联姻取得成功,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首先,帝乙向姬昌表达了联姻的诚意。他派遣使者前往周族,向姬昌传达了自己的意愿,并表示愿意将女儿许配给姬昌,以化解商周之间的矛盾。帝乙还承诺,联姻之后,商朝将不再对周族采取敌对行动,双方将和平共处。
姬昌在接到帝乙的联姻提议后,也进行了慎重的考虑。一方面,他对商朝杀害季历一事仍然心怀怨恨,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周族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商朝正面抗衡。如果能够通过联姻的方式缓和与商朝的关系,周族将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经过权衡利弊,姬昌最终决定接受帝乙的联姻提议。
联姻的具体安排十分隆重。帝乙为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包括大量的金银财宝、土地和奴隶。他还派遣了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护送女儿前往周族。送亲队伍中不仅有帝乙的亲信大臣,还有商朝的军队,以显示商朝对联姻的重视。
成亲之日,周族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仪式。姬昌亲自率领周族的贵族和百姓,迎接帝乙的女儿。婚礼现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双方的贵族和大臣们纷纷前来祝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婚礼上,姬昌和帝乙的女儿举行了庄重的结婚仪式,正式结为夫妻。
这次联姻不仅是一场政治婚姻,更是商周两族之间的一次重要和解。通过联姻,商周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和,为双方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13)联姻的影响
帝乙归妹对联姻双方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商朝来说,这次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周朝的紧张关系。通过将女儿嫁给姬昌,帝乙成功地化解了商周之间的矛盾,避免了与周族的直接冲突。这使得商朝能够集中精力应对东南方向的叛乱,减轻了来自西方的压力。同时,联姻也向其他方国部落展示了商朝的和平意愿,提高了商朝在周边地区的威望。
对于周朝而言,联姻为姬昌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在联姻之后,周族获得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得以安心发展自身的实力。姬昌利用这段时间,积极推行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事建设。他还广纳贤才,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前来投奔,为周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时的政治局势来看,帝乙归妹暂时稳定了商周之间的关系,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使得中原地区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相对的稳定。然而,这种和平只是暂时的。随着周族实力的不断壮大,商周之间的矛盾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再次爆发。但无论如何,帝乙归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举措,它对商周两族的发展以及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帝乙的家族与姓氏渊源
1.家庭成员
(14)父亲
帝乙的父亲是商王文丁(《史记》作太丁)。文丁在位时,商朝局势已显露出衰败之象。彼时,周边方国部落势力逐渐壮大,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威胁。其中,周部落的崛起尤为显着,周族首领季历积极扩张势力,四处征伐,使得周部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文丁为了遏制周族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先是利用季历为商朝征战,借助周族的力量打击其他方国部落,而后又设计杀害了季历,这一举措虽然暂时压制了周族的发展,但也激化了商周之间的矛盾,为后来商周关系的恶化埋下了伏笔。文丁在位期间,商朝内部政治斗争也较为激烈,贵族阶层之间的权力争夺不断,这进一步削弱了商朝的统治力量。
(15)妻妾
帝乙有两位妃子。在帝乙的生活中,她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方面,她们陪伴帝乙,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温馨和乐趣。在情感上给予帝乙支持和慰藉,使他在面对繁重的政务和复杂的局势时,能有心灵的寄托。
从政治角度推测,她们背后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势力集团。帝乙或许会通过与她们家族的联姻,来平衡各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例如,在立嗣问题上,妃子的地位和背后的势力可能会对帝乙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帝辛的母亲是正室,这在宗法制度下为帝辛继承王位提供了一定的优势,而这背后可能也有正室妃子家族势力的推动。她们也可能会在帝乙处理政务时,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尽管这些建议不一定会被采纳,但也反映了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帝乙的政治生活中。
(16)儿子
· 微子启:他是帝乙的长子,周朝诸侯国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为人贤明,品德高尚。在商朝末年,面对商纣王的荒淫无道,他多次进谏,但都未被采纳。商朝灭亡后,微子启顺从周朝,得到了周公旦的认可。周公旦将商朝旧都周围的地区封给微子启,建立了宋国,让他延续商族的祭祀。微子启在宋国推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使得宋国在初期得以稳定发展。
· 微仲:微子启的弟弟,宋国的第二任国君。微仲在微子启去世后,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他延续了微子启的治国理念,继续推行仁政,注重发展经济和文化。在他的治理下,宋国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增强。微仲的统治为宋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子期:商朝诸侯国郝国的始封君,也是郝姓的得姓始祖。帝乙即位时,将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一说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子期到封地后,积极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他治理有方,使得郝国逐渐繁荣起来。后来,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氏,称郝氏,郝姓也由此传承下来。
· 帝辛(商纣王):帝乙的少子,商朝的最后一位帝王。帝辛天资聪颖,口才出众,体格健壮,力大无比。他继位初期,也曾试图有所作为,对商朝进行改革和整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骄奢淫逸,沉迷于酒色之中。他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和园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他还实行了残酷的刑罚,镇压反对他的人,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在周武王的进攻下,商朝灭亡,帝辛自焚而死。
2.姓氏始祖
(17)郝姓的起源
帝乙不仅在商朝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还与一个姓氏的起源紧密相连,他便是郝姓的始祖。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帝乙即位之时,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将自己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太原郝乡,其具体位置一说在今山西太原,另一说在今陕西西矮附近。
子期到达封地后,肩负起了治理一方的重任。他积极投入到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带领百姓开垦农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他也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鼓励百姓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在子期的精心治理下,太原郝乡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期的后世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了纪念自己的封地,他们以“郝”作为姓氏,称郝氏。从此,郝姓正式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郝姓的起源与帝乙的分封决策息息相关,这一姓氏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姓氏传承与发展
郝姓自起源以来,在后世经历了漫长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
在历史的长河中,郝姓涌现出了许多着名人物。郝隆,东晋时期的名士,他才思敏捷,幽默风趣。在七夕节时,别人都晒衣物钱财,他却仰卧于地,声称晒自己的满腹经纶,传为千古佳话。郝经,元朝着名的政治家、学者,他学识渊博,着有《续后汉书》等多部着作,对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地域分布来看,郝姓在不同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在北方,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是郝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郝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南方,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也有不少郝姓人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郝姓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在传承过程中,郝姓家族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许多郝姓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记录着家族的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这些族谱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郝姓家族也重视教育,鼓励子孙后代努力学习,追求知识和进步。
如今,郝姓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姓氏群体,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郝姓子孙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传承着郝姓的优良传统,续写着家族的辉煌篇章。
六、帝乙的历史评价与文学形象
1.历史评价
(19)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帝乙立,殷益衰”,这一评价精准地概括了帝乙在位时商朝的局势。从政治层面看,商朝历经“九世之乱”后,内部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帝乙即位时,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官员贪污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国家治理陷入困境。尽管帝乙采取了平衡各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但积重难返,政治颓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经济上,长期的内乱和战争使社会生产遭受重创。农业生产停滞,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手工业和商业也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低迷。帝乙虽迁都朝歌,期望改善经济状况,但迁都耗费巨大,且需要时间来恢复和发展,在其在位期间,经济并未得到显着改善。
军事方面,周边方国部落崛起,对商朝构成严重威胁。帝乙频繁发动征伐战争,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削弱了商朝的国力。例如,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虽平定了东夷,但也使商朝国力大损,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综合来看,司马迁的评价是基于帝乙在位时商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帝乙虽努力挽救商朝命运,但由于商朝衰落已久,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商朝日益衰败的趋势,“帝乙立,殷益衰”这一评价可谓切中要害。
(20)后世学者的观点
后世学者对帝乙的评价存在多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帝乙是被遗忘的中兴之主。他们的观点基于帝乙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在政治上,帝乙为稳定局势,平衡各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通过赏赐、联姻等方式拉拢贵族,在重要官职任命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避免权力垄断。同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派遣亲信官员监督地方,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军事上,帝乙多次征伐周边方国部落,如对岛夷、淮夷、夷方、人方等的战争。这些征伐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周边势力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商朝的统治范围。例如,帝乙十年和十五年对夷方的征伐,都取得了胜利,展示了商朝的军事实力。
迁都朝歌也是帝乙的一项重要举措。朝歌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增强军事防御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帝乙为挽救商朝做出了积极努力,具备中兴之主的特质。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帝乙无法扭转商朝的颓势。商朝的衰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九世之乱”使商朝内部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周边方国部落的崛起又带来了外部威胁。帝乙即位时,商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尽管他采取了诸多措施,但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商朝的问题。
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受阻,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且,帝乙选择的嗣子帝辛,后来变得骄奢淫逸,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帝乙虽有努力,但无法改变商朝走向灭亡的命运。
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与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有关。强调帝乙积极举措和努力的学者,更关注他在位期间为挽救商朝所做的尝试和取得的一定成果;而认为帝乙无法扭转颓势的学者,则更注重商朝衰落的历史背景和最终结果,以及帝乙措施的局限性。
2.文学形象
(21)诗词中的帝乙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诗歌,其中虽未直接提及“帝乙”之名,但与帝乙相关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描述了王季之妻太任来自殷商,她与王季德行相配,生下了周文王。而帝乙时期,商周关系复杂,帝乙归妹这一联姻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太任嫁入周族,可看作是商周之间早期交流与联系的体现,从侧面反映出帝乙在位时商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政治互动。
诗词中对太任的赞美,如“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强调了她的品德和对周族发展的贡献。这也暗示着帝乙时期商周联姻对于周族的重要性,通过联姻,周族获得了来自殷商的支持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反映出帝乙在处理商周关系时采取的策略,试图通过联姻来缓和双方的矛盾,维护商朝的统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诗词中与帝乙相关的内容体现了当时不同部落之间通过婚姻等方式进行政治联盟和文化融合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帝乙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2)小说中的帝乙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帝乙被描绘成一位具有独特形象的君主。小说中提到帝乙有三子,“寿王”(即商纣王)为幼子。一日,帝乙游园时,飞云阁有一梁坍塌,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此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这一情节展现了帝乙对寿王武力和能力的认可,也体现出他在选择继承人时对力量和才能的看重。
帝乙在位三十年去世,临终前将寿王托孤给太师闻仲。这一情节突出了帝乙对闻仲的信任,也反映出他为了商朝的稳定和延续所做的安排。闻仲作为商朝的重要大臣,拥有卓越的才能和崇高的威望,帝乙将幼子托付给他,希望他能辅佐寿王治理好国家。
从小说中帝乙的形象特点来看,他是一位重视人才和能力的君主。他能够发现寿王的潜力,并果断地将其立为太子,显示出他的眼光和决断力。同时,他对闻仲的信任和托孤之举,也体现了他对商朝未来的担忧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
在小说中,帝乙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现商朝的政治生态上。他的立嗣决策为后续商纣王的统治埋下了伏笔,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和冲突。他对闻仲的托孤也使得闻仲在商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此外,帝乙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商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格局,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小说所描绘的历史背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