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1章 崔琰传,白话三国志,诗韵拾梦人,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崔琰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眉清目秀,胡须长达四尺,气质威严庄重。朝中大臣见到他都心生敬畏,就连曹操也对他颇为忌惮。(《先贤行状》记载:崔琰清廉忠诚、高尚磊落,见识高明、深谋远虑,为人正直不阿,在朝堂上态度严肃。魏国建立初期,他被委以选拔人才的重任,主持公正的评论达十余年,许多文武人才都被他考察选拔出来,朝廷对他十分推崇,天下人也称赞他公平公正。)
崔琰曾经推荐过钜鹿人杨训,认为他虽然才华不够出众,但为人清廉忠贞、坚守道义,曹操于是以礼征召杨训为官。后来曹操被封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颂扬他的大德。当时有人嘲笑杨训迎合世俗、虚伪浮夸,还说崔琰举荐错了人。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看了看,便给杨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看了你的表文,事情做得不错!时势啊时势,总会有变化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喜欢指责他人却不探究情理的人。
然而,有人向曹操禀告说这封信表现出崔琰傲慢对待世人、心怀怨恨并进行诽谤。曹操愤怒地说:“民间谚语说‘生女耳’,这个‘耳’字就不是好词。‘会当有变时’这句话,意思是对我有不恭敬之意。”于是,曹操将崔琰罚为囚徒,还派人去监视他。但崔琰的言辞和神色都毫不屈服。曹操又下令说:“崔琰虽然遭受了刑罚,却仍然与宾客往来,家中门庭若市。他对宾客怒目而视,好像心怀不满。”最终赐崔琰自杀。(《魏略》记载:有人得到崔琰的信后,用它来包裹头巾框架,在都城的街道上行走。当时有个与崔琰向来不和的人,远远看见崔琰的名字出现在头巾框架上,就凑近去看,然后向曹操告发了此事。曹操认为崔琰是在心里诽谤他,就把崔琰逮捕入狱,对他施以剃发之刑,让他做苦工。之前告发崔琰的人又再次告发说:“崔琰做囚徒时,留着虬须,怒目而视,心里好像很不服气。”当时曹操也这么认为,于是就想杀了他。他派清正公正的大官去处理崔琰的事情,命令官吏说:“三天内把情况汇报给我。”崔琰没有领悟曹操的意思,过了几天,官吏故意报告说崔琰平安无事。曹操生气地说:“崔琰一定是想让我对他用刑吧!”官吏把曹操的话告诉了崔琰,崔琰向官吏谢罪说:“我确实不应该这样,没想到曹公的意思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于是就自杀了。)
起初,崔琰和司马朗关系很好。晋宣王司马懿正值壮年时,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司马懿,聪明睿智、公正诚信,果断刚毅、才能出众,恐怕不是你能比得上的。”(臣松之按:“跱”有的写作“特”,我认为“英特”更合适。)司马朗却不这么认为,但崔琰常常坚持这个观点。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名声和威望,即使是姻亲家族的人也大多轻视他,而崔琰却常常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器晚成的人,他最终必定会有远大的成就。”涿郡人孙礼、卢毓刚开始进入军府时,崔琰又称赞他们说:“孙礼豁达正直、刚烈忠勇,刚毅率简、果断干练;卢毓清廉机敏、明于事理,就像经过千锤百炼也不会消磨的材料,他们都是可以担任公卿要职的人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宰辅。
崔琰的友人公孙方、宋阶早早去世,崔琰便抚养他们的遗孤,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给予他们恩惠。他善于鉴别人才、忠诚重义,大多都像这样。(《魏略》记载:魏明帝时,崔林曾和司空陈群一起谈论冀州的人士,崔林称崔琰为冀州人士之首。陈群却以“崔琰未能用智慧保全自身”为由贬低他。崔林说:“大丈夫只是遭遇了偶然的变故罢了,像你们这些人,难道就真的值得看重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