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普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四章 不必,妙厨,须弥普普,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吃你的吧!平日里正经有事的时候只知道躲,这会子倒是装起相来了!”
朱氏没好气地啐了他一口,自去应门。
等一开门,见到外头宋妙,她也颇为意外,招呼道:“是宋小娘子!今天竟有空过来?”
又让道:“快进来坐坐!”
宋妙忙推辞道:“我还有事,就不多打搅了。”
说着把那竹篓提了起来,送到朱氏面前,笑道:“前次婶子送我许多荔浦芋头,实在好东西,我拿来做了些芋头扣肉,正好送两碗过了,也叫婶子尝尝我这手艺。”
“这如何使得!”朱氏连忙客气道,“怪不得我方才一开门,就闻到一股子香味,还想问是哪里来的,谁成想竟是你做的好菜!”
一边说着“如何使得”,那手一边已经伸进去竹篓里要捧碗。
宋妙忙把那竹篓挪开一点,道:“烫手得很!婶子提着篓子走就好。”
又问道:“不晓得孙叔今日在不在家的?”
“在家,在家。”朱氏转头就朝着屋里叫,“老孙!”
不多时,孙里正一边擦嘴,一边走了出来,见了人,也是一愣。
宋妙少不得打了招呼,又把昨夜一群倾脚头夜闯民宅事向夫妻二人说了,复才道:“因出了这样大的事,还把来我家中送还东西的一名太学生打伤了,另有两位也擦伤了,昨夜太晚,不好行事,今日却不能不去报官。”
“去之前,想着还是要来说一声,一则二位帮我许多,未必没有惹了他们眼,如今知道了那等倾脚头所做所为,好歹有个提防,二则也是想问问,我去报官,妥不妥当?”
所谓里正衙前。
里正这个身份常要跟衙门打交道,除却帮着管些户籍徭役赋税事,街巷治安也是可以问一句的。
听得宋妙这般说,孙里正顿时变了脸色。
一旁的朱氏更是立时嚷道:“好狗胆!不要命了!叫你孙叔同你一道去衙门报官——你年纪轻,不晓得,阎王易见,小鬼难缠,那些个胥吏最最见人下菜碟,见你一个小娘子上门,估计只几句话就把你打发了。”
又一迭声催孙里正。
孙里正皱着眉头,却是不去接话。
宋妙见他反应,笑道:“不必!我先去报官,若是不妥当,再来请叔帮忙打听打听,免得两人一齐上门,把牌都打尽了,等要想回旋时候就麻烦了。”
她说着行了一礼,正要告辞,就听那孙里正道:“你且先去巡铺报官,只怕他们未必愿意搭理——便是我跟着,也好不到哪里去。”
又道:“罢了,你先去,不管成与不成,都来找我,我先去同那些个巡兵说说,请他们白天黑夜的多往酸枣巷走几圈,虽不能顶什么大用,也好过没有了。”
宋妙本只是来应个道,谁知竟有这样意外之喜,连忙道谢。
谢完,告辞之前,她又指着那竹篓同朱氏道:“家中若只两三口人,中午尽可以不用做肉——这菜此时还是热的,拿锅温着,等要吃的时候用个宽边半深口的碗倒扣在这菜上头,翻一个身出来,就能吃了。”
这是广南菜,朱氏一个京城人,虽从小坐拥无数肥猪,却也当真没有吃过。
听她形容了一回,朱氏只觉稀奇,又问了些怎么“倒扣”、怎么翻身”的细节,才让人走了。
人一走,门一关,朱氏那笑容才收了起来,对着丈夫道:“你要是做人情,尽可以跟着那宋小娘子去衙门,如今又要自己贴补人情去找巡兵,又叫她自己去报官,好没意思。”
“你懂什么!”这回轮到孙里正瞪起了眼,“我若去报官,不是给廖倾脚他们看得眼恨?”
“这群疯子,都敢夜闯民宅了,我有家有口的,哪里敢去惹?”
“只那宋小娘子也实在造孽,人又是个好的,到底过意不去,自家搭些人情,也算得个心安了。”
“况且这几个来回,都吃她不少东西了——这篓子里装的是什么?怪香哩!”
朱氏一把将丈夫伸过来扒拉的手打掉,骂道:“你管这是什么,又不是给你吃的!你倒是先将那反沙芋头做出来赔给我再来说旁的!”
***
且不说这一头宋妙一大早起来买菜、做菜,又给孙里正家打招呼,另一头,太学与南麓书院之间的食巷里,宋妙惯在的摊位前,也是一大早便已经排了不短队。
不过比起前几天,今天的人实在是肉眼可见的少了许多。
尤其过了宋摊主往日常出摊的时间,见她还不来,等候的人就更少了,倒是挤了许多在巷子口,伸长了脖子等。
傻傻排了半日队,终于有人道:“怕是真不来了——那传言莫不是真的?”
“真不真,假不假,都已经等到这个时辰了,也不差再多一会了,说不得你们前脚刚走,宋小娘子后脚就来了!”有人仍旧心怀希冀。
“别傻了,都散了吧,昨晚人家太学就传开了,都说宋小娘子今日要去衙门报官——她家昨日被一干泼皮强闯,好险有人帮着撵走了。”
“我也听说了,好似说是咱们南麓的同窗帮着撵走的!”
“我听得也是这个说法,只那太学生不要脸,把我们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还在外头宣扬!”
“青天白日的,谁人敢擅闯民宅?”
“一群捣子混混呗,前次宋小娘子还在灵堂守孝时候,这拨人就上门打砸过一回了,今次是听得她在咱们这生意好,人缘也好,怕被我们揪出错来。”
“我听得宋小娘子前次请人帮着抄《魏刑统》来着,她家那宅子当日订的文书就有毛病,估计是想着从律法中找些倚仗——那些抄书的人还得了好香的猪脚饭吃,天杀的好运!什么时候也轮到我来抄一回!”
有人提议道:“什么时候律学再开?不如同那宋小娘子说了,把文书拿着,咱们一道请律学中的先生帮着掌一眼?说不得就能帮上忙了!”
“你傻的!”边上有人骂他,“律学临着太学,里头的先生也是同那些个太学生更熟悉些,你巴巴凑上前,还不晓得这人情最后给谁领了!”
“我有个舅舅是讼师,也不晓得能不能顶用。”
“可能未必顶用,不过多少也可以帮着看一眼——咱们回去问问,谁人还认识哪个得用的。”
一时边上有个人道:“我有个族叔在大理寺,不过只是主簿……”
“主簿也好啊!到底是在大理寺,刑统、断判都熟悉,你下回得了机会,赶紧同宋小娘子说一声,也不要你那族叔做别的,只帮着看看文书,问问案情,说不得她也会领这个情的——咱族叔好不好说话的?”
“是这个道理!若能把那宅子保下来,食肆一开,咱们见天就能从后门钻出去吃好吃的,想买糯米饭买糯米饭,想买烧麦买烧麦,或许还能吃到那猪脚饭——到时候哪还有太学那帮子人什么事!”
一时之间,众人你看我,我看你,俱都嘿嘿笑,不用人再说,各自已经在脑海里想到将来画面,犹如老鼠偷到了油似的,贼眉贼眼,叽叽吱吱。
不过再怎么想得好,眼见宋摊主迟迟不来,众人自然知道那去报官是真的,今日不会再有糯米饭同烧麦吃了,少不得叹息一番,在食巷里随意买了几样将就吃吃,也就回去了。
然而更多的人自昨晚知道了宋小娘子今天不出摊,便也懒得再出门——尤其那等太学生只还两天就要公试,当真是闻鸡起舞、见缝插针,便只在膳房里头胡乱对付些罢了。
太学生本就数量最多,如此一来,倒叫这食巷比起往日空了不止三五分。
原来在宋妙摊子旁边的是个卖鸡丝面的,他见从前这个时候早已卖得七七八八了,今日居然才卖了不到一半,而且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少,心中直犯愁,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鸡丝面摊主转头去看右边那卖馒头的,问道:“段婆子,你今天生意怎么样了?”
那段婆子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卖,听得他问,也不着急答话,只把面前那蒸笼盖子一掀,“呶”了一声,道:“你自己看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